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月10日 Camille Pissarro 生日快樂!
2015-07-09|撰文者:王士源
莫內(Claude Monet)的日出印象與睡蓮、高更(Paul Gauguin)的大溪地風光、竇加(Degas Edgar)筆下的芭蕾舞者、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畫中女性又柔又美……在一百多年前印象畫派諸位巨匠中,畢沙羅是(Camille Pissarro)年紀最長的印象派大師,也是最堅實推動印象畫派發展的重要成員。
1874年,印象畫派因為莫內《日出:印象》而得名,此後至1886年間,印象畫派共舉辦8次印象派畫展,這十年畫展裡,展覽受到藝評家嘲諷、批評,藝術家們因爭吵而漸行漸遠,但只有畢沙羅沒有在畫展裡缺過席。他堅定守護印象畫派,是印象派的大家長。
畢沙羅個性溫暖、仁慈、堅毅、不與人爭,是當時諸多印象畫派畫家的良師益友,塞尚、梵谷、高更,都曾經受到他的提攜與鼓勵,在往後的藝術發展上成就非凡。畢沙羅過世後三年,塞尚更在展覽目錄裡寫上「保羅‧塞尚,畢沙羅的學生」。
不同於許多印象畫派,畢沙羅的繪畫風格並不搶眼,沒有梵谷那般熱情、不像高更的原始況味、也沒有雷諾瓦溫暖美麗,而是一如他的個性般,厚重、樸實、純潔。他喜歡自然,更熱愛寫生,畫作裡有大量的的風景畫作,村子口的小路、田間的農舍,都是畢沙羅創作的題材。
在他的知名作品《紅屋頂》(red roofs),便用厚重的顏料、堅實的筆觸,畫出乾枯的樹枝、屋舍的紅屋頂與白牆面,以及遠處的小丘與藍天。樹枝、屋舍、藍天,替畫面建立起穩定的畫面,在冷色調與大面積的暖色調相互呼應下,《紅屋頂》裡的冬日法國農村又溫暖又活潑。
對畢沙羅與印象畫派來說,走出門外寫生、觀察自然,是創作的重要過程。畢沙羅熱愛自然,但他的晚年卻因眼部疾病,無法在強烈光源下作畫,只好搬回城市居住。搬回城市居住的畢沙羅,他仍持續透過家裡窗戶,俯視著城市裡的風景「寫生」,畫了一系列的城市風景。
此時畢沙羅的作品,筆法細膩,光影更加活潑,構圖完整,精準不浮誇。現藏於俄羅斯隱士廬博物館(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的《午後的蒙馬特大道》(Montmartre, Afternoon Sun)、藏於英國國家藝廊(National Gallery)的《夜晚蒙馬特大道》(Boulevard Montmartre in der Nacht),都用俯視的角度描繪蒙馬特大道的午後與夜景,兩者俱是他晚年的經典之作。
而畢沙羅的作品直到他的晚年才漸漸受到肯定,創作時的經濟生活總是拮据。他有7個孩子,除了2個孩子早夭外,餘下5子全都成了畫家。雖然生活困苦,他仍在生活裡努力找尋事物的美感,他曾對孩子說「一切事物都有美,問題在於怎樣把它表現出來。」。
Camille Pissarro, (b)1830.7.10~(d)1903.11.13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就是安靜地在一旁看著你」─ 瑞士畫家馬里歐.博吉奧Marius Borgeaud
2019-10-01|撰文者:詔藝5427
被納粹搶的畢沙羅 美國歸還法國原藏家
2016-03-03|撰文者:邱家琳9654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2024-11-22|撰文者:富貴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5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317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2024-11-22|撰文者:富貴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5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