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國際新聞

美術館時事觀點古董文物

在俄羅斯入侵一週年之際,烏克蘭如何保護自身的文化?

俄烏戰爭文化資產博物館烏克蘭藝術

2023-03-06|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竺恩編輯整理

2022年2月24日,一場令世界感到不安的軍事行動展開。自俄羅斯總統普丁(Vladimir Putin)發表電視演說,宣告將對烏克蘭採取「特別軍事行動」後,已歷時整整一年。
在追悼與紀念事件帶來的傷痛之際,我們也不應淡忘戰火仍尚未平息,且正持續造成許多難以恢復的損害。其中,當地重要的藝術和文化資產,更不乏遭受毀損或失竊。面對如此艱難的狀況,烏克蘭的人們又採取什麼樣的方式來保護自身的歷史與文化呢?
在基輔的聖米迦勒金頂修道院前的一座雕像,被堆疊的沙包圍繞著保護。圖 / 取自 Artnet
小至於社區、城市,大至於整個民族或國家,文化資產的存在能表述一段人類集體的歷史,並加以幫助凝聚人們對自身身份的認同。但在軍事衝突期間,這些珍貴的資產卻也總是命途多舛。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於今年3月2日發表一份統計數據,指出自2022年2月24日以來,烏克蘭已有245處文化遺產遭受破壞,其中包括:106個宗教場所、88座具有歷史和/或藝術價值的建築、20間博物館、19座紀念碑和12間圖書館。此外,更可能有數量難以估計的文物、書籍和藝術品,受俄羅斯的軍事行動影響而流離失所。
根據Artnewspaper先前報導,赫爾松美術館(Oleksiy Shovkunenko Kherson Art Museum)對外表示其有近萬件的藏品遭俄方以「撤離」名義非法侵佔,並被運送到目前由俄羅斯管轄的克里米亞地區。而The Moscow Times的後續報導也指出,這些藏品被克里米亞的塔夫里達中央博物館(Central Museum of Tavrida )館長安德烈・瑪金(Andrei Malgin)宣稱由該館奉命保管中。
網路上也出現不少照片,試圖指認赫爾松美術館的藏品已被運送至克里米亞地區。圖 / 取自 Ukrainian Art History's twitter
在針對歷史和身份認同的衝突中,「文化」經常被視為一項攻擊目標。美國藝術史學家詹姆斯.庫諾(James Cuno)曾針對經常發生武裝衝突的地區,向國際社會呼籲應盡可能地找到介入與保護文物的措施。庫諾近期主編的《文化遺產與大規模暴行》(Cultural Heritage and Mass Atrocities)一書,其觀點聚焦於衝突期間對文化資產的蓄意破壞,並提及破壞文物的行為難以和戰爭、危害人類、種族清洗與滅絕等重大罪行脫鉤,本質上都屬於一種企圖消除人們身分和認同象徵的行動。
在利沃夫,一座聖母像被鋼筋結構包覆保護著。圖 / 取自 Artnet 
但儘管俄羅斯的入侵擾亂了烏克蘭人民的一切生活,仍有一群文化工作者堅守著崗位,戒慎地保護國家重要的文物,並試圖記錄當前發生的故事。米萊娜.喬納(Milena Chorna)是基輔地方一位資深的博物館人士,其目前任職於「烏克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家歷史博物館與紀念館」(National 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Ukraine in the Second World War. Memorial complex,以下簡稱為「戰爭博物館」)。在俄羅斯採取入侵行動的初期,喬納和幾位夥伴共同成立了烏克蘭博物館危機中心。她表示:「在我們國家最黑暗的時刻,收集、保存和向世界展示俄烏戰爭的故事和文物是博物館的首要任務。博物館能在文化和資訊戰線中積極作用,以揭露侵略者的罪行,並向世界呼籲一同抵抗不義」。
喬納也分享戰爭博物館館長尤里・薩丘克博士(Dr. Yurii Savchuk)和其團隊目前所做的實踐。包含基輔、哈爾科夫、赫爾松等,每當一個地區解放時,戰爭博物館的人員都會先至該地收集文物、口述歷史和其他材料,用以記錄正在發生的戰事。目前,團隊進行了三十多次的外地考察,共收集七千多項物件,之中有五千多件物品已經過檢驗和研究。
這些工作更促成許多展覽,其中又屬「烏克蘭-受難記」(Ukraine – Crucifixion)為主要。這是一檔實時紀錄戰爭情況的展覽,由戰爭博物館館長薩丘克博士策劃,並分為兩大篇章呈現。展覽的第一部分介紹俄羅斯於2022年發起的入侵行動背景,展示該國的軍事裝備和軍備日用品;第二部分則回到烏克蘭當地,展出於戰火灰燼中發現的物件(例如被燒毀的窗框、孩童的圖畫與玩具、教堂中的耶穌受難像等),以及透過情境式展示,鉅細靡遺地呈現人們於避難所內的生活處境。



「烏克蘭-受難記」展場紀錄。圖 / 取自 War Museum

另一方面,來自國際組織的支援,也幫助烏克蘭進行文化資產維護與修復工作。在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初期,世界文化遺產基金會(World Monuments Fund, WMF)便立即開展宣傳工作。WMF首席執行長貝內迪特・德・蒙勞爾 (Bénédicte de Montlaur)對此提到,其工作主要分為兩個面向:「首先是提高人們對在衝突時期保護文化遺產的意識;第二則是和國際與地方的夥伴進行合作交流」。
故WMF也聘請一位具有博物館和古蹟研究領域背景的地方專家卡特琳娜.岡查洛娃博士(Dr. Kateryna Goncharova),領導烏克蘭遺產危機專案的運作。岡查洛娃從基輔搬至烏克蘭中部地區,談及當地正進行的工作,她說團隊近期透過臨時加覆庇護物之方式,幫助暴露在外建築古蹟能抵禦嚴冬,並協助將國家的重要檔案數位化。即便生活在如此情況下,岡查洛娃仍表示自己為迄今所做的安定與維護工作感到自豪。
不僅限於當地的努力,即便在他國也能見到一些藝文空間以策展方式展覽的舉辦,讓更多人瞭解烏克蘭的歷史、文化和其奮鬥的過程。例如德列斯登阿爾伯提努藝術中心(Albertinum)推出的「千變萬化的歷史故事:烏克蘭藝術1912-2023」(Kaleidoscope of (Hi)stories. Ukrainian Art 1912–2023)一展,透過爬梳烏克蘭藝術從20世紀初至今的發展軌跡,講述了有關烏克蘭作為國家的動盪故事,並展現存在於其藝術中的複雜與多樣性。
「千變萬化的歷史故事:烏克蘭藝術1912-2023」展出作品-Maria Siniakova, War, 1910er. Pencil, watercolour, gouache on paper over cardboardn, 36.2 cm х 22.7 cm. 圖 / 取自 Albertinum
文化資產承載著歷史、藝術、科學等方面的文化價值。人們之所以維護文化資產,背後用意便在於使這些珍貴的價值能傳承至未來。而不單只是保存,例如為物件建構敘事的策展方式,也能將這些重要資產蘊含的文化意義進一步地擴充與疊加,並幫助更多人認識其中價值。雖然國家陷入了極度艱困且黑暗的時刻,但綜觀上述實踐,能見到烏克蘭人對於國族文化的延續仍展露出令人欽佩的高度使命感。
新聞來源:Artnet / ocula

俄烏戰爭文化資產博物館烏克蘭藝術
REACTIONS
喜愛

3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文跨界時事觀點

真實情感的文化影像:記「in台南.無影藏2023臺南市文化資產影像競賽」

2023-09-13|撰文者:陳正弘(朝陽科技大學傳播藝術系助理教授、in臺南・無影藏─2023臺南市文化資產影像競賽初審委員)20070

焦點新聞

電影藝文跨界

in臺南‧無影藏 - 2021 臺南市文化資產影像競賽暨巡迴播映

2021-09-22|撰文者:in臺南.無影藏 / 陳恒安(成功大學歷史系副教授)2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