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分離派(1880~1910)Vienna Secession
-
【關鍵字】
新藝術運動、克林姆、裝飾美術
【代表藝術家】
古斯塔夫•克林姆(Gustav Klimt,1862~1918):《吻》《阿黛拉》
約瑟夫·馬里亞·歐爾布里希(Joseph Maria Olbrich,1867~1908): 分離派大樓(Secession hall)
【起源】
維也納分離派是歐洲新藝術運動( Art Nouveau )的一支,新藝術運動到了維也納之後便稱為分離派,裝飾性強,奉行唯美主義,認為對美的體驗是人類經驗的最高形式。
19世紀末的維也納由因襲舊傳統的保皇黨掌握權勢,連當時的美術界也是由保守的勢力所組成的「藝術家協會」佔據主導地位。當時的奧地利皇帝為了重振帝國的榮耀而大興土木,推行美化城市,的確使當時的美術繁榮一陣子。但之後舊有的藝術形式便逐漸不合需求,加上受當時外來藝術的影響,對保皇黨為首的「藝術家協會」造成衝擊和威脅,一些持不同藝術見解的青年藝術家於1897年新成立了「奧地利造型藝術協會」。但不久,克林姆等八位青年藝術家因觀點不同退出該協會,於1897年在維也納另行組織藝術家團體。他們並沒有明確的藝術綱領,只是創作思想相近,便形成了「維也納分離派」。
【風格】
分離派畫家反對古典學院派藝術,宣稱與其分離,主張創新,追求表現功能的「實用性」和「合理性」,既強調在風格上發揚個性,又盡力探索與現代生活的結合,創造出一種新的樣式。分離派是在繪畫、裝飾美術、建築設計上有過影響的新藝術流派,它在形式上雖偏好使用直線,其根本精神卻在於反對傳統規範藝術,主張與現代的文化接觸與現代生活的融合。
【後續】
這個派的藝術家們雖來自各不同領域,由建築家、裝飾藝術家所組成的十九人團體,雖然分離派沒有明確的綱領,但在反對學院派與保守思想,這一點上是一致的。它對德國的建築、室內裝飾、與雕刻繪畫影響極大。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分離派大約維持了三十年。在1898~1905年達到顛峰,但因意見的紛歧與克林姆的退出,使得這個畫派逐漸解散。
【延伸閱讀】
書:
曾長生(2003)。維也納分離派大師-克林姆。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何政廣(2007)。世界100大畫家:從喬托到安迪.沃荷。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網路:
克林姆http://vr.theatre.ntu.edu.tw/fineart/painter-wt/klimt/klimt.htm
維也納分離派http://vovo2000.com/talk/w-art/43.htm
壹讀 認識維也納分離派https://read01.com/zh-tw/383enO.html#.WzBumlUzYdU
每日頭條 19世紀末的藝術潮流:維也納分離派https://kknews.cc/zh-tw/culture/29gk549.html
【圖源】
https://evemuseografia.com/2015/01/08/20-obras-maestras-de-la-pintura-universal/comment-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