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內第26幅乾草堆 花60年驗明正身
2015-04-10|撰文者:邱家琳、王士源
1890到1891年,法國印象派大師莫內(Claude Monet)移居法國北部小鎮,熱烈凝視麥田中所堆疊的乾草,同時描繪這堆乾草於不同時間與季節的樣貌,像黎明第一道曙光照射,或冬季大雪覆蓋乾草堆上,表現大自然瞬息萬變的景象。
莫內在這一年間,持續以乾草堆為創作主題,創作了「乾草堆(Haystack)」系列畫作。他希望能從這些乾草堆上的陽光變化,來表現繪畫裡的種種光影效果。1891年5月,「乾草堆」系列畫作展出三天就銷售一空,也因為乾草堆系列,莫內的藝術才逐漸備受肯定。
莫內曾說,乾草堆系列畫作,要一系列一起欣賞,才能充分體會當初的創作原意。過去莫內「乾草堆」為主題的油畫,紀錄有25幅,但多虧現代科技幫助「乾草堆」系列油畫確定又增加一件。這件作品,花了快60年,才驗明正身。
2015年3月底,芬蘭格斯塔瑟拉奇斯藝術基金會(Gösta Serlachius Fine Arts Foundation)經過半世紀的努力,終於證實所藏的《晚霞下的草堆》(A Haystack in the Evening Sun)確定是莫內真跡,同時也成為芬蘭首張非私人擁有的莫內作品。
《晚霞下的草堆》由芬蘭格斯塔瑟拉奇斯藝術基金會於1950年代購入,雖然主題與技法都是莫內創作風格,但由於沒有莫內的親筆簽名,這幅畫從未被列入莫內「乾草堆」系列作品。
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University of Jyväskylä)使用特製的高光譜相機,分層掃描《晚霞下的草堆》,終於在顏料下發現莫內的簽名與創作年份,確認《晚霞下的草堆》是莫內真跡。
高光譜相機能以256種不同光波拍攝影像,其中近紅外光(NIR)能穿透畫作表面,檢視油彩如何堆疊於畫布上,同時轉換為影像;X射線熒光(XRF)能偵測顏料包含的元素,得知畫家使用何種顏料。
REFERENCE
【BBC】Disputed painting confirmed as Monet
【Artnet】Researchers Discover New Claude Monet Haystack Painting
【Physics】Monet's painting confirmed genuine by using SPECIM's hyperspectral camera
【Art Daily】Claude Monet painting confirmed genuine by using SPECIM's
【Daily Mail】Haystacks painting is officially declared a newly discovered Monet - but why did the Impressionist paint over his signature?
【Huffington Post】Holy Haystacks! Researchers Have Officially Discovered A New Monet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中國嘉德2024秋拍本月盛大揭幕,現當代藝術專場集趙無極、吳大羽、林風眠、朱沅芷大師之作,精彩紛呈,不容錯過!
一座由市民串接起的巨型光帶《臺北脈動》,藝術家李柏均竹構作品展現北門歷史更迭動能
跨域交會 藝熠發光—2024東亞藝術交流展
2025香港巴塞爾參展藝廊和首批亮點,來自印度、澳洲、南非、美國、英國等地新晉藝廊首次參展
接續過去與未來,水湳經貿園區以《詠續三部曲》為題策展,開創人類與自然共生的場域
自身境況與存在想像:短評2024新北市美展得獎作品
文化部新人事安排: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國立臺灣博物館館長、文化部主任秘書、文化資源司司長等職異動
《綻放榮光─全城動起來‧藝起來應援》藝術計畫盛大啟動
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化-《氣韻生動與現代性》書介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百年首現,莫內經典〈睡蓮〉之作登香港佳士得,11億元挑戰亞洲拍賣高價紀錄
2024-08-23|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2000
光之畫家 穿越時代巨浪的透納【透納先生的世紀回眸 系列專題】
2015-05-22|撰文者:邱家琳25897
紐約蘇富比上拍《睡蓮》 16億成交
2015-05-13|撰文者:邱家琳23915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11-15|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7
臺藝大雕塑系「第十五屆袖珍雕塑展」:獎項機制於學院中的必要性及其交流助益
2024-11-15|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118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4-11-15|撰文者:李竺恩9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