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rider ART《去罢,野草》特展:閱讀王薇薇從台北、上海到倫敦的佈局與理想
2023-03-06|撰文者:林侑澂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空間在2023年春季,發表了《去罢,野草》九周年特展。特展《去罢,野草》標題取自文學家魯迅(1881-1936)散文詩《野草》的題詞。將野草勇於對抗框架的生命力、不死精神援引為策展的核心。在這樣的脈絡之下,創辦人王薇薇Elsa Wang帶領團隊展現了策展能力。並且藉著機會分享了Bluerider ART從台北、上海到倫敦的策略規劃。
【去罢,野草】
Bluerider ART,《去罢,野草》,台北仁愛空間。圖/Bluerider ART提供
《去罢,野草》於台北仁愛空間與上海外灘空間同步發表,完整地展出海內外19個地區、超過50位經紀藝術家的作品。這些藝術品同時展出相當難得,這也側寫著Bluerider ART九年來發展的軌跡。它們風格多元讓人目不暇給,正透過不同的觀點回應著我們所在的時代。藝術家們運用當代藝術為途徑,真切地與當代社會共振。並且Bluerider ART也藉由九周年特展,宣告了從後疫情時代走向國際新格局的企圖心。
Bluerider ART,《去罢,野草》,台北仁愛空間。圖/Bluerider ART提供
《去罢,野草》所表述的不單純是作品的故事,同時是價值的堅持。如今的Bluerider ART在克服重重的挑戰後,終於以藝術滋養了一片青草地。對此刻王薇薇而言,回望曾經是滿足的,而面對未來是自信的。此般心情與《野草》中「天地有如此安靜穆」的心境產生了連結,彷若在一片遼闊中感受著自身來處、遙望遠方。或許特展所想要傳達的心情,與野草的生長是類似的。無論自身渺小與否,都需要不畏險阻地奮起生長。
Bluerider ART,《去罢,野草》,台北仁愛空間。圖/Bluerider ART提供
自創辦以來,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 所討論的「藝術的精神性」、「騎士浪漫」,一直以來都是王薇薇依循的信念。而魯迅的野草精神,則是王薇薇帶領團隊與藝術家們一起奮鬥的指標。兩者的交融,在特展中顯現出了成果。於是在《去罢,野草》的美感場域之中,Bluerider ART再一次地分享了自身的藝術品格。
【從台北到上海】
Bluerider ART,台北仁愛空間(上),台北敦仁空間(下)。圖/Bluerider ART提供
Bluerider ART以「在亞洲推廣歐美藝術品」廣受肯定,過去數年發表了許多館內與館外的展覽活動。以累積的經驗為基礎,2021年五月在上海外灘開設了新的展覽空間。即便籌辦過程遇到了COVID-19最嚴重的時期、重新選址等等複雜的情況,但Bluerider ART並沒有趨於保守,而是持續推進計畫,最終漂亮地完成了目標。自此,Bluerider ART開始將上海做為面向廣大華人群體的基地,展開了新的篇章。
Bluerider ART,上海外灘空間。圖/Bluerider ART提供
位於上海外灘的展覽空間,外觀格局維持了百年前英國建築師所設計的原貌。其中外牆造型、大理石材、旋轉門、挑高空間等等,都訴說著專屬於外灘的歷史風華。而古典的建築外部和白盒子的空間內部形成了有趣的反差。進入展場大門就像是跨越了時空,走進了屬於當代藝術的世界。新空間的內部裝修以方正清透為主,純白的色調簡明俐落。這樣的Bluerider ART風格一方面與台北連結,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在佈展中聚焦於作品本身。
Bluerider ART,《去罢,野草》,上海外灘空間。圖/Bluerider ART提供
上海與台北在語言文化上有相通之處,而相對而言,上海觀眾對於外來事物的接受速度更快。也更願意付出兩三個小時的車程,進入藝術的場域打卡看展。甚至只要展覽有意思,也願意埋單高額的票價。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以歐美藝術品為主軸的Bluerider ART,迅速獲得了巨大的關注。開幕至今各檔展覽的成效都超乎預期,即便是平日也常湧入川流不息的人潮。這樣的收穫,對於用心策辦展覽的團隊而言是很大的肯定。而如此成果也成為了新的動力 / 壓力,更加敦促Bluerider ART在未來推出更高品質、更具創意的展覽。
Bluerider ART,《去罢,野草》,上海外灘空間。圖/Bluerider ART提供
Bluerider ART一直期望能透過作品說話,並不執著於經營人脈。在上海所遇到的藏家更是如此,大多是陌生觀眾,在觀展後自然地表達了收藏的意願。於是這樣的收藏關係較不會出現投資、拍賣的考量,而是相對單純、關於藝術品的共鳴。這樣的實績,再次應證了王薇薇「作品與展覽才是藝術唯一核心」的理念。即便這樣的模式需要較長的時間,但也更能夠形成長期的互信。
REFERENCE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馬克實驗館 Marck’s Playground」:將創作場域化為生活的遊樂場
2023-11-16|撰文者:李竺恩9297
續寫「藍騎士」精神:Bluerider ART十年一刻,品牌里程碑插旗於倫敦梅費爾
2023-09-08|撰文者:張家馨4278
阿拉貢 Riera i Aragó 亞洲首個展《The Voyage》, Bluerider ART在美學中呈現人本哲思
2023-06-29|撰文者:林侑澂6419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218
約瑟夫.波依斯的藝術與環境行動:以自然之名重塑未來
2024-11-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196
陳昱榮「源像邊際 Cluster-Pixel Boundary」:資訊轉譯為賦格(fugue)?視覺下感官的再擴延
2024-11-21|撰文者:王襦萱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