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6-10|撰文者:王士源
舞台上有兩個人,一個是黃翊,一個是機器人庫卡。兩首音樂,一首輕緩感性,另一首小提琴節奏轉快,華麗而結構嚴謹。兩盞簡約的聚光燈打在黃翊與庫卡身上,黃翊身軀舞動,庫卡也跟著隨之起舞,兩人像是孿生兄弟,時而親近對話,時而相互背離,動作相似卻又有點差別,黃翊靈動,庫卡卻勁拙有力。
「我平常跳舞的方式有點像機器人」編舞黃翊表示,他自己跳舞時,要求精準,在動作轉換間,要轉換得很清楚。他說,有時候在跳舞時,他會想像自己的身體發出聲音,或是在跳舞時腦袋中則會出現數字在流動,這些特質讓他開始思考起,如果他的動作被轉換成機器人身上,應該會是個有趣的互動。
要讓機器人舞起來 黃翊得自寫程式
這個想法,促使黃翊找上了庫卡公司。黃翊說,他從小就很喜歡機器人,也常常想著要跟機器人一起跳舞,於是他就上網查詢「全世界最好的機器人」,庫卡是其中之一。正巧,台灣也有一家庫卡分公司。
當黃翊剛找上這家公司時,庫卡公司董事廖啓新覺得「有點瘋狂」。廖啓新說,3年前黃翊當兵前,就已經找過他討論了,但當時被他拒絕,隔2年黃翊當完兵後,卻又跑來找他談這件事。最後廖啓新被黃翊的毅力所打動,開始執行與這齣舞蹈表演的合作計畫。
和機器人共舞,對編舞者而言,最大的挑戰可能不是「如何共舞」,而是怎麼「讓機器動起來」。廖啓新說,想與機器人共舞,黃翊得學習機器人的程式語言;想操作用機械手臂,先要學程式語言,懂得如何操作後,才能進一步構思動作,讓機械動作產生美感。
人與機器人 誰精準?誰失準?
在舞蹈中,「精準」這件事情的定義,反而成為一個有趣的議題。黃翊表示,工業機器人針對工廠生產線製造,每個動作明確,沒有絲毫模糊的地方,「相當精準」。在面對工業生產般「精準」的動作前,黃翊認為對自身舞蹈動作所要求的「動作精準」,反而變得「不精準了」。
在機器人庫卡的刺激之下,黃翊進一步要求自己動作,也能如機器人一般,精準到位,毫無失誤。但他說,「動作要一直要一模一樣,難度蠻高的!」。人與機器人間動作精準的落差,讓舞蹈表演時呈現出一種不和諧感。
但若論精準,機器人庫卡,也有「不精準」的地方。黃翊說,工業機器人無法完全拷貝人的動作,這也產生出另一種精準與不精準的反差。這樣的反差,讓黃翊覺得,當機器人庫卡模仿他的情感動態,或者是兩人對看時,在某種程度上像是在看「另一個生物」,或是「另一種格式的我」,「那種感覺真的很奇特」。
REFERENCE
【人物訪談】NSO《心靈聖詠》 - 洪崇焜作品《Vox Naturae》
【人物訪談】TCO《反景入深林─向周文中致敬 I –II》 - 台北市立國樂團
【人物訪談】吳瑪悧及竹圍工作室《樹梅坑溪環境藝術行動》
【人物訪談】中華紫藤文化協會 - 《尋畫—現實主義畫家 吳耀忠》
【人物訪談】UTUX泛靈樂舞劇會所 - 《寂靜時刻》
【人物訪談】二分之一Q劇場 - 《亂紅》
【人物訪談】創作社劇團 - 《拉提琴》
【人物訪談】兩廳院與卡菲舞團跨國製作 - 《有機體》
【人物訪談】黃翊工作室 - 《黃翊與庫卡》
【人物訪談】驫舞劇場 - 《兩男關係》之古典與極簡
【人物訪談】唐美雲歌仔戲團 - 《燕歌行》
【人物訪談】財團法人建國工程文化藝術基金會 - 傳奇崑曲《南柯夢》
【人物訪談】策展人蔡明君、東海大學藝術中心 - 《院》
【人物訪談】陳敬寶 - 《迴返計劃:四部曲》
【人物訪談】鄭慧華 - 《「重見╱建社會」系列展覽》
快訊:明年台新獎 不再辦入圍特展
NSO:用牛奶空瓶 吹出天地人3籟
TCO:反景入深林 匯集多國文化
吳瑪悧:流入樹梅坑的藝術之溪
碧斯蔚:劇場融歌謠 突顯原民處境
吳耀忠:不同角度看現代台灣藝術
亂紅:對鏡相望 尋求真正自我
紀蔚然:拉提琴吹牛皮 人人都在做
有機體:編織入舞 跳出鬆緊拉扯
黃翊:與機器人共舞 誰比較精準?
林奕華:結識15年 互訴情感卻兩難
燕歌行:曹丕心裡 一定藏很多事情
王嘉明:全本南柯夢 很少人演過
蔡明君:東海庭「院」 不用蓋展牆
陳敬寶:你最__的事是什麼?
鄭慧華:花1年2個月 重見/建社會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新營波光節閃耀北臺南,串聯新營特色空間,豐富文化體驗
ART TAINAN 2025 台南藝術博覽會展商名單公布,匯聚45家國內外展商於台南晶英酒店盛大登場
風動生華,雕塑蘊詩—李光裕雕塑中的動靜巧配
第23屆台新藝術獎入圍名單公布 7組視覺藝術、8組表演藝術展演作品角逐年度大獎
從終止DEI到進口關稅提升:川普新政將會對美國文化發展帶來哪些影響?
畫廊協會年度重點規劃:新會所將啟用,融合33年經驗傳承,旨在打造藝文產業專業交流基地
朱銘美術館「此地-他方:八種時空轉渡之術」柏林開展,重新詮釋臺灣當代雕塑的今昔與未來
Art Central 2025 參展畫廊與藝術家亮點出爐!迎接第十屆里程碑,將呈現超過 100 間畫廊及備受期待的異體雕塑與藝術裝置
美國著作權局最新發布的政策報告 為延綿不休的A.I.創作爭議做出了回應與規範
臺灣首位領有兩岸執照的拍賣官游文玫,新書《拍賣場的人生故事》揭密一槌破億的藝術拍賣官幕後驚奇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電影藝文跨界張碩尹工作室聯手爆炸理論,合製互動電影裝置《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 登上美國 SXSW 西南偏南藝術節全球首映
2025-02-19|撰文者:張碩尹工作室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39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電影藝文跨界張碩尹工作室聯手爆炸理論,合製互動電影裝置《Proof As If Proof Were Needed》 登上美國 SXSW 西南偏南藝術節全球首映
2025-02-19|撰文者:張碩尹工作室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