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3-06|撰文者:林侑澂
Bluerider ART.藍騎士藝術空間在2023年春季,發表了《去罢,野草》九周年特展。特展《去罢,野草》標題取自文學家魯迅(1881-1936)散文詩《野草》的題詞。將野草勇於對抗框架的生命力、不死精神援引為策展的核心。在這樣的脈絡之下,創辦人王薇薇Elsa Wang帶領團隊展現了策展能力。並且藉著機會分享了Bluerider ART從台北、上海到倫敦的策略規劃。
【去罢,野草】
Bluerider ART,《去罢,野草》,台北仁愛空間。圖/Bluerider ART提供
《去罢,野草》於台北仁愛空間與上海外灘空間同步發表,完整地展出海內外19個地區、超過50位經紀藝術家的作品。這些藝術品同時展出相當難得,這也側寫著Bluerider ART九年來發展的軌跡。它們風格多元讓人目不暇給,正透過不同的觀點回應著我們所在的時代。藝術家們運用當代藝術為途徑,真切地與當代社會共振。並且Bluerider ART也藉由九周年特展,宣告了從後疫情時代走向國際新格局的企圖心。
Bluerider ART,《去罢,野草》,台北仁愛空間。圖/Bluerider ART提供
《去罢,野草》所表述的不單純是作品的故事,同時是價值的堅持。如今的Bluerider ART在克服重重的挑戰後,終於以藝術滋養了一片青草地。對此刻王薇薇而言,回望曾經是滿足的,而面對未來是自信的。此般心情與《野草》中「天地有如此安靜穆」的心境產生了連結,彷若在一片遼闊中感受著自身來處、遙望遠方。或許特展所想要傳達的心情,與野草的生長是類似的。無論自身渺小與否,都需要不畏險阻地奮起生長。
Bluerider ART,《去罢,野草》,台北仁愛空間。圖/Bluerider ART提供
自創辦以來,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1866-1944) 所討論的「藝術的精神性」、「騎士浪漫」,一直以來都是王薇薇依循的信念。而魯迅的野草精神,則是王薇薇帶領團隊與藝術家們一起奮鬥的指標。兩者的交融,在特展中顯現出了成果。於是在《去罢,野草》的美感場域之中,Bluerider ART再一次地分享了自身的藝術品格。
【從台北到上海】
Bluerider ART,台北仁愛空間(上),台北敦仁空間(下)。圖/Bluerider ART提供
Bluerider ART以「在亞洲推廣歐美藝術品」廣受肯定,過去數年發表了許多館內與館外的展覽活動。以累積的經驗為基礎,2021年五月在上海外灘開設了新的展覽空間。即便籌辦過程遇到了COVID-19最嚴重的時期、重新選址等等複雜的情況,但Bluerider ART並沒有趨於保守,而是持續推進計畫,最終漂亮地完成了目標。自此,Bluerider ART開始將上海做為面向廣大華人群體的基地,展開了新的篇章。
Bluerider ART,上海外灘空間。圖/Bluerider ART提供
位於上海外灘的展覽空間,外觀格局維持了百年前英國建築師所設計的原貌。其中外牆造型、大理石材、旋轉門、挑高空間等等,都訴說著專屬於外灘的歷史風華。而古典的建築外部和白盒子的空間內部形成了有趣的反差。進入展場大門就像是跨越了時空,走進了屬於當代藝術的世界。新空間的內部裝修以方正清透為主,純白的色調簡明俐落。這樣的Bluerider ART風格一方面與台北連結,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在佈展中聚焦於作品本身。
Bluerider ART,《去罢,野草》,上海外灘空間。圖/Bluerider ART提供
上海與台北在語言文化上有相通之處,而相對而言,上海觀眾對於外來事物的接受速度更快。也更願意付出兩三個小時的車程,進入藝術的場域打卡看展。甚至只要展覽有意思,也願意埋單高額的票價。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以歐美藝術品為主軸的Bluerider ART,迅速獲得了巨大的關注。開幕至今各檔展覽的成效都超乎預期,即便是平日也常湧入川流不息的人潮。這樣的收穫,對於用心策辦展覽的團隊而言是很大的肯定。而如此成果也成為了新的動力 / 壓力,更加敦促Bluerider ART在未來推出更高品質、更具創意的展覽。
Bluerider ART,《去罢,野草》,上海外灘空間。圖/Bluerider ART提供
Bluerider ART一直期望能透過作品說話,並不執著於經營人脈。在上海所遇到的藏家更是如此,大多是陌生觀眾,在觀展後自然地表達了收藏的意願。於是這樣的收藏關係較不會出現投資、拍賣的考量,而是相對單純、關於藝術品的共鳴。這樣的實績,再次應證了王薇薇「作品與展覽才是藝術唯一核心」的理念。即便這樣的模式需要較長的時間,但也更能夠形成長期的互信。
REFERENCE
REACTIONS
1
0
0
0
0
熱門新聞
1
從電影「無雙」看藝術與金錢的真假、善惡和現實(含深度影評解析)
2023香港巴塞爾Art Basel HK現場聚焦,非池中16件嚴選作品解析!
2023桃源國際藝術獎由Delphine Pouillé獲頒「桃創獎」首獎!入選作品於桃園展演中心盛大展出至4月30日
赤粒藝術《人間樂園》蕭珮宜個展:在無法妥協的工法中,感受生死、人性與希望
黃土水最大規模個展!國美館推出「臺灣土‧自由水:黃土水藝術生命的復活」,匯聚藝術家短暫卻璀璨一生的創作心血
2023年香港巴塞爾藝術展 Art Basel HK 亞洲觀點的漸進擴張與藝術型態轉向
2023 Art Central 開幕:深入現場,分享10件精選作品及趨勢觀察!
菲律賓藝術家Blic Pinas與Rene Cuvos 以饒富童趣的創作,忠於最原初的自我
高雄藝術能量持續綻放!高美館《2023高雄獎》頒獎典禮今(25)登場 580件作品中脫穎,洪瑄、翁榛羚、蔡佳宏各獲首獎50萬元
被顯化的過程與時間:楊北辰寫實木雕中,人、時間與物件千絲萬縷的三重關係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時事觀點電腦演算法生成圖像中的偶發與隨機:Bluerider ART年末大展《DÉJÀ VU》Pascal Dombis帕斯卡爾·多比斯個展
2021-11-25|撰文者:張家馨3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