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印象主義/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
-
【關鍵字】
賽尚、梵谷、原始主義
【代表藝術家】
保羅‧賽尚(Paul Cézanne,1839-1906):《靜物》
文生‧梵谷( Vincent Van Gogh,1853-1890):《星夜》《吃馬鈴薯的人》《夜晚露天咖啡座》
保羅‧高更 (Paul Gauguin,1848-1903):《黃色基督》《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
【起源】
後印象主義,也稱「印象派之後」或「後印象派」,是法國美術史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美術現象。他們共同觀點是,反對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片面追求客觀表現及支離破碎的外光色彩,主張重新回歸作者的主觀感情,並回復到事物的「實在性」,重視形和構成形的基本元素──線條、色塊和體、面,是他們創作的共同特色。
後印象主義一詞是用來描述保羅‧賽尚(Paul Cézanne)、文生‧梵谷(Vincent Van Gogh)和保羅‧高更(Paul Gauguin)等為代表的一群畫家以及畫風。該詞由英國藝術評論家並曾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福萊(Roger Fry,1866-1934)在一九一一年提出,換句話說,他們是死後才被冠上「後印象主義」這個名詞。幾十年來,法國人並沒有將這三個人和印象主義加以區別,只是近期才用這一術語把他們和那些主要名家區分開來。雖然塞尚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和那群畫家一起展出作品,但「後印象主義」仍是一個方便的術語用來形容賽尚、文生‧梵谷和高更這三位後來的畫家,而且他們也確實與印象派的畫家有不同之處。
【風格】
所謂後印象主義是指塞尚、梵谷和高更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創造。他們三個人最初都是學印象主義。塞尚和高更還參加過印象主義畫展,梵谷雖然沒有參加過印象主義展覽,但他一直自稱是印象主義。後來他們三人都認為繪畫不能僅僅像印象主義那樣去模仿客觀世界,而應該更多地表現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
他們雖有共同的創作傾向,卻又有各自鮮明的藝術個性:塞尚一生的創作活動都是為了追求心目中永恆性的形體和堅實的結構,以創造形象的重量感、體積感、穩定感和宏偉感,最後達到簡單化和幾何化的效果,這使他成為後來的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的始祖。高更主張不要面對實物,而憑記憶作畫,提倡綜合的和象徵的美學原則。他後期在大溪地的作品帶有強烈的原始元素,也是Roger Fry在他的發表論文中所談到的「原始主義」。梵谷的新畫風,可以說是表現主義、新印象主義,日本的浮世繪版畫融合在他個人氣質中的產物,是東西方繪畫合流的結果。梵谷的畫,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強烈地表現了自己的個性,而他強烈表達自我的方式,也間接影響到日後的德國表現主義。
【後續】
這三位畫家都是在去世後很久才得到社會的承認,他們三人共同開啟了現代藝術的大門,在他們的創作思想、藝術觀念影響下產生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是他們徹底地改變了西方繪畫面貌,由客觀再現走向主觀表現,並使之走向現代,他們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
嚴格來講,後印象主義不是一個畫派,他們之間不是團體,也沒有聯合開過畫展,更沒有什麼宣言,只是三人都脫胎於印象主義又有著共同創作傾向而已。後來的美術史家們發現他們既與印象主義聯繫,卻又不同於印象主義,便稱他們為「後印象主義者」。
【延伸閱讀】
書:
張心龍譯(1995)。後印象派。台北:遠流(Bernard Denvir)
何政廣(2007)。歐美現代美術。台北:藝術家出版。
網路:
後印象派https://zh.wikipedia.org/wiki/%E5%90%8E%E5%8D%B0%E8%B1%A1%E6%B4%BE
第 36 講《後期印象派藝術》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th9_1000/open-36-broadcast.htm
圖說:
《星夜》, Vincent Van Gogh, Image from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vangogh/vangogh.htm
《我們從何處來?我們是誰?我們向何處去?》,Paul Gauguin, Image from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8%91%E4%BB%AC%E4%BB%8E%E4%BD%95%E5%A4%84%E6%9D%A5%EF%BC%9F%E6%88%91%E4%BB%AC%E6%98%AF%E8%B0%81%EF%BC%9F%E6%88%91%E4%BB%AC%E5%90%91%E4%BD%95%E5%A4%84%E5%8E%BB%EF%BC%9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