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國際新聞

港年度文化辯論:社群媒體殺死藝術?

Intelligence Squared社群媒體文化辯論

2017-03-04|撰文者:林鈺芸 編譯

三月是香港藝術月,為了迎接藝博會的到來,Intelligence Squared年度文化辯論將在3月23日進行,主題是「社群媒體殺了藝術」。

這個驚心動魄的描述真是事實嗎?許多人會抨擊社群媒體是拉低文化水準的兇手。「Affordable Art Fair」(AAF)經理Stephanie Kelly針對此議題反駁,她認為,與其說社群媒體殺了藝術,不如說社群媒體讓藝術平民化。

Kelly:「看看藝術在這幾年的變革,從岩洞時代到教堂,到現在,我們擁有豐富的管道可以進入博物館觀賞藝術。而下一步,就是藝術的平民化。」

「許多人會覺得藝術世界很遙遠,總覺得那是大富翁在玩的東西;到現在,人們相信自己可以是這群人的一份子。可以去參加藝博會,照張照,感覺自己好像也是其中一員,『視覺上的一員』」Kelly補充。

香港季豐軒畫廊(Kwai Fung Hin)創辦人Catherine Kwai近日造訪了巴黎、維也納、米蘭、蘇黎世的美術館,她仔細觀察人們是如何看待藝術,看看人們是否會拍照。結果令她十分驚訝,因為非常少人這麼做。

Kwai表示,「亞洲地區,大家總是非常瘋狂地拍照,讓大家知道自己在哪裡。很多人前往藝博會以及其他藝術會場,並不是要去了解藝術,他們是想要拍張照,發佈在社群媒體上昭告朋友。就是一種身分認同。」

前香港藝博會的經理以及ARTHQ集團的創辦人Magnus Renfrew,回憶年輕時遊覽歐洲美術館,當時還有「禁止拍照」的標示,他表示,這個場域被設想成是一個安靜、讓思緒沉澱之地,拍照可能會破壞這個期待。

Renfrew也發覺,「部分藝術創作設計成在社群媒體上方便傳播的形式,特別是那種有幾何構圖強烈的顏色、或者像是IG那樣方框造型的平台促使藝術家去創造符合該社群媒體的樣式的創作。」

「藝術品愈來愈容易以某個形式散播出去,某種程度上還是會影響藝術家創作呈現的方式」Renfrew說。社群媒體引導藝術的走向,就會產生「藝術品公式化生產」的風險,Kelly對此不抱樂觀:「當藝術走向公式化生產是有潛在危機的。」

社群媒體對藝術家的影響深遠

社群媒體是否強大到可以改變藝術家的生產模式仍然存疑,但是無可否認的是,社群媒體改變了整個商業模式。特別像是租金價格高昂的香港,部分藝廊無法負擔起租金,改租小型的辦公室,透過社群媒體、參加藝博會增加商品曝光機會。

社群媒體對於不同的族群有著不同的意義。藝廊使用社群媒體作為市場工具;藝術愛好者透過社群媒體來張貼喜歡的藝術作品,藝術家則多了一個管道去分享創作。

Kelly表示,社群媒體使得藝術家能夠直接接觸顧客,「規則正在改變,對藝術家來說這是好現象。」

Hsu也說:「我享受在社群上追蹤藝術家。看著他們的創造以及被啟發的過程,彷彿與藝術家共同體驗生活。」

但是,會放藝術相關照片在社群媒體上的人,是否真的會購畫呢?

Kelly表示,「拍照打卡讓人們可以盡情表達『我愛藝術,這是我的生活方式』。他們可能第一年不會買,但是第二年、第三年,他們可能就會有想要購買的慾望。所以說,那些看起來只是拍照打卡,跟那些想要跟畫廊建立關係的人,這兩種人都是我們要去拉攏的。」

最終,社群媒體不會「殺死」藝術,但我們也必須認識到它的限制。

Kelly認為科技並不能取代人與藝術品面對面的經驗,「藝術品具備的自明性尚無法被社群媒體取代」,但是她也同意,社群媒體是一個接觸新受眾的有用管道;新加坡歌劇畫廊(Opera Gallery)的創辦人Gilles Dyan則表示,真實經驗藝術的感受無法被社群媒體取代;相反的,社群媒體給了網路使用者一個深入了解的動機,其功在促銷。(原文Is social media killing art or bringing it to the people?

REFERENCE

Is social media killing art or bringing it to the people?

Intelligence Squared社群媒體文化辯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

專題企畫

藝術圈的app時代

2014-11-19|撰文者:吳華13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