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離幻的白日夢境 - 遺世獨立的黃楫作品

黃楫

2011-03-11|撰文者:歐士豪

在黃楫的畫中,人是最常見的主題。他筆下的人,不是表情茫然就是扭曲變形的;人的存在相,也經常是疏離不安的。變容/變形的孤獨人物,或坐、或臥、或橫躺在寧靜的室內,或行動在室外的空中,不是目光呆滯就是心神不寧地望向畫外的我們---他的畫夾雜了同情心和揶揄調,側重描寫人的弱點和缺點,這是我們初逢時就可以感受的。

不拘泥於固定藝術語言,有象徵派味道、立體主義風格,也有超現實調性的黃楫,在(藝術史上或自身)已有的藝術風格上不斷探索,藉以呈現那些即將或是已然沈澱於意識底層的事物,而對於人體形象的表現方式,則可能是他作品中,一個內在思考的揭示點。起初黃楫以對人體的變形或虛幻化,體現其所欲描述的事物並非客觀對象,而是主觀認知觀念的表徵,例如〈月愛〉中如同炙熱火光的人形、〈煙火〉中只剩下面孔,形體已消解成流逝的火花、〈牧羊女〉中在人體上留下非自然再現的人為筆觸,或是像〈白色犢牛〉中,幾乎消失在背景色系中似人又難以辨別的煙雲生命物,這些自然和生命的形體,僅是他唯心主觀性的附著、具體再現物,實質上希望能夠超越現實而進入超驗的心靈世界,因此,不論使用抽象的或具象的語彙,畫面都傳遞出一種神秘的傾向,朦朧且難以捉摸。

而後,在90年代的作品中,這種意識性的部份逐漸減低,人物有了比較明確的輪廓,和畫面當中的空間場景也有了更清楚的依存意義,原先藉由虛化形體所表達的先驗層面,轉化成將一些不同的事物拼貼,其中,多數具有客觀世界所熟悉的特徵,留下了可供辨識的線索,然而,想像和夢幻的形象仍然留存於這個看似現實的空間中,在觀者以為可能順暢地結合圖像以及其背後意義時,便在不經意間改換或阻絕了意象及理解的去路,也因此而帶來些許的離斷跳躍。

如此曖昧的「遁言/逃詞」表現,看似不合乎邏輯理性,但因為來自於人的本能驅使,在某方面來說,實為人類本性的真實存在、一種超越的真實(super- reality)。在黃楫聚集了各種不同且不盡諧和的圖像中,他以較多的現實性化解了向來存在於夢境與當下的衝突,也因為非邏輯性的介入,釋放了意象和原始衝動,進而產生更多的觀想可能。

印象畫廊經理歐士豪:「黃楫的作品介於象徵、表現、和超現實之間,摒除傳統對寫實繪畫的看法,以一種遺世獨立的旁觀者,創作出一幅幅令觀者驚豔、又牽引出對美感的無限相思。」黃楫在藝術圈中其作品一向是品質保證,藝術家對其作品要展出每每斟酌再三,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藝術家,全世界的藝術創作中超現實繪畫最為困難、也最令人有省思的想像空間。

黃楫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3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