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1-05|撰文者:陳乃慈
台北數位藝術中心推出「~ / !林沛瑩個展」,展出生物藝術作品,如能夠為植物解決繁殖問題的《植物性顧問公司》、在培養皿中使用細菌繪畫的《生之曼陀羅》等,如同展名般難以被定義,跨越生物、設計與藝術領域,挑戰觀者對藝術的傳統印象。
林沛瑩《病毒馴獸師計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沛瑩《植物性顧問公司》。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沛瑩大學時就讀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而後赴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學習,取得設計互動系(Design Interactions)碩士,在接觸互動藝術以後,開始了跨學科的創作方式。
在佛教圖像中,描繪曼陀羅需要極強的專注力、在冥想中完成,並使用沙子作畫。林沛瑩表示:「以前的人已經認為沙子非常難控制了,假如將微生物化為顏料,印製成宇宙圖譜,是不是一種更難掌控的元素?」她使用腦電波儀連接頭部,偵測腦波的狀態,同時連接儀器,在培養皿中滴入細菌。
藝術家於現場操作腦電波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沛瑩《生之曼陀羅》。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細菌會循著滴管揮灑的路線生長,它們在進食時,也會分泌酸鹼物值,與基底的紫色高麗菜汁接觸,隨著酸鹼值改變顏色,成為色彩斑斕的圖像。
假如儀器感知到她在進行冥想,繪畫的痕跡會是平順的;反之則呈現紊亂的筆觸。在展覽前期,她會每兩、三天就製作幾盤曼陀羅,隨展覽時序推進,培養皿內也會產生新的變化。林沛瑩說明:「這個過程是我認識世界的方式,同時也能透過它思考,我和環境之間的關係。」
林沛瑩《生之曼陀羅》。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沛瑩《生之曼陀羅》。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長久以來人類與病毒處於敵對關係,人們開發新的藥物、治療方式以對抗病毒,《病毒馴獸師》計畫則提出人與病毒關係的思考,探討兩者是否能和平共存、保持視當的距離?
林沛瑩和專門研究諾倫病毒的荷蘭科學家Miranda de Graaf合作,開發「病毒馴獸師」計畫。藝術家和科學家擔任「病毒馴獸師」的角色,抽血檢查抗體反應、追蹤兩人近年的生活史,甚至開發出訓練操,以及模擬感染病毒的桌遊,可以擲骰子、移動棋子,在棋盤上認識病毒、人體與遷徙的關係。
林沛瑩《病毒馴獸師計畫》。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計畫中,她也提出兩種類型的病毒訓獸師,一種想要藉由不停得病、復原,來得到最強的免疫力;另一種則想保持距離、盡力保持距離,確保自己不會感染疾病。
《病毒馴獸師》計畫獲荷蘭生物藝術與設計獎(Bioart and Design Award)補助,由藝術家提出計畫,主辦方促使藝術家和科學家配對,一起構思並討論創作。
透過這檔展覽,觀眾能重新思考人類與生物之間的關係,以及跨越人文與科學的新穎整合,展覽將在本月26日結束,有興趣的朋友可別錯過囉!
REACTIONS
0
0
0
0
1
熱門新聞
1
藝術的洗腦與洗腦的藝術
詮釋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板塊之視域,中國嘉德2022春季拍賣會以「5+5+5:中國當代藝術特展」特別專題,隆重呈現!
(影音)眾神、信仰、地獄、幽魂—臺南市美術館夏季迎接法國大展 「亞洲的地獄與幽魂」特展,挑戰你的膽量!
桃源國際藝術獎入圍名單今揭曉,來自8國橫跨歐亞、美洲15位藝術家,明年3月齊聚桃園盛大展出
藝術家張恩滿登德國卡塞爾文件展,從「非洲大蝸牛」探討臺灣原住民面對入侵物種
【第20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父親的錄影帶_碧兒不談》| 楊登棋
雙「館」齊下,香港故宮、M+博物館藝文新地標,串聯起西九文化區的傳統美學和當代藝術
ART TAICHUNG 2022 台中藝術博覽會7月15日盛大開展!10年深耕中台灣藝術市場,首度進駐台中林酒店
「SHOOTING-普立茲新聞攝影獎80週年展」華山開展,展出自1942年開始80年間得獎作品
忠泰美術館五週年專刊 今起全通路正式登場!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攝影臺北數位藝術中心2022年度重點計畫 : 與美國紐約新美術館Rhizome合作 並推出多位藝術家個展及策劃型聯展
2022-01-25|撰文者:臺北數位藝術中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