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月04日 郎靜山生日快樂!
2018-08-04|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郎靜山作為華人攝影家的先驅,一生致力於攝影藝術超過90餘年。藝術家對於攝影有著超乎常人的執著,也是將水墨美學以攝影形式呈現的第一人。在其漫長而精采的攝影生涯中,幾乎是隨時都處於「對焦狀態」,長期相機不離手地隨時處於創作的熱忱中。
郎靜山認為:「藝術攝影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構圖與層次必須具有藝術感,其次是每個作品都必須要有獨特的含意。」在傳統膠捲的年代,每一幅作品都是在暗房耗費了大量的時間與精力才得以完成靈魂之作。而藝術家的這份執著,完整的呈現於作品之中。也為他贏得了「照片中有畫,畫中有照片」的傑出歷史定位。
郎靜山祖籍浙江蘭溪,出身江蘇淮安。父親從軍,自幼喜愛水墨藝術。並在1911年前往上海南洋中學,由李靖蘭老師啟蒙攝影原理及沖洗與曬印技術。藝術家於1926年進入報社,擔任廣告業務工作並以攝影為消遣。1931年,成為華人歷史中最早的攝影記者之一,1931年於上海開設「靜山攝影室」,專職以人像與廣告攝影為業;同年與黃仲長、徐組蔭合組「三友影會」,並開始將作品送入國際藝術沙龍,藉此提升中國在國際藝壇的聲望並改善形象。該年,藝術家以攝影作品《柳絲下的搖船女》(《柳蔭輕舟》)入選日本國際攝影沙龍。
1934年,郎靜山以個人作品《春樹奇峰》入選英國攝影沙龍,開始了他的國際藝術之旅。1937年藝術家舉家遷往四川,並往來於上海、昆明與重慶之間,同時進行新聞採訪、研究集錦攝影與創作的忙碌生活。1949年夏,郎靜山應美國新聞處邀請到臺灣參加影展並定居。1950年後,藝術家在臺北與來自中國各地的攝影同好成立中國文藝協會,並且出任主任委員。此外也在中國攝影學會於1953年3月25日正式宣布在臺復會後,擔任理事長至1995年。
1951年郎靜山發表了作品《煙波搖艇》;以中國黃山、香港搖艇、臺灣蘆葦為材料,綜合三地風景構築心目中的中國山河,同時奠定了藝術家日後的創作風格。1955年,藝術家在中華民國教育部中華教育電影製片廠復廠於板橋後,應邀擔任第一任廠長。1959年起,藝術家在中國文藝協會擔任文藝獎評審委員。1966年,藝術家發起成立「亞洲攝影藝術聯合會」(The Federation of Asian Photographic Art)。
郎靜山,(b)1892.08.04~(d)1995.04.13
REFERENCE
【藝術家資料來源】wikimedia (郎靜山)
【圖片資料來源】wikimedia (Majestic Solitude)
【圖片資料來源】wikimedia (Soft Wind with Gentle Clouds)
【圖片資料來源】wikimedia (華溪鹽井)
【圖片資料來源】wikimedia (斜風細雨不須歸)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不可錯過的夏末派對! 「Live a Life — MOCA生活風格派對」 突破傳統花漾創意成年禮,跨界聯慶當代館18歲生日快樂
2019-08-30|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187
08月08日 石川欽一郎生日快樂!
2018-08-08|撰文者:莊瑋容17233
典藏關鍵‧觀見典藏,高美館24歲生日!
2018-08-01|撰文者:高雄市立美術館14855
攝影家沈昭良於北海道迎來個人迄今最大攝影個展,台式攝影美學閃耀東川町文化藝廊
2024-09-23|撰文者:也趣藝廊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555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2024-11-22|撰文者:富貴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34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