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5|撰文者:陳乃慈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推出「~ / !林沛瑩個展」,展出生物藝術作品,如能夠為植物解決繁殖問題的《植物性顧問公司》、在培養皿中使用細菌繪畫的《生之曼陀羅》等,如同展名般難以被定義,跨越生物、設計與藝術領域,挑戰觀者對藝術的傳統印象。
林沛瑩《病毒馴獸師計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沛瑩《植物性顧問公司》。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沛瑩大學時就讀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而後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學習,取得設計互動系(Design Interactions)碩士,在接觸互動藝術以後,開始了跨學科的創作方式。
在佛教圖像中,描繪曼陀羅需要極強的專注力、在冥想中完成,並使用沙子作畫。林沛瑩表示:「以前的人已經認為沙子非常難控制了,假如將微生物化為顏料,印製成宇宙圖譜,是不是一種更難掌控的元素?」她使用腦電波儀連接頭部,偵測腦波的狀態,同時連接儀器,在培養皿中滴入細菌。
藝術家於現場操作腦電波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沛瑩《生之曼陀羅》。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細菌會循著滴管揮灑的路線生長,它們在進食時,也會分泌酸鹼物值,與基底的紫色高麗菜汁接觸,隨著酸鹼值改變顏色,成為色彩斑斕的圖像。
假如儀器感知到她在進行冥想,繪畫的痕跡會是平順的;反之則呈現紊亂的筆觸。在展覽前期,她會每兩、三天就製作幾盤曼陀羅,隨展覽時序推進,培養皿內也會產生新的變化。林沛瑩說明:「這個過程是我認識世界的方式,同時也能透過它思考,我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林沛瑩《生之曼陀羅》。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沛瑩《生之曼陀羅》。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長久以來人類與病毒處於敵對關係,人們開發新的藥物、治療方式以對抗病毒,《病毒馴獸師》計畫則提出人與病毒關係的思考,探討兩者是否能和平共存、保持視當的距離?
林沛瑩和專門研究諾倫病毒的荷蘭科學家Miranda de Graaf合作,開發「病毒馴獸師」計畫。藝術家和科學家擔任「病毒馴獸師」的角色,抽血檢查抗體反應、追蹤兩人近年的生活史,甚至開發出訓練操,以及模擬感染病毒的桌遊,可以擲骰子、移動棋子,在棋盤上認識病毒、人體與遷徙的關係。
林沛瑩《病毒馴獸師計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計畫中,她也提出兩種類型的病毒訓獸師,一種想要藉由不停得病、復原,來得到最強的免疫力;另一種則想保持距離、盡力保持距離,確保自己不會感染疾病。
《病毒馴獸師》計畫獲荷蘭生物藝術與設計獎(Bioart and Design Award)補助,由藝術家提出計畫,主辦方促使藝術家和科學家配對,一起構思並討論創作。
透過這檔展覽,觀眾能重新思考人類與生物之間的關係,以及跨越人文與科學的新穎整合,展覽將在本月26日結束,有興趣的朋友可別錯過囉!
REACTIONS
0
0
0
0
1
熱門新聞
1
2021桃園市兒童美術館策展徵件開跑!
2021迎接「波依斯年」:為紀念約瑟夫·波依斯百年誕辰 德國各地整年舉辦超過20檔大型展演
「非現實的真實存在」羅展鵬繪畫中所覺知的萬物因果
低眉藝術 (Lowbrow Art) 到潮藝術:一種被學院忽略、被市場追捧的當代視覺表現
「『自由』與『多元』是國內外創作環境最大的差別!」 ─ 台灣收藏家側寫系列之七
先聲奪人「潮」!ONE ART Taipei 2021 藝術台北中的人流、金流與潮流(1/16更新展位銷售成績)
忠泰美術館《殘山剩水》當代藝術展 疫情時代中提問「我們的城市失敗了嗎?」
書畫鬼才 黃明勝 「藝氣磅礡」書法與篆刻個展 長達2,700 公分長卷棉布 首度大氣呈現
韓國最具影響力藝術家金昌烈逝世,享年九十一歲
抱歉了錢錢!北美館推出全新藝術商店與設計商品 邀你一起「貼近北美館」!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美術館藝術跨界時事觀點首本集結歷屆獲獎作品,喚醒未知的感官新可能 北美館《走入.走出:X-site 2014-2020》專書問世
2021-01-1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