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特展策展

纖博館「翻浪經緯線」:以芊芊絲線,織造臺灣纖維文化景觀

臺中纖維工藝博物館藝術與開放空間研究室翻浪經緯線顏名宏纖維工藝

2023-09-19|撰文者:李竺恩

座落於大里區,臺中纖維工藝博物館(以下簡稱「纖博館」),是臺中首座市級公立博物館,同時也為臺灣首座以纖維工藝為主題的博物館。回顧其創館背景,其實是在90年代,由當時臺中縣立文化中心,以大甲帽蓆及泰雅族編織工藝為起點,所成立的一座小型地方文化館;歷經20逾年的推動,直到臺中市縣合併後,臺中市政府文化局在原先位於大里的兒童藝術館空間成立「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籌備處」,著手進行館舍之升級轉型,並自2018年起正式揭幕營運。

目前,館舍的營運宗旨為專注纖維素材、纖維技藝,進行研究及推廣。一方面,亦透過獎項策辦,持續推動著纖維工藝的傳承、創新及產業發展。於多年來陸續辦理12屆「編織工藝獎」、5屆「纖維創作獎」,積累下不少優質的創作成果。本次,纖博館匯集歷屆賽事得獎作品,並邀請在地藝術家顏名宏擔綱策畫,帶來特展「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也讓這17屆以來的得獎作品有了再次被梳理、關注的機會。

特展「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展場實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特展「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展場實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特展「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展場實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特展「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展場實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文化島嶼意象的串聯及整合

本次展出作品眾多,總共有79位創作者和76組作品參展。其背景則更多散居於全臺灣、甚至亦包含海外各地;並透過不同的材料與技法,共同呈現纖維創作其形態萬千的面貌。對此,策展人顏名宏則以「翻浪經緯線」為命題,透過縱橫走向的經緯線借代「編織」;另由「翻浪」帶有的冒險、動盪之意味,象徵對臺灣纖維創作生態及思維的重新擾動。他表示,此次策展的重心是以臺灣視角為本位,加以串聯、討論這些來自四方的參展作品。

故聚焦對臺灣島嶼意象的描繪,顏名宏亦親自為本次展覽設計主視覺形象。結合臺灣常見樹種「構樹」,以其皮層縱橫密佈的紋路,鋪展出汪洋大海。同時將參展者人名散落標示在畫面各處,意指其創作和臺灣土地之間的聯繫,藉此編排勾勒其彼此所交織、匯集成的文化景觀。

臺中纖維工藝博物館大廳天頂空間,正設置由策展人顏名宏所創作的〈臺灣雲〉裝置作品。圖 / 藝術與開放空間研究室提供臺中纖維工藝博物館大廳天頂空間,正設置由策展人顏名宏所創作的〈臺灣雲〉裝置作品。圖 / 藝術與開放空間研究室提供

不僅於視覺形象呼應策展理念,走入纖博館入口空間的挑高大廳,更能見到顏名宏為此次展覽特地打造的大型纖維藝術裝置〈臺灣雲〉,正懸掛於天頂空間。他以輕飄鬆軟的棉花,紮實堆砌出臺灣島嶼的地貌起伏,並透過細膩的光影變化,呈現如中央山脈、嘉南平原、花東縱谷等為人熟悉的景觀。此外,他亦利用黑色布幔於造型主體,向外延展出浪潮般的波瀾景象。取材自農事常使用的遮陽網,除有為調節室溫的用意,更道出織品與人們日常的緊密。

另一件裝置作品〈藺草浪〉則呼應地方產業歷史,將三萬多枝草莖一一垂掛於棉線上,再現大甲、苑裡一帶鬱鬱蔥蔥的藺草田風光。這樣的製作也為觀展動線作了指向,將觀者目光逐漸由中央大廳引導至展廳前。藉由展場外的種種視覺構成,及當中物質材料之涵意,不難能理解顏名宏是如何由美學手段,進而整合、強化著文化島嶼的意象,具體地為展覽預先揭示出主旨。

仰望〈臺灣雲〉作品,能見其透過光影變化,呈現為人熟悉的地形景觀。圖 / 藝術與開放空間研究室提供仰望〈臺灣雲〉作品,能見其透過光影變化,呈現為人熟悉的地形景觀。圖 / 藝術與開放空間研究室提供

跟著絲線走

字源於拉丁文中的「照料」(curatus),「策展人」(curator)一詞過往在博物館的語境下,多意指對於物件(文物、藝術作品)行管理、照護工作之角色。不過,對顏名宏來說,他的「照料」任務不只體現於對物件的關照;同樣地,他也相當著重如何去照料觀眾於展示情境中的觀看經驗及感受。

因著顏名宏經年研究藝術與空間關係的專業背景,延伸至實體展示的規劃時,可以見得他是相對仔細地思忖空間上的佈局。面對如此繁多的作品進行配置,他則運用多種展示手法加以回應。譬如他特意為不同作品量身打造數組檯座,讓展件得以有高低錯落的活潑呈現;抑或是結合屏風式的展版,同時進行物件陳設及為空間區隔動線。故縱使共擁有70多組作品須同時容納於同一場域內,展廳一眼望去卻是予人一種靈活、變化的視覺感受,且不顯得紊亂、無章。

特展「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展場實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特展「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展場實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特展「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展場實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特展「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展場實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但在顧及整體展呈效果的同時,顏名宏更關注如何由展件位置上的部署,呈顯作品之間的對話關係,從而為展覽本身建構出可循的閱讀脈絡。每件參展作品就好比是跨時空地域、散落四處的節點,而顏名宏則梳理其背後的創作思路,進而提煉出四大主題:生活、自然、文化、纖絲;使點與點之間,得以被串接成線性的路徑。於是,在悉心的邏輯編排下,當觀眾們遊走於這間近開放格局的展廳時,似乎也能隱隱感知到不同作品於主題、媒材、技法、形式等層面之聯繫。猶如有著數條無形的絲線,將它們自然地牽連在一起,又彼此錯綜、交疊出纖維世界的多樣性。

特展「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展場實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特展「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展場實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特展「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展場實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特展「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展場實景。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從工藝至藝術,閱讀多元的纖維語言

本於獎項多年的發展歷程,此次展覽除了匯集從工藝美學觀點出發所作的服飾、器物與日用品;亦涵括多件由視覺指向理念和觀念的當代藝術作品。而回應策展人的用意,在起先的觀展脈絡裡,則可先關注到諸多新穎的創作語彙。

譬如於入口旁展牆所懸掛的一組絎縫藝術(Quilt Art)作品〈周邊〉,呂淑瓊發揮其縫紉技巧,於布片上繪製一幅幅具有異想色彩的故事畫面,組成共四大張饒富閱讀趣味的拼布被褥。同樣體現對技術的熟捻掌握,蘇怡靜在〈無用的浪漫〉由毛線勾針方式再現生活場景,並以環氧樹酯使軟質材料硬化定型,為熟悉的衛浴空間作出柔性浪漫的另類詮釋。

呂淑瓊作品〈周邊〉。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呂淑瓊作品〈周邊〉。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蘇怡靜作品〈無用的浪漫〉。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蘇怡靜作品〈無用的浪漫〉。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同時,部分作品則是將纖維替代顏料,藉以描繪作者記憶片段中的種種詩性風景。例如,陸佳暉的〈生活間〉恰好呼應在地的藺草工藝文化,將三角藺草作為主要媒材,並由數位梭織與緹花手織技法,於數片草蓆墊上形構出婆娑樹影的變幻光景。另一方面,連時宜的〈Gray 04〉則是先以影像輸出於畫布,再透過刺繡手法,將對日常的感性注入至繡線,構成繪畫般的線條筆觸。且由線條色彩、軌跡的細膩變化,產生光影自然流動的效果。

陸佳暉作品〈生活間〉。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陸佳暉作品〈生活間〉。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連時宜作品〈Gray 04〉。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連時宜作品〈Gray 04〉。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此外,展覽亦有不少複合媒材類創作,針對資訊媒體、地景生態、家庭與親密關係、族群與民俗文化等…各式當代議題進行探討。且藉著其多樣的形式,展現媒材本身豐富的實踐可能性。但不僅如此,展覽有意思的是也收入了不少和傳統染織技藝相關的作品。故即便同樣運用著纖維素材,透過內容的廣泛,「翻浪經緯線」一展也體現出「工藝」與「藝術」,兩者於屬性上的某種距離感。

李燕華作品〈交織記憶〉。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李燕華作品〈交織記憶〉。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陳如萍〈生態系〉。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陳如萍〈生態系〉。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張瑞安作品〈織〉。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張瑞安作品〈織〉。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工藝』談的是對於文化的研究與傳承;『藝術』則更多在談關於未來的創造性實踐」顏名宏認為,雙方應得以相合構成一道光譜,討論當中的成分權重;故對於創作者而言,重要的則是如何從中辨識出自身創作的定位。他另由威廉.莫里斯(William Morris,1834-1896)的經歷,談起其對於英國美術工藝運動(Arts and Crafts Movement),甚至二十世紀藝術發展的推進。加以闡明手工藝與藝術,其相互交纏的歷史脈絡。

針對兩方的共構關係,顏名宏更於此次策展過程,納入一位關鍵人物進行討論,即被譽為「臺灣工藝之父」的顏水龍(1903-1997)。因此,纖博館今次和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商借藏品,以顏水龍製作的一張竹椅作為展覽開場。藉其背景回應臺灣纖維工藝及藝術的發展脈絡,也為展覽敘事架構出更加完整的時空背景。而透過本次「翻浪經緯線」的呈現,可以見得這些作品它們縱然涉及不同脈絡,但也藉其實踐對於物質面向的共同聚焦,織造出多層次的文化意義。

本展特別向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借展作品《顏水龍竹製客廳椅》,敘寫顏水龍對臺灣纖維工藝發展之推進。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本展特別向國立臺灣工藝研究發展中心,借展作品《顏水龍竹製客廳椅》,敘寫顏水龍對臺灣纖維工藝發展之推進。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陳淑燕作品〈文化的袍衣〉。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陳淑燕作品〈文化的袍衣〉。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翻浪經緯線-臺中推動纖維工藝28年風華」
展期:即日起至10月22日
地點: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粉絲專頁:https://zh-tw.facebook.com/mofiataichung/about/
主辦單位:臺中市政府文化局
策畫執行:臺中市纖維工藝博物館
策展設計:藝術與開放空間研究室
參展創作者:丁冠云、王怡美、王芳蘭、王夏滿、王翊如、王凱鶴、王婷瑩、江碧娥、余依亭、吳品慧、吳素菁、呂淑瓊、呂錦霞、李若綺、李陳岱華、李燕華、周冠妤、房素雪、林育群、林姿兒、林秋鴻、林郁嫺、林根在、林婕妤、林淑娟、林淑莉、林順義、林潔怡、林曉巧、邱俊傑、侯冠廷、施寳容、范鳳琴、徐子淩、徐子婷、徐年枝、徐珮寧、徐暋盛、翁立娃、高元龍、張名吉、張瑛玲、張瑞安、曹楸棉、章潘三妹、許秋鄉、連時宜、陳如萍、陳君岱、陳怜燕、陳亮運、陳秋竹、陳淑燕、陳惠菊、陸佳暉、曾美秋、曾挺茵、曾景斌、費惟秀、黃文娟、黃桂珠、黃啟祥、黃璿霖、楊芳華、詹玉琴、雷曉臻、廖曼宇、廖淑華、廖維欣、劉千韶、劉承祐、劉美慧、劉彩勤、劉棟、賴英香、賴語涵、羅婕如、蘇小夢、蘇怡靜等。(依姓氏筆畫順序)

臺中纖維工藝博物館藝術與開放空間研究室翻浪經緯線顏名宏纖維工藝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0

0

0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