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orge Benjamin Luks喬治‧班傑明‧盧卡斯
-
文/黃芝晨
垃圾箱畫派的代表人物喬治‧班傑明‧盧卡斯(George Benjamin Luks),是一個天生的反叛者,他自豪是美國藝術界的「壞小子」,為美國的城市生活描繪出最血淋淋的真實樣態。
在盧卡斯的畫筆下,美國不再是繁榮絢爛的都市景像,而是勾勒普通人生活的樣貌,有時他也描繪城市裡的貧民窟,揭露資本主義對社會造成的陰暗面。他對自己周遭的人事物,有著細膩的觀察與批判。
盧卡斯生於1867年,父親是一位藥劑師,母親則是業餘的畫家和音樂家。後來,他們一家搬到賓夕法尼亞州南部附近的煤礦場,盧卡斯看見了礦工的日常生活,以及父母給予礦工們的幫助。在這樣的成長背景下,他從小就培養了藝術涵養與悲天憫人的情懷。
經過幾次的工作輾轉,1896年,盧卡斯搬到紐約市,從事漫畫繪製的工作。在這段期間,他受到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埃弗雷特希恩(Everett Shinn)、威廉‧格拉肯斯(William Glackens)等藝術家的鼓舞,花費更多時間創作,而他以灰、棕、黑色為主要色調的作品,被人們稱為「垃圾箱畫派」藝術。
以盧卡斯為首的八人團 影響美國現代藝術發展
17世紀以來,美國的藝術風格、創作題材都受到歐洲影響,直到美國脫離英國、正式獨立後,藝術家們才開始以當地生活為題材,表達美國特有的精神理念。1908年,以盧卡斯、羅伯特‧亨利(Robert Henri)為首的藝術團體「八人團」,在紐約舉辦畫展,這場展覽不只挑戰學院派的繪畫題材,也堪稱是美國現代藝術的起點。
八人團熱衷描繪城市庶民的生活樣態,像經濟公寓、音樂有吧、貧民窟、碼頭等在地性強烈的創作題材,卻也因此被人們譏諷為「垃圾箱畫派」。但垃圾箱畫派勇於挑戰學院派的精神,為美國現代藝術日後的發展奠下基礎。
1913年,紐約「國際現代藝術展會」,又名軍械庫展覽,將歐洲19到20世紀的前衛藝術引薦給美國觀眾。參展作品包含浪漫主義畫派、印象派、野獸派與立體派等,而垃圾箱畫派的藝術家們也在這次展覽中嶄露頭角,從此獲得人們肯定。
關心勞工階級與移民 畫他們的日常生活
在垃圾箱畫派的成員中,盧卡斯特別關心中下階級、外來移民或社會的邊緣人,常以他們的生活為創作題材。像《礦工》描繪一名工人嘴裡叼著煙斗、帶著睥睨的神情,表達在礦場工作的辛勞與生活的無奈,而背景大量使用黯淡的色彩,不只顯示了工作環境的險惡,也表現工人低落的心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數千名猶太人為了逃離東歐及俄羅斯帝國的集體屠殺,紛紛渡海前往美國。當時許多美國人擔心猶太人遷入,可能對經濟、社會、政治造成衝擊,然而盧卡斯卻被這群猶太移民者所吸引,仔細描繪他們的生活樣貌。
《赫斯特街》勾勒20世紀初熙來攘往的曼哈頓赫斯特街景,以及猶太移民的處境。畫中,人來人往的路上有著叫賣的手推車攤販,對美國充滿好奇心的猶太移民們則悠閒地漫步。
盧卡斯畫筆下的赫斯特街,強調個體對於城市的影響與貢獻,賦予紐約新的生命力。同時,他也以一位藝術創作者的身分,如實地反映都市的場景,為美國的歷史添增更有想像力與寬闊的樣貌。
George Benjamin Luks, (b) 1867.08.13 ~ (d) 1933.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