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5|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
「請記得,他們無法取消春天。」藝術家大衛・霍克尼(David Hockney)在2020年3月,也就是新冠疫情封鎖初期如此告訴世界。如今五年過去,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Fondation Louis Vuitton)於2025年春季推出霍克尼的回顧展,這句話的精神也隨之成為展覽的重要概念(展期於 2025年4月9日至8月31日)。
此次展覽名為「David Hockney 25」,聚焦於藝術家過去25年的創作,同時也囊括了他七十年藝術生涯的精華。這檔展覽橫跨整座四層樓高的美術館,是迄今為止對這位英國藝術家所舉辦過最大規模的展覽,相距藝術家上一次舉辦個展已隔八年之久。展覽共分為十一個展間,展出超過400件作品,從繪畫、素描、電腦與ipad創作的數位作品,也包含了沉浸式錄像裝置,全面體現霍克尼對藝術媒材的探索與實驗精神。
展覽現場圖,《David Hockney 25》,2025 ,畫面中由左至右分別為《克拉克夫婦與貓咪波西》(1970–71)與《伊舍伍德與唐・巴查迪》(1968)。圖/取自artnews
一進入展場,觀眾便能夠立即被滿室的鮮豔色彩與動態筆觸吸引,牆面上掛著霍克尼筆下綠意盎然的田野、深藍靜謐的水面與明亮閃耀的天空,藝術家鮮明的個人識別很自然地在整個空間中蔓延開來,構築出那個我們熟悉的繪畫語彙。藝術總監蘇珊・帕潔(Suzanne Pagé)指出,展覽的策劃幾乎全權由霍克尼本人親自規劃,並與其伴侶暨工作室經理尚・皮耶・龔薩維斯・德・利馬(Jean-Pierre Gonçalves de Lima)與助理喬納森・威爾金森(Jonathan Wilkinson)緊密協作,採取倒敘方式,從2025年的最新創作一路回溯至1950年代的早期畫作,這樣的展示結構讓觀眾得以從已臻成熟的視覺語言逐層拆解其形成背景與演變歷程。
大衛・霍克尼,《加羅比山丘》,2017 。圖/取自artnews
這次也展出了藝術家於1955年創作的《我父親的肖像》(Portrait of My Father),這是霍克尼人生中第一幅售出的作品,近期又被他親自購回。對霍克尼而言,這不僅是一幅畫,更是與父親深層情感連結的媒介。蘇珊・帕潔表示,他在觀賞畫作時,目光並非停留於畫面本身,而是注視著畫中的人,也就是他摯愛的父親。這種情感上的延續性,貫穿整場展覽的主題線索。
大衛・霍克尼,《我父親的肖像》,1955。圖/取自arthive.com
緊接著的展區展出霍克尼在1967年創作的名作《更大的水花》(A Bigger Splash),該作描繪潛水者剛入水後在泳池中濺起的巨大水花,象徵加州陽光下的生活景象與霍克尼對水面光影的迷戀。另有1972年的經典作品《藝術家的肖像(泳池與雙人)》(Portrait of an Artist (Pool with Two Figures)),此作曾在2018年於佳士得拍賣會中以9030萬美元成交,創下當時在世藝術家拍賣最高紀錄,由台灣高美館國巨基金會的陳泰銘收藏。
大衛・霍克尼,《更大的水花》,1967 。圖/取自Fondation Louis Vuitton
大衛・霍克尼,《藝術家的肖像(泳池與雙人)》,1972 年。圖/取自Fondation Louis Vuitton
展區旁邊的走道展示兩幅雙人肖像畫《伊舍伍德與唐・巴查迪》(Christopher Isherwood and Don Bachardy)與《克拉克夫婦與貓咪波西》(Mr and Mrs Clark and Percy),進一步引導觀眾走向展覽樓上的人物主題展區。霍克尼以擅長描繪親友而聞名,他的肖像畫對象通常是他熟識的親人、助手、園丁與藝術圈內好友,包括《JP Gonçalves de Lima》中的模特便是其伴侶。該作品借鑑梵谷的《悲傷的老人》(Sorrowing Old Man),人物姿態表現出其沉思與脆弱,情感真摯而不矯作。
大衛・霍克尼,《JP Gonçalves de Lima,2013 年 7 月 11、12、13 日》,選自《82 幅肖像與一幅靜物》系列,創作時間2013 至 2016 。圖/取自artnews
霍克尼向來擅於將藝術史轉化為個人風格,他坦言梵谷(Van Gogh)、費拉・安哲利柯(Fra Angelico)與馬蒂斯(Henri Matisse)是其主要啟發來源。例如他於1990年代開始持續創作的約克郡風景畫,即承襲印象派對自然光線與季節變化的捕捉方法。在2020年疫情期間,他滯留於法國諾曼第,自然環境促使他採取印象派的戶外寫生手法,並運用 iPad 創作春季系列畫作。他的數位創作融合色塊、扁平構圖與鮮明色彩,兼具普普與傳統手工繪畫的質感,顯示他在新舊媒材間的靈活轉換能力。
展覽中的巨幅畫作《靠近沃特的大樹》(Bigger Trees near Warter)是霍克尼於2007年所完成的最大作品,該作由50片畫布組成,整體尺寸達15呎高40呎寬。畫面描繪冬日約克郡鄉間樹林,在結構與景深處理上兼具詩意與紀實精神,作品以數位方式切割再拼貼完成,象徵霍克尼從手工走向科技的藝術實驗精神。展廳一側也展出他在夜間觀察下創作的諾曼第風景,這些畫作曾於魯昂美術館公開展出。
大衛・霍克尼,《靠近沃特的大樹,或/以及為後攝影時代所繪的戶外寫生》,2007,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展出現場。圖/取自artnews
展覽也呈現了幾幅從未展出的新作,霍克尼形容這些作品相較於過往更加靈性與抽象。例如2024年完成的《布雷克之後:人們知道的比他們以為的還少》(After Blake: Less Is Known Than People Think)受詩人威廉・布雷克為《神曲》(Divine Comedy)所作插圖啟發,但霍克尼筆下的三界層次明亮而富層次,點描天空帶來神秘與神聖的氛圍。最新的作品《戲中戲中戲與我與香菸》(Play Within a Play Within a Play and Me with a Cigarette)則描繪霍克尼坐在庭院中素描自己當下情境,身穿圖騰西裝,胸前貼有標語「盡快終結霸道行為」,這幅作品幽默地回應他在2004年接受BBC採訪時的名言:「我討厭被指揮,我抽菸是為了心理健康。」
大衛・霍克尼,《戲中戲中戲與我與香菸》,2025 。圖/取自artnews
正如前文所提到的,最後的展廳則化身為沉浸式劇場空間,由霍克尼與59 Productions合作打造。展出內容涵蓋他歷年來為舞台劇設計的場景與服裝,如1975年為史特拉溫斯基《浪子歷程》(A Rake's Progress)、1978年為莫札特《魔笛》(The Magic Flute)、以及1987年為華格納《崔斯坦與伊索德》(Tristan und Isolde)所創的草圖與模型。現場透過牆面投影與原聲配樂播放,觀眾可坐臥於巨型坐墊中沉浸於視覺與聲響的體驗。
《霍克尼的舞台繪畫》(Hockney Paints the Stage)展覽現場,2025 ,由大衛・與 Lightroom 及 59 Productions 共同製作,展出於巴黎路易威登基金會。圖/取自artnews
「David Hockney 25」不僅是一場對藝術家經歷的回顧,也是一則關於創造、記憶、時間與觀看的詩意敘事,不僅如此,同時也彰顯他在數位時代仍以手繪與直覺維繫藝術真實感的能力。這場展覽儼然已經成為當下巴黎春季最重要的文化盛事之一,也再次確認霍克尼在當代藝術史上的傳奇地位。
REFERENCE
熱門新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