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8|撰文者:劉怡均
「我認為使雕塑持續進步、持續活躍,是我的職責所在。」─安東尼.卡羅(Anthony Caro)
安東尼.卡羅(Anthony Caro)是英國20世紀下半葉最重要的雕塑家,他透過幾何圖形和流動線條,讓雕塑不再寫實,創作媒材上也不斷進行創新,開始嘗試鋁、鋼材、壓克力等複合材料。他更進一步捨棄基座,使雕塑超脫空間限制,帶領雕塑進入新的境界。
安東尼.卡羅23歲時進入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學習雕塑,並擔任英國現代主義雕塑家亨利.摩爾(Henry Moore)工作室的助手。在亨利.摩爾的影響下,安東尼.卡羅早期以創作人物、動物等具象雕塑為主,直到1960年代才創作抽象雕塑。
1959年,安東尼.卡羅到美國教書,創作風格開始受到抽象表現主義(Abstract Expressionism)影響。美國當時盛行抽象表現主義,希望透過幾何圖形、色彩來表達情緒,激發人們的想像。安東尼.卡羅也感染了這股自由的氛圍,領悟到藝術不在於形式,而是「自由、隨心所欲的表述」。
前往美國期間,安東尼.卡羅結識雕塑家大衛.史密斯(David Smith)、抽象畫家肯尼斯.諾蘭(Kenneth Noland)等人,並深受他們的影響。他開始拋棄傳統材料,開始使用鋼、鋁合金、大樑和鐵片等媒材,以及焊接等新工法,創作抽象主義作品。
回國後一年,安東尼.卡羅發表了首件抽象主義雕塑《二十四小時》(Twenty Four Hours)。安東尼.卡羅把數個抽象的幾何圖形,包含深棕色的圓形、豎起的三角形與傾斜的正方形,以焊接的工法結合在一起。
為了讓觀眾能以全新的視角欣賞雕塑,安東尼.卡羅也將《二十四小時》置於地面,沒有使用基座。這種創作手法不只消除作品與觀眾的隔閡,也將雕塑從空間中解放,帶領抽象雕塑進入一個新紀元,同時讓人們注意到安東尼.卡羅的創作。
與妻子的藝術對話 長達64年
在發表《二十四小時》後,安東尼.卡羅創作越來越多抽象雕塑。在《某日早晨》(Early One Morning)中,他將幾何平面和線條零件,沿著水平軸交錯陳列,統一繪上鮮紅色,使分散的零件成為一體,讓觀眾的視線能隨著空間自由展開,如同看著音符在樂譜上跳動。
有趣的是,安東尼.卡羅原本打算將這件雕塑漆成綠色,但聽取妻子希拉.格琳(Sheila Girling)的建議後才改為鮮紅色。希拉.格琳曾說:「安東尼非常執著作品的形狀,但對顏色的選用卻非常草率。」。
希拉.格琳是一名畫家,她與安東尼.卡羅因藝術而相遇、相戀,兩人進行了六十四年的「藝術對話」。他們仰賴彼此的眼睛,希拉.格琳總在色彩上給予安東尼.卡羅意見。
安東尼.卡羅也將《藍月》(Blue Moon)的顏色決定權留給希拉.格琳。在《藍月》中,安東尼.卡羅選用具「透明」特色,但不像玻璃那般易碎,較容易裁切塑形的壓克力板,同時結合木頭和鋼鐵。希拉.格琳再將中心的圓形壓克力板塗上寶藍色,使這件作品閃耀動人,彷彿映照了安東尼.卡羅美好的一生。
在安東尼.卡羅過世後,格琳忙碌著整理丈夫最後的作品,她說:「這一切結束地太快,但他的一生靜好無憾。」
Anthony Caro, (b) 1924.03.08 ~ (d) 2013.10.23
REFERENCE
【圖】Wikiart(Twenty Four Hours)
【圖】Wikiart(Early One Morning)
【圖】Wikipedia(Black Cover Flat)
【圖】Wikipedia(Dream City)
【圖】Wikipedia(安東尼.卡羅)
REACTIONS
0
0
0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第13屆台北雙年展「小世界」開展!匯集來自20多個城市藝術家,將北美館轉化為一個聆聽、聚集與即興創作的空間
直面傷痛,以瘋狂的派對慶祝疼痛的此生: 巴西寇克舞團《治癒 (Cura)》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我的博物館只有一個精神:為了大眾而存在」奇美博物館創辦人許文龍辭世,享耆壽96歲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受邀參加愛丁堡大學「台灣光點大師講座」,分享「夏娃克隆」啟示與警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美術館不可錯過的夏末派對! 「Live a Life — MOCA生活風格派對」 突破傳統花漾創意成年禮,跨界聯慶當代館18歲生日快樂
2019-08-3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7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