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上海──積極擁抱商業與西方

城市文化競爭力上海黃韻瑾

2016-09-21|撰文者:沒有名字的貓、陳乃慈 (整理)

受訪者:黃韻瑾/採訪:陳乃慈
1.您覺得上海有什麼條件是比較可以跟國際接軌的?
第一個是它的規模跟經濟,上海現在超過2300萬人口,所以一個上海市等於一個台灣大小,他們的市場規模在這裡,進到上海還可以進到中國其他地方,所以它整個背後的支撐也很大。
要跟國際接軌,除了我們主動的意願之外,還要從西方人的角度去看,他們藉由上海這樣的門戶來看中國,接觸整個中國市場,所以中國對他來講只有巨大的吸引力,人們都願意來。
上海在歷史上本來就是比較西化,甚至你可以說比較崇洋媚外,所以他樂於跟國際去聯絡…所以上海的國際化阻力會小很多。
2.「非報告」有關香港的訪問,提到創作者有房租的問題,或獨立音樂的表演場地也很少,對年輕的創作者不友善,那麼上海的狀況如何呢?
我在上海認識的創作者,還是要有一個工作,這些創作者多是在學校裡工作的,再利用其他的時間創作。但是學校本身也提供很多的資源,比如說排練的空間。
大陸政府現在很多創作的資助,包括對年輕人的鼓勵,所以要申請或要獲得這些,不能說非常容易,但是現在方法也很多。
提到「創作有沒有限制」,這個當然有,第一個就是意識型態,有些題材你不可以碰,有些方式你不可以做,包括在舞台上不可以裸體,所以就要看創作者平常所關心的方向是什麼?
3.有很多創作者要在學校兼課,如果加入舞團或是劇團做定期演出,他們的收入足以支撐創作嗎?
2004年以前,大陸所有的團都是政府的,所以加入這個團之後,就是全職型態,上下班有工資的。
2004年開始慢慢轉成企業化的經營,但是原來已經在這個團裡面的演員、導演、編劇、設計、甚至搬道具的人,他們都是有公務、事業單位有編制、有月薪的,只是現在這樣的人慢慢少了。
然後再看你的知名度,或者看這團演出的量,再額外拿到多少補貼。所以一般來說如果他們願意進團裡面,生活也不是太困難。但是事實上這些團,都只提供最基本的生活保障而已,所以多數的年輕人,如果是樂手的話,他在外面教學生賺得更多,所以不見得需要進「團」裡面。舞者的話,他們有很多的計畫、有很多的演出,很可能一簽就是半年、一年,那就比較沒有什麼大問題。
4.上海的劇場或是音樂廳等硬體設施,似乎非常充足?
幾乎每個月都會聽到有一個新的又開放。譬如說有一個舞蹈中心剛開放,然後另外有兩個歌劇院還在興建,然後還有很多舊的劇場在翻新。
品質的話,只要興建任何場館就是買最貴的、最新的,錯誤的設計也比較有限,現在的重點是放在管理人才,因為管理人才畢竟沒有像蓋房子這樣,馬上就可以有,所以關於藝術行政、劇場管理和技術的學生就很搶手。
另外像1933老場坊這樣的空間,一開始的方向會類似台北的華山1914文創園區,一部分變成辦公司、餐廳、商店,一小部分才是做所謂的「文化空間」,大陸政府對商業的態度是很開放的,不像台灣剛開始很反商。
5.蓋這麼多場館或是文化園區的話,觀眾的數量或參與度足夠支撐它的運作嗎?
剛開始還沒有,但是因為有了空間,開始會需要內容,就有機會去培養跟提升觀眾。台灣的觀眾可能到了一個瓶頸,或者說到了一個高原吧。大陸現在是在一個成長期,因為它的經濟開始提升,所以很多民眾都會想去接觸。在上海,很多人喜歡西方的生活方式,所以觀眾的成長是非常地快速,加上空間只要增加,大家就會好奇地過去看。
6.似乎前景是比較看好的?
嗯,前景是否比較看好…應該說這個社會跟台灣的社會,在生命週期上位於不同的點,所以這個社會是在上坡;台灣這個社會已經過了高峰。所以它自然是在成長,它也可能會再翻過一個高峰,但不曉得是在何時。
7.相對藝術創作者,藝術管理人才在收入或生活的保障上如何?
首先是這樣,在大陸,不管是劇院、劇團,都有很多所謂的組織(organization),如果進入這樣的機構裡面,至少可以有固定的收入,然後有勞健保──他們稱為「五險一金」。
有這些保障,生活不會有太大的問題,當然不見得會有太多錢。大陸還有一個優勢,它有商業市場和機制。如果進入商業藝術領域,可以領到更高的薪水,當然工作壓力會比較大,它跟台灣最大的差異,是沒有自由工作者(freelancer)這部分,現在才剛出現。所以大部分的工作人員,除了創作者、作曲、編劇、導演這些,包括技術部分,其實都會隸屬於某個機構。
8.不管是政府的培植或者在政策上都有保障,但是否無法顧及到在地或是民間的部分?
關於民間團體,跟台灣狀況相反,以前是不允許有民間藝術團體的,這十年才開始出現,所以數量相對少一點。想做一些比較地下的東西時,基本上就跟國家有一些衝突,不太容易得到政府的補助。如果這個民間團體以企業的方式跟政府合作的話,還是可以申請政府的基金。
9.提到一個城市的文化力或是文化指標,您會想到哪些面向?
我會看它有什麼樣的文化生活,比如說有知名的一些劇院劇團、美術館,而不只是旅遊。
例如到紐約就是想要去看戲、去博物館或甚至去畫廊,去巴黎除了可能想到美術館、博物館,還想到它的時尚…所以一個城市,它讓人在文化上的聯想是什麼?它能不能、有沒有很容易讓外國人叫得出名字的文化藝術機構?為了這些藝術機構而來的遊客有多少?為了文化體驗而來到這個城市的人有多少?
10.台北相比上海,有什麼需要警惕或借鏡的部分?

不知道要怎麼說呢?那麼你自己的感覺呢?
非:台灣有可能會因為執政者改變,改動城市文化的發展…
大陸是這樣子,因為他們國家是十年一套政策,每一套政策出來就是十一五、十二五,他們一定是五年一期。然後每一個領導人是可以做十年。
所以他們的政策方向,除非自己有很大方向的改變,通常是不會有太大的變化。所以當他可以用十年、十五年去推進一些事情的時候,相對整個社會會是穩定的。
文化真的是一個很長時間的工程,需要大方向上的穩定,不能因人而變。
台北必須了解一件事情,我們曾經有很好的機會,我們也曾經有很好的優勢,現在我們的優勢大概就是在所謂的自由跟意識形態的開放空間上,那不要自己在意識形態上設限。
我覺得台灣其實最可惜的,就是我們一直停留在一個非營利的領域,台灣的商業藝術一直都沒有發展起來,我不知道畫廊怎麼樣,但是表演藝術領域中,商業的部分很有限,一個是我們市場很有限,我們確實也沒有在這方向有太多的努力,因為在過去我覺得政府很避諱進行政商合作。
當你沒有商業支持的時候,非營利永遠要靠補助,是不健全的。這一點大陸有優勢,是因為它有蓬勃的商業在發展,而且如果不想碰政治,就必須更向商業靠攏,所以商業發展的快速,也可以回過來反哺這些商業藝術,國外也是這個樣子,你看百老匯賺錢了,資金會投入在創作還有外百老匯這些小型的、非營利、非商業的原創作品裡面。
黃韻瑾

舞蹈及劇場製作人,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創始CEO,台新藝術獎推手。現任上海戲劇學院創意學院藝術管理系主任。

 

城市文化競爭力上海黃韻瑾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藝術評論

城市文化競爭力──專訪臺北市文化局 謝佩霓局長(下)

2016-10-13|撰文者:陳婉平、陳乃慈(整理)4472

藝術評論

城市文化競爭力──專訪臺北市文化局 謝佩霓局長(上)

2016-10-11|撰文者:陳婉平、陳乃慈(整理)4238

焦點人物

文化發展整體衰退──我們還能怎麼做?

2016-09-23|撰文者:郭雨婷、陳乃慈(整理)126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