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

自然環境新媒介與當代視角的結合 南畫廊展出「轉生—珊瑚土創造的藝術形式」

南畫廊轉生—珊瑚土創造的藝術形式

2023-02-18|撰文者:南畫廊/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1960-70年代美國興起地景藝術Land art,揭開一種創作材料直接取自自然環境例如泥土、岩石、有機材料,以及水等的觀念,這些創作保留了材料被自然力改變,侵蝕的客觀屬性。南畫廊二月舉辦「轉生:珊瑚土創造的藝術形式」是地景藝術的延伸表現。
六位參展藝術家運用來自大海的「珊瑚土」為媒材,展出平面繪畫、半立體浮雕、雕塑以及傢俱等多樣創作風格,被自然力改變摧毀的珊瑚因此轉生被賦予嶄新面貌。
展覽分為兩個展期,第一階段邀請五位藝術家在南畫廊展出,三月底新增一位移師至「寶佳潭美藝廊」擴大展出至五月下旬。
本展的新媒材「琉海美粉晶珊瑚」(簡稱珊瑚土)是以風化珊瑚為原材料製成的天然塗料,在生活空間能吸附空氣中的有害物質淨化室內空氣,具有「呼吸吐納」的特性。珊瑚依循著生命週期成長、白化、再造,以藝術形式轉入生活空間而獲得「轉生」。
擅長探求「時間剪輯」共時性的林怡君(b.1977)延續過往形式,保留珊瑚土材料的「呼吸」特性,以「白色」意味著沒有糾正事物秩序的傾向。
林怡君,Wonderful Moment-151,2022,油彩、珊瑚土、畫布 40×60cm。
林怡君,白色書寫008,2022,珊瑚土、木板,21×44.5cm。展場空間照。
游孟書(b.1979) 以陶瓷為創作軸線之一,材料與環境的本質為出發點,帶入珊瑚與海的視覺痕跡,追尋個體與自然的和諧。
游孟書,卑滅說 No.7,2022,水泥、珊瑚土,12×13×34.5cm。
游孟書,珊與海之四,日本瓷土、珊瑚土,18.5×27×4cm。
展場空間照。

黃于珊(b.1981) 的作品疊合色層營造時間意識的痕跡,本次著重媒材的質地與特性,描述珊瑚生長、風化、腐朽再重生的過程,覺察「沒有事物是靜止的」。
黃于珊,靜物07,2022,珊瑚土、壓克力顏料、畫布,50×65cm。
黃于珊,靜物10,2022,珊瑚土、壓克力顏料、畫布,65×50cm。
展場空間照。

獲得文化部傳統匠師認證的黃拓維(b.1987),將帶有粗礫感的珊瑚土雕塑,透過層層繁瑣工序,讓表面呈現富含光澤感的細嫩觸感,彰顯珊瑚土純粹的特性。
黃拓維,Hubble,2022,珊瑚土、灰泥、金屬網、植物纖維、木板,30×30×22cm。
黃拓維,蔚藍射線,2022,珊瑚土、灰泥、金屬網、植物纖維、木板,120×30.5×2cm。
展場空間照。

蔡宜儒(b.1980) 以東方水墨意趣融合西方造型思考,連結動漫英雄人物、古代文人雅士,藉由角色重塑與時空錯位衍化新畫面,混合繪畫顏料與珊瑚土,產生壁畫般自然的線性紋理。
蔡宜儒,仕紳,2022,珊瑚土、壓克力顏料、畫布,45.5×38cm。
蔡宜儒,聽說,2022,珊瑚土、壓克力顏料、畫布,130×194cm。
展覽空間照。

第二展期加入李政勳(b.1985),以線條的堆疊與錯位組成結構,藉由不斷重複的勞動過程探問時間概念,本展交錯不同的材質,新增珊瑚土,在既有的創作脈絡下呈現豐富的新風貌。
李政勳,NOV. No.2,2022,珊瑚土、壓克力顏料、木板,22×15cm。
李政勳,NOV. No.1,2022,珊瑚土、壓克力顏料、木板,100×100×5 cm。

「轉生:珊瑚土創造的藝術形式」籌備近兩年,大多為藝術家與新媒材的實驗磨合階段,例如水粉佔比的質地、塗抹的手感輕重、窯燒的溫度與時間拿捏、粗獷表面或是貼膚觸感的應用,藝術家歷經全新嘗試,展品既保有其創作本色,更激盪出別於以往的成果。
《文選.郭璞.江賦》:「呼吸萬里,吐納靈潮,自然往復,或夕或潮。」自然、生態與藝術貼近,對美感生活多幾分想像、多一些實踐,如同參展藝術家林怡君所言:「自然教會我們的,這禮物像創作時體會到『空白』的延伸,如果你曾在自然裡面會明白這是什麼樣的經驗。」
展場空間照。
❝ 轉生—珊瑚土創造的藝術形式 ❞    
參展:林怡君、游孟書、黃于珊、黃拓維、蔡宜儒、李政勳
第一站:2023/2/22-3/22,南畫廊(台北市敦化南路一段200號3樓)
第二站:2023/3/27-5/19,寶佳潭美藝廊(參觀需預約)
開幕:2/25 14:00-16:00  *藝術家出席
合作單位:伸達股份有限公司

南畫廊轉生—珊瑚土創造的藝術形式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