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
【作為夥伴的我們】2025堤頂之星2.0年度入選展

-
作為夥伴的我們
撰文/蔡明君
在視覺藝術,這個極為重視獨特性的產業裡,談到「夥伴」時,你心中想到的會是誰?而你與他們,又是什麼樣的關係呢?
展覽,可以說是視覺藝術產業中,最主要的、集結眾人之力、將視覺藝術的成果呈現出來的平台;因而,各種形式的展覽,可說是聚集了最多夥伴與合作關係的場合。進到這個產業的人,都必然會從不同的層面接觸展覽。邀請者或支持者負責提供資源,藝術家負責作品,策展人負責策劃,藝術行政負責統籌,運輸包裝與技術人員負責呈現,視覺設計師負責傳遞,教育推廣與行銷人員負責溝通,觀眾負責觀看,媒體負責報導。「作為夥伴的我們」,作為一個展覽,試著透過反身思考作為方法,邀請大家來與我們一起討論並認識視覺藝術產業中的夥伴關係及其重要性。
支持系統
「作為夥伴的我們」是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2025「堤頂之星2.0」年度主題「支持系統:關於展覽策劃、製作及其相關的種種」的延伸策展。所謂的支持系統,通常會先有資源提供者,在這個計畫中,就是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擴大到整個產業,除了如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這樣的民間單位,資源提供者還包含了中央與地方機關、藝術文化機構甚至是收藏家。
近年台灣進入了第二次的美術館時代,帶來了越來越多展覽需求,各公私單位亦紛紛舉辦藝術節、雙年展、主題聯展或個展等不同形式的展覽。機構蓬勃發展所帶來的許多展覽,也就帶來各種合作關係、創造出了一層又一層屬於藝術工作者綿密的支持系統網絡。這些單位不僅是資源提供者,更是委託者的角色,也因為這些需求,越來越多藝術或非相關背景的人投入其中,成為了受委託的執行者。執行者之間的相互支持,成了產業中很重要的關係。如,多數展覽都有策展人,然而,無論策展人的工作方法是什麼,策展人都無法獨自成就一個展覽,他必然需要藝術家或展出的作品與物件才可能成就一個展覽;而展覽的呈現則需要有視覺設計師、空間設計師、燈光設計師以及包含木工、電工、運輸等各種技術人員的參與;還有將展覽轉譯及介紹給觀眾的推廣、行銷、媒體,以及第一線包含志工、保全和清潔等服務人員;最後,也是每個展覽都必定會有作為統籌與整合的藝術行政人員,確保每一位夥伴、參與者,都能順利的溝通、銜接,守護著展覽從計畫開啟直到落幕的每一個環節。
因此,在這個產業中,展覽不應僅被理解為一個靜態的成果,而更是一個充滿創意、研究、溝通與實踐的過程。本展覽期待藉由探討這些合作關係,邀請觀眾與我們一同認知眾人的工作作為一個支持系統的網絡狀態,共同創造出藝術產業更為平衡永續的合作關係。
有哪些夥伴呢
「作為夥伴的我們」共有王道銀行與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兩個展場,參展邀請對象分別回應了「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堤頂之星」以及「學院」兩個截然不同的背景。這個展覽的工作結構,是由兩位策展人先邀請六位參展者,再由參展者邀請他們的合作者。透過大量的經驗分享、討論、連結與創造的過程,以參與此展覽的每一位個人的經驗出發,期待透過個體,得以看見群體以及整體環境當前的狀態與困境。
王道銀行展場的參展者是兩位受過「堤頂之星」支持的年輕工作者。劉于瑄為2019年入選的計畫「『三層櫃』仨聯展」的參展者,他於臺南藝術大學材質創作與設計系畢業後,現在是自由接案的斜槓創作者,除了插畫,也擔任展場設計等不同角色。他特地邀請了具有豐富展覽執行經驗但同時具備心理健康專業、現職社工的甘填來合作。他們的計畫探討著藝術產業中,除了固著於特定專業的工作者,更常見靈活適時轉換身份、相互支持的工作狀態。多樣技能轉換已是今日的常態,在視覺上,他們以物件懸掛時背面的「葫蘆孔」作為意向,象徵在各個不同的專業與工作背後,有各式各樣的支撐結構,彼此交錯、支援,呼應著這個計畫中,他們試著找尋支持版圖內永續發展的能量與關鍵點,以維持工作者們彼此間的韌性。
李京樺畢業於臺灣藝術大學當代視覺文化與實踐研究所,為2023入選的計畫「N家庭的珍奇櫃」策展人,曾在國家教育研究院擔任研究助理,現任《典藏·今藝術&投資》執行編輯,也做獨立策展。合作者的部分,他邀請了專案執行者周宜蓁、邱怜禎和自詡為老闆許願池的紀承璇,並由這三位合作者再持續擴延出更多對象。在這個計畫裡,除了呼應到劉于瑄與甘填計畫中探討的技能轉換能力,更進一步探問這幾位具有多重身份的執行者的生涯,試圖了解他們的職涯取逕。究竟,有沒有什麼樣的關鍵的影響,讓在美術系的學生們開始發展出八爪章魚、千手觀音的能耐,並成為一位多功能的藝術工作者。
來到東海大學藝術中心,展覽希望能探討學院教育養成可能帶來的影響。東海大學美術系於2006年於研究所成立「藝術策劃與評論組」,並回應環境變化與需求,於2018年轉型為「藝術策劃與管理組」(簡稱策管組),除了策展也透過理論與實踐訓練藝術行政人才。學生需從大二「藝術管理概論與實習」及大三「畫廊經營與藝術策劃」課程中學習展覽製作的基礎概念與技術,並認識藝術產業和展覽的發展史;研究所則是「實習策展」、「策展學」、「展覽觀察與研究」、「藝術機構職場觀察」等進階課程,從理論、策展史以及參訪研究及實踐中去學習。策管組的課程設計,重視理論與實踐並行,帶領學生了解產業結構的不同面相,以引導學生認識、發展個人的專業。此次「作為夥伴的我們」,便是立基於此,邀請策管組不同階段的學生擔任參展者,透過他們個別在業界中的經驗再邀請合作者來共同發展。
東海大學藝術中心的現場人員,都是由美術系的學生來擔任,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大二「藝術管理概論與實習」的實習生。這門課程教授基礎的展覽技術及觀念,學生除了擔任展覽現場人員,也實踐作品持拿、佈卸展以及展覽行銷宣傳等任務。而在本展中的第一組參展計畫,便是探討展覽技術人員的這個角色。劉欣宜(俗稱阿嵐)在2015年進入策管組,因為課程關係,認識到展場燈光技術,便一頭栽進裡頭。這次的展覽的合作者,他邀請了七位與他相同、都是美術相關科系畢業,現在成為專職展覽技術人員的同輩朋友對話。阿嵐訪談合作者們的學院生涯歷程,想了解他們是否如同自己、也有某個重要轉折因而踏上了這條路。展場中將展出每個人在展場中最常用的物件,搭配一個覺得可以象徵自己的物品,展開對於技術人員的想像、連結與理解。
或大或小的展場,都一定會有現場人員。第二組展出者,便是探討藝術科系學生們在展場中經常會接觸的另一個任務-展覽現場服務。陳韶微於2011年畢業後,先後在不同的基金會與美術館中工作,結束於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七年的服務後,他現在是新北市美術館教育服務部的成員。兒童美術館的觀眾多數是兒童,讓他發現第一線人員顯得特別重要,除了警衛、志工與館員,還有清潔人員處理現場的快手。然而,這些人員,多半不是來自藝術專業背景,因此,透過這個計畫,韶微邀請了兒童美術館的志工、警衛以及一位非藝術背景的現場館員來對話,試圖了解作為展場第一線人員的觀點以及經驗,這份工作對於非藝術背景的他們的感受和影響是如何,也讓我們更認識了那一群總是在觀眾和作品身邊默默守護的人。
第三組參展者,則不僅是邀請觀眾注意到通常容易被忽略的角色、瞭解他們的工作內容與狀態,更是深入地進到了專職工作者的心境與情緒之中。藝術行政人員,是許多原本不是美術系的年輕人,因為對藝術、展覽的喜愛,進入到這個產業的選項。然而,有不少藝術行政人員在年復一年的工作後,開始有了職業倦怠。許佳安大學時學設計,因為在台北當代藝術館的實習機會,讓他萌生了進美術館工作的念頭。從東海的策管組畢業後,他去到了嘉義市立美術館成為了開館的館員之一,兩年半的美術館工作後,現在在臺灣美術基金會中負責藝術銀行的事務。他沒有想到,真正進入到職場後,竟然,會讓自己逐漸地失去了對於展覽、甚至對於藝術的熱情;而這樣的職業倦怠,在我們身邊並不少見。他邀請才剛從東海美術系研究所畢業的學弟吳梓和來與他合作,作為創作者的梓和,畢業後為了生活也成為了藝術行政人員。於是,他們兩人透過大量的對話,像是某種諮商與自我治療,他們創造出一系列的「行動」,來試著讓佳安重新愛上藝術。而這一系列的「行動」,期待可以不僅對佳安有效果,也能邀請其他有著相似狀態的藝術工作者來加入。
最後一組則是曾有過不少藝術行政工作經驗的張育嫣,在東海就學期間,她認識了更多這個產業中合作的可能性,並加入了害喜影音綜藝,一間專門承接各種藝術相關計畫的公司。他發現台灣的藝術產業中充滿著各種「甲方(委託者)」與「乙方(執行者)」甚至是再往後面擴延丙方與丁方等階層的合作關係。這些不同的階層,傳統上來說,似乎有著從上到下的絕對權力,但隨著工作經驗增加,也隨著服務的單位不同,育嫣意識到,這些不同的階層是有可能從單一方向的要求,變成雙方對話,甚至相互配合調整的合作狀態的。於是,育嫣邀請了一位他合作過、曾在公部門機構擔任第一線基層行政人員的王雅璇。他們試著來以一個專案的完整流程呈現這樣的工作關係,也希望邀請觀眾一起思考,機構外與內的各種階層,在藝術產業中,是如何影響著我們今天看到各種藝術與展覽的成果。
除了六位參展者,這個展覽也邀請展覽的視覺設計師蔣婷雯成為參展者。作為展覽中很重要的第一印象以及轉化、溝通的媒介,視覺設計師經常被設定於中後階段才加入的夥伴。然而我們相信,一個好的展覽,尤其像「作為夥伴的我們」這樣教育、文件式的展覽,視覺設計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夥伴。作為一位專職藝術行政人員的她,斜槓創作者與設計師等角色,在這個展覽中,深入地與兩位策展人及每一位參展者對話,讓展覽能夠過設計來傳遞更完整的訊息。展場的木作團隊「薛到爆工作室」亦加入討論,希望透過創造性的木作結構與展示,呼應展覽主題。而藝術媒體,更是藝術產業中重要的夥伴,因此邀請典藏今藝術雜誌編輯群加入,與我們共同整理出台灣藝術產業、學院、行政與勞動等大事記,帶入整個視覺藝術產業中,媒體作為不可或缺的觀察、書寫與記錄者的角色。
最後,是關於兩位策展人。蔡明君從國中就是美術班的學生,一路美術系,從創作者到策展人,從學生到老師,今日進到了美術館中工作,對於視覺藝術產業有著長期的觀察與關心;協同策展人賴佳琳空間設計系畢業後,進到策管組期待成為一個專業藝術行政人員,在學習、研究與兼職工作的經驗中產生許多好奇與想法。策展人在受到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邀請後,因為基金會的開放與支持,讓原本論文便想研究企業基金會的佳琳得以加入合作策展,兩人除了工作更是師生,也體現了這個產業中人與人之間同時有著各種相互支持的多重關係。
「作為夥伴的我們」期待受邀請的參與者與兩位策展人以及更多的合作夥伴,共同創造得以呈現各種專業夥伴之間多元合作型態的展覽。透過至今(開展前一個半月)已超過40場的討論,這個展覽中所講述的故事當然無法代表每一個人,但我們也確實發現整個專業工作環境裡,在不同個體身上卻有著相似的狀態,包括學院所提供的課程以及延伸機會所帶給學生的影響,因為生活需求而發展出斜槓與分工演化,因為無法有個人發揮或發展、及層級帶來的困境因而產生的倦怠或轉職,因為人際關係網絡或是尋求他人及超自然力量指引而帶來的職涯發展,或因為被資源提供者看見而得以開展的專業實踐。各種相似與不同的故事必然還有更多,「作為夥伴的我們」相信從這些豐富的個人敘事中,我們得以瞥見大環境的整體狀態。邀請每一位觀眾也與我們一起討論今日藝術產業的專業分工與合作網絡,然後,珍惜我們的夥伴,一起攜手創造更完善支持系統的未來。
主辦單位/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
合作夥伴/東海大學美術系所、典藏·今藝術&投資 -
REFERENCE
推薦展覽
view all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
【消逝的記憶地圖 The Atlas of Disappearing Memories】2023堤頂之星2.0年度入選展
日期:2024-01-26 ~ 2024-04-03|台灣,台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