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關美館展覽《我的軌跡》 雕塑家張子隆談創作精神

關美館我的軌跡張子隆

2017-05-04|撰文者:林鈺芸


雕塑家張子隆《我的軌跡-張子隆雕塑》4月28日在關渡美術館開展。張子隆1947淡水出生,國立台北藝術大學畢業後曾赴日本多摩美術大學求學,學成後任教母校,桃李無數。今年甫屆70的張子隆,不僅重新詮釋各時期作品,對展場空間可能性進行了諸多設計與實驗,也藉此次回望過去創作生命,作為通向未來的新開端。
張子隆《韻》。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張子隆《》。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張子隆《》。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張子隆《木星》、《金星​》。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張子隆多以手撫觸材質創作,體會質感與溫度,調整無法以肉眼觀察到的部分,賦予適當的造型;他享受創作過程,在每一處細節上下功夫,毫不妥協。他認為藝術創作是一段有機的互動過程,是享受而不只是結果。在觸摸的過程中跟藝術品對話,來來回回抓出作品形貌。「由具象走向抽象,再由抽象走回具象」是他幾十年不變的創作軌跡。
張子隆注重多重的關係:材料與造型的和諧,雕塑與空間的和諧,還有創作者與作品的和諧。他把藝術品視作自己的一部分;創作結束,又把作品的詮釋權交給觀眾。他建議大家有機會摸一摸雕塑,不要把藝術當成是有距離感的東西。
張子隆《靜​》。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張子隆《媚》,2016。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張子隆《芳》,2016。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這樣的觀念下所產生的一系列作品,使人聯想到法國雕塑家讓.阿爾普(Jean Arp)「雲的牧人」(Berger de nuage)系列,造型簡單質量輕盈,流暢的線條帶出空氣流動的韻律感,散發一種寧靜的感覺,兼涵原始造型的張力。
此次入口展出作品2016年砂岩雕塑《媚》、《芳》、《韻》,以女性軀體為主題,描繪身形曲線的美感,引誘觀者觸摸。這三件作品同時是張子隆「無臺座」觀念的實現,渾圓的量感與溫潤的木質臺座彼此對話相互輝映。
張子隆《春秋(門)》、《界》、《眺》,2016。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雕塑反映藝術家對材質的理解。作品《洞石》光滑的表面上有大小不一的粗糙缺口卻不失美感,張子隆說:「缺陷美可以增加真正的美,如何善用材料本身的美得到最好的結果,就是藝術家要去思考的」。
張子隆《芳》,2016。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張子隆《川上小姐》,2016。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此次展覽中非常獨特的是,有4件作品擺放在同一軸線上,從最開端一件作品的細微裂縫鐘,合併抑或單獨觀看其他3件雕塑作品,並從各個角度達到觀賞趣味,是藝術家對於觀看方式的驗證。有興趣的民眾不妨走訪關渡美術館1樓展廳,感受張子隆雕塑作品的自然與自得。

關美館我的軌跡張子隆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2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