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版馬格利特 超現實的拼貼畫作
2015-12-02|撰文者:邱家琳
一位男人站在自然田園前,優雅地拿著咖啡杯,但他頭上的黑色小禮帽,不斷往上彈開,出現手錶、土撥鼠、女人、小鳥、蜻蜓、汽車等廣告圖案。這是比利時藝術家史拉賓克(Sammy Slabbinck)向超現實主義畫家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致敬,用廣告拼貼與數位動畫創作的短片《一切都在腦海中》(It's all in the mind)。
《一切都在腦海中》與馬格利特自畫像《男人之子》(The Son of Man)情景相似。在《男人之子》中,馬格利特身穿黑色西裝,也戴著一頂黑色小禮帽,站在矮牆前,身後是一片大海,以及烏雲密佈的天空。
史拉賓克表示,他的創作風格不只深受馬格利特影響,馬格利特也是他的藝術英雄。他認為,馬格利特的想像力遙遙領先他身處的時代,創作屬於自己的視覺語言。
今年12月,史拉賓克受邀到英國邁克爾霍本畫廊(Michael Hoppen Gallery)參展,這是他首次在英國的個展,作品展出後受到人們歡迎,被英國每日電訊報(The Telegraph)的藝評家戴維斯(Lucy Davies)譽為「現代馬格利特」(a modern Magritte)。展期到明年1月7日。
選用舊雜誌創作 賦予廣告新生命
今年38歲的史拉賓克經常剪下雜誌的廣告與照片,拼貼超現實主義作品,讓畫面像夢境般奇幻迷人。譬如人們從汽車的擋風玻璃往外看,會發現遠方有一張女性的臉,這位美女微微皺起眉頭,用嘴巴吸取整條柏油路,而汽車也即將變成她的食物。
史拉賓克特別喜愛舊照片,只選用20世紀中葉的雜誌創作,他認為圖像顏色會隨時間逐漸泛黃、變淡,令人感到溫暖,彷彿有靈魂存在。他曾嘗試用近期的雜誌、數位相機拍攝的照片拼貼畫作,卻覺得線條不夠強烈,畫面沒有生命力。
「在拼貼過程中,廣告的人事物變成演員,而我作為一名導演,透過營造超現實的景觀,賦予他們第二次生命。」比利時藝術家史拉賓克表示,將舊雜誌的廣告或照片剪下、脫離原本的框架,重新組合與拼貼一個新畫面,是非常誘人的工作。
他也喜歡拼貼各種元素,改變原本廣告的意涵,訴說一個新故事。《長途電話》(Long Distance)描繪一位身材姣好的女性,她穿著露肩洋裝與金色高跟鞋,躺在床鋪慵懶地接聽電話,顯得床鋪華麗精緻、柔軟,而床鋪與某座城市風景並列在一起,彷彿她與遠方的戀人聊天時,思念也隨著電話來到另一座城市。
「女人一直是歷代藝術家的靈感來源,連我也不例外。」史拉賓克表示,但他不只對女人的裸體或美貌感到有興趣,也希望添加某些元素,讓女性的姿勢有不同的意涵,進而改變廣告中的女性形象。
REFERENCE
【Yatzer】The World Through The Eyes Of Sammy Slabbinck
【Telegraph】Sammy Slabbinck: a modern Magritte
【Installation】Sammy Slabbinck: Photographic Memory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展首日VIP預展觀察,編輯部第一現場嚴選14件精彩作品!
敞開收藏大門:12件 ART TAIPEI 2024 台北藝博5000美金以下作品推介
奇美博物館《畫師們》重磅登場!走入尼德蘭繪畫時代,揭開科學檢測分析下畫作秘辛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與日本國立藝術研究中心簽署MOU,深化臺、日策展人才培育,開拓東亞藝術新局
跨域交會 藝熠發光—2024東亞藝術交流展
ART TAIPEI 2024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盛大開幕!凝聚多元市場價值,打造亞洲藝術與文化盛宴
藝術也是用來掛歷史的釘子 :亞洲藝術文獻庫(AAA)「臺灣獨立藝術空間檔案」計畫專訪
自身境況與存在想像:短評2024新北市美展得獎作品
2025香港巴塞爾參展藝廊和首批亮點,來自印度、澳洲、南非、美國、英國等地新晉藝廊首次參展
接續過去與未來,水湳經貿園區以《詠續三部曲》為題策展,開創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場域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馬格利特把畫切四份 第三張在英國找到了
2016-09-18|撰文者:陳乃慈5470
11月21日 René Magritte 生日快樂!
2014-11-21|撰文者:錢又琳11943
雷內‧馬格利特,男人之子 【看Youtube學藝術系列】
2014-04-02|撰文者:王士源33462
文化部新人事安排: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文化部主任秘書、文化資源司司長等職異動
2024-11-05|撰文者:文化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03
2024亞洲藝術週開幕轟動!墨海樓台灣特展創下倫敦佳士得參觀新高
2024-11-05|撰文者:墨海樓國際藝術研究機構191
《綻放榮光─全城動起來‧藝起來應援》藝術計畫盛大啟動
2024-11-05|撰文者:屏東縣政府文化處/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