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民主或民粹?公民意識不深化,文化總體營造難成氣候

民間文化政策行動論壇文化部長鄭麗君龍應台陳樂融

2016-06-15|撰文者:陳怡臻

新任文化部長鄭麗君近期提出,要借鏡社區總體營造的歷史經驗,為台灣打造文化總體營造的新格局。她認為過去20年來,台灣的社區總體營造的成果顯著,而該計畫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將公民視為社區的主體,讓公民透過親身參與公共事務,達到改造社區的目的。鄭麗君以歷史為借鏡,提出「文化總體營造」的新政策。也就是,將公民(指台灣人)視為文化創造主體,讓公民透過親身實踐發展台灣文化,政府則扮演全力支持的角色。

文化部前身為一九八一年成立的「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二〇一二年正式升格為部,主要業務為負責各項文化、藝術、出版等事務,以及推廣、輔導廣播影視產業等工作。回顧過去政績,作為我國文化事務的最高主管機關,除了這次鄭麗君提到的社區總體營造,其實為台灣立下了不少文化里程碑。

但同時,不論是文化部或前身文建會,也時常鬧出爭議、躍上新聞版面,使關乎國家發展的文化政策淪為茶餘飯後被揶揄的話題。

以近年為例,就有景美人權園區展出詮釋汪希苓被軟禁的作品、為紀念建國百年耗資兩億的夢想家音樂劇等爭議。前文化部長龍應台任職期間,甚至被媒體人陳樂融批評由龍應台領導的文化部缺少具體政策,是個只會辦論壇的「論壇部長」。陳樂融認為,收集、聆聽民間建議固然重要,但空有形式背後卻沒有執行力,恐怕在崇高的理想也只能淪為紙上談兵。

鄭麗君在上週六也出席了台藝大主辦的文化政策研討會,現場聚集了許多藝術系師生、藝文機構經營者、策展人、藝術家以及藝術行政等,現場發言踴躍,讓原本表定六點結束的論壇,最後拖到快八點才結束。顯見文化人對未來政策的憂慮與關心。

整場論壇下來,藝文工作者最急迫也最巨大的問題仍是「資金」。我國長期關注經貿、工業與科技發展,挹注許多資源培力相關人才,卻少有對藝文領域做全面性的補助或資源。國內目前雖設有官方藝文補助機構,但在這場活動的發問中,我們似乎看不見補助成效,甚至還衍生出更多問題。

面對我國文化政策的疑難雜症,還得保全不讓討論、對話流於形式,從而開啟台灣文化政策新格局,皆考驗著新科文化部長的施政智慧。

此外,作為政務官的鄭麗君既有心為台灣文化史寫下「文化總體營造」的新頁,將原本屬於「社區」的格局與價值提高到「國家」層次,就不能不回到近年國家發展的脈絡上討論。

台灣自一九八七年解嚴後,政治局勢不斷重新洗牌,從開放總統民選、首次政黨輪替、再次政黨輪替乃至各地方大大小小的變革,以及各種學運、社運在歷史中不斷輪番上陣。台灣「似乎」正朝向一個自由、進步的國家邁進,但偏偏民主和民粹的分野總是模糊,一不小心就容易被有心人士操弄,成為一場民粹大戰。類似案例在歷史上早屢見不鮮。

過去幾年,民進黨總打著與弱勢為伍的旗幟,透過各種形式的社會參與支持弱勢。如今再度取得政權的民進黨,成為完全執政的執政黨,從在野、街頭走向中央權力核心的民進黨,未來能否真讓公民成為文化創造的主體,呼應執政前與弱勢為伍立場、落實民主精神?抑或又是一場換位置就換腦袋的政治鬧劇,證明選前激情只是操作民粹的慣有手法?

鄭麗君勇於提出文化總體營造的願景,固然值得被肯定,但也將因民進黨的「特殊形象」被嚴格檢視。因為對公民而言(而不只是居民、人民),「文化」從來都不是藍綠之間的抉擇,而是關乎價值的選擇。

鄭麗君上任不到一個月,就針對其新政策內容做檢討、評估施政成果,時機仍太早。但曾自詡具有左派性格、民進黨立委出身的鄭麗君,未來將如何彰顯其哲學理念,乃至於將「社區級」的文化價值擴大至「國家級」的層次,藝術文化工作者與全國人民正拭目以待。

民間文化政策行動論壇文化部長鄭麗君龍應台陳樂融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