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真、1968、行動主義、物派、資本寫實主義、PROVOKE:「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
2021-03-30|撰文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PROVOKE挑釁,日本戰後最著名的創作團體與同人誌,成立於1968年,由中平卓馬(Takuma Nakahira)與評論家多木浩二(Koji Taki)發起,成員包括岡田隆彥(Takahiko Okada)、高梨豐(Yutaka Takanashi)、與第二期加入的森山大道(Daido Moriyama)。他們以一種極度前衛的風格,審視了日本社會與政治的狀態。儘管只出版了三期,挑釁帶來的影響卻是深遠的,不僅是對於日本國內,也徹底改變了全世界的攝影走向。
中平卓馬在1971年巴黎青年雙年展現地創作的攝影裝置《循環》中拍攝自己當時場景圖並納入裝置中循環 中平卓馬 Takuma Nakahira,循環:日期、場所、行為Circulation:Date, Place, Events,1971 © Gen Nakahira, courtesy of Osiris Co. Ltd
「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展場。圖/關渡美術館提供
「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是首次以此脈絡對挑釁再次評價的研究性展覽。在此之前,國際間已有許多重要美術館展覽,對挑釁在攝影與日本藝術史上的貢獻提出了強烈肯定,包括「東京1955–1970年:新先鋒派」(MoMA,2013)、「為了該來到的新世界:日本藝術與攝影中的實驗1968-1979年」(休斯頓美術館和多館巡迴,2015-16)、「挑釁:在抗爭與表演之間1960-1975年的日本攝影」(芝加哥美術館和多館巡迴,2016-17)。
如今,他們的影響仍可在新一代圖像製作者身上看見。尤其近來對兩位重要成員:中平卓馬和森山大道的研究,揭示了他們與世界前衛運動的複雜關係。挑釁不應只被視為攝影的突破,而更應被理解為與 1960 年代末至 1970 年代初,國際當代藝術在動盪的社會與藝術發展中,如何與其他地域、以及與中心主義對話與抗衡的重要運動。由此,本展分為三部分:「挑釁與行動主義」、「挑釁與物派」、「挑釁與資本寫實主義」,整理並對照這些在批判中建立的革新。
【延伸閱讀│【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展覽資訊】
「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開幕盛況。圖/關渡美術館提供
挑釁與行動主義
挑釁的宣言為「為了思想的挑發式資料」,強調透過攝影和批判性寫作以挑戰思維、以顛覆政治思想和意識形態的既存面貌。雜誌《挑釁》共出版三期,每期僅印刷幾百本,他們的獨立性與時代的集體精神形成鮮明對比,可說是當時在東京經常可見、由匿名學生團體獨立出版的「抗爭手冊」的延續。無論是《挑釁》,或是各種激動的「抗爭手冊」,這些書都是在一種幻滅的背景下誕生-在已經延續抗爭與動盪十年,卻毫無結果之時。
但是,與其他「抗爭手冊」的紀實風格不同,挑釁成員抓住了一種主觀的、零散的、爆炸性的方法,來捕捉正在經歷的世界。
「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展場中展出的書籍檔案。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展場中展出《PROVOKE》雜誌中的珍貴影像。圖/關渡美術館提供
1969年,挑釁的靈魂人物中平卓馬決定結束這個團體的活動,隨後他發表了自己的攝影集《為了該有的語言》。1973年,他出版重要評論集《為什麼是植物圖鑑》後,他燒盡了自己挑釁時期的底片與照片。然而幸運地,一些非常稀有的作品逃過了這個藝術悲劇:他為1969年巴黎青年雙年展所製作的照相凹版印刷-比起銀鹽相片,中平卓馬更偏好印刷獨特的屬性,包括與抗爭、海報相關聯的可複制性與可散佈性。
森山大道當時也專注於類似媒材:絹印,他的幾次個展都不是展出銀鹽相片,卻是現場表演絹印印刷。從1969年到1972年,他特別從報紙、廣告、或真實場景拍攝圖像,但它們之間的區別是無法識別的:《Scandalous》和《攝影啊再見》這兩個系列,揭示了森山大道的實驗,及其與普普藝術的關係。
而回頭看直接攝影,必須提及另外三位間接為挑釁做出貢獻的攝影師:東松照明(Shomei Tomatsu)、北井一夫(Kazuo Kitai)、渡辺眸(Hitomi Watanabe)。東松照明的主要作品包括拍攝美軍基地與日本社會美國化的紀錄,還有街頭抗議、地下文化圈的照片,這些作品在視覺上和意識上,都成為挑釁成員的導師。北井一夫則以記錄抗爭者的生活聞名,是最早具個人風格拍攝抗爭者與學生運動的攝影家。渡辺眸是這段歷史中最重要的女性攝影家,她深入學運內部所拍攝的作品,兼具情感性與記錄性。
即便《挑釁》解散,東松照明、森山大道、中平卓馬三人卻已成為攝影與前衛藝術發展的關鍵人物。《挑釁》的延續尤其出現在兩本雜誌,包括在1970年創刊、同樣僅有三期的《KEN》,以及成為文化核心刊物的《DESIGN》。
北井一夫Kazuo Kitai,抵抗(彩色)Resistance(color),1965_2011,pigment print ,50 x 60 cm © Kazuo Kitai, courtesy of Yumiko Chiba Associates
渡辺眸 Hitomi Watanabe,東大全共闘 The University of Tokyo Zenkyoto 1968-1969,1968-1969,銀鹽照片 gelatin silver print,25.4 x 20.3 cm © Hitomi Watanabe, courtesy of Zen Foto Gallery
東松照明 Shomei Tomatsu,啊!新宿 Oh! Shinjuku,1969,archival pigment print,91 x 127 cm © Shomei Tomatsu - INTERFACE, courtesy of Akio Nagasawa Gallery
挑釁與物派
物派藝術家傾向呈現自然或工業材料,例如石頭、土壤、木材、紙張、布料、鋼板等,這些東西可以單獨使用,也可以互相結合,自然物體與物件不再被以物質思考,而是其本身具有重大意義與自主性。物派的主張與現有認知背道而馳,直接挑戰了西方現代藝術的價值觀。
「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1968年,關根伸夫(Nobuo Sekine)在同儕的協助下,為神戶須磨公園當代雕塑展建造了名為《位相-大地》的作品。這群藝術家都是來自多摩美術大學的學生,該大學也是當時學生運動最激烈的抗爭據點,學校封鎖,學生自主策劃各種演講,演講者包括中平卓馬。在這樣的時間背景下,關根伸夫與中平卓馬、李禹煥(Lee Ufan)相識,並開始進行有趣的對話。1971年,中平卓馬、李禹煥、小清水漸(Susumu Koshimizu)受邀參加巴黎青年雙年展,共同前往巴黎。同年,李禹煥發表了他的重要文集《相遇(出会いを求めて)》,中平卓馬受邀設計了這本書。 回到1970年,東京雙年展舉辦了一次歷史性展覽「人與物之間」-這個展覽幾乎未物派進行了定義,並讓物派藝術家們與法國支架/表面藝術運動(Supports/Surfaces)、義大利貧窮藝術(Arte Povera)、美國極簡主義(Minimalism)進行了對話。雙年展圖錄正是使用中平卓馬的作品作為封面:一片倒置視野的荒蕪工業用地。
挑釁與物派的思想核心,都圍繞著思考下列問題:如何透過結束表象來超越西方現代主義?如何審視戰後日本特有的感性?如何重新審視亞洲固有文本以關注事物的存在達到表現與創造的節制?就像當我們剖析李禹煥、小清水漸的作品時,會發現在亞洲經濟發展之下對生產力過剩的反省,以及當代藝術與社會中圖像的超載,是兩位藝術家創作持續碰觸的尖銳特徵。李禹煥設想著他的雕塑不僅是關於周圍環境,還包括對整個城市與空間的評斷;小清水漸藉由物件表面與身體空間嘗試理解現實世界-所有這些概念,都貫穿在中平卓馬1970年代兩組大型攝影裝置中:《循環》和《氾濫》。
另一方面,強調資本主義在日常生活物的痕跡、提出「資本主義現實主義論」的赤瀬川原平(Genpei Akasegawa),也與中平卓馬於1971年7月到12月,於《映畫批評》進行連載〈見赤馬〉。〈見赤馬〉的題名明顯來自革命作家薩文科夫(Boris Savinkov)的小說〈見黑馬〉(日本1968年由現代思潮社翻譯出版),赤瀬川原平與中平卓馬共同在其中傳達了對革命的崇拜與失望。最終,1972年赤瀬川原平的《湯瑪森默示錄》開始以超藝術的方式,對這時代的前衛藝術做一個總結。
【延伸閱讀│客觀的現實是否從來只是幻象?「影像之後—湯瑪斯.魯夫1989-2020攝影作品展」解構攝影媒介的既有觀念】
中平卓馬 Takuma Nakahira,氾濫 Overflow,1974 _2018,攝影裝置 photography installation,140 x 580 cm © Gen Nakahira, courtesy of Each Modern
挑釁與資本寫實主義
1963年,一群同樣對大眾媒體與資本主義的平庸抱持批判的藝術家,在德國柏林成立名為資本寫實主義(Capitalist Realism)的團體。資本寫實主義的起點價值是政治性的,這些藝術家以德國戰後社會為起點,面對柏林冷戰,他們多數人研究集體視覺文化,質疑圖像的含義,然後試圖挑戰美國普普藝術的主導地位。這些藝術家包括西格瑪・波爾克(Sigmar Polke)、格哈德·里希特(Gerhard Richter)、曼弗雷德・庫特納(Manfred Kuttner)、康拉德·呂格(Konrad Lueg)。
西格瑪波爾克 Sigmar Polke,無題 Untitled,1970 – 1980, photograph on AGFA C90 paper, 21 x 29.5 cm © Collection Georg Polke
具有相似的背景與目的,挑釁和資本寫實主義雖然僅短暫存在,但自這兩個群體誕生出此世紀最重要的藝術家。1960年代後期,波爾克和森山大道各自進行了介於繪畫與影像之間的實驗。波爾克對繪畫提出了有關在充滿影像的世界中,成為一名藝術家的意義問題,並探討了各種影像之間的關係。自1960年代初期,他便將不同來源的圖像並列,例如織物圖案、雜誌廣告、卡通和藝術史的標誌。波爾克的作品挑戰傳統的圖像層次,破解且面對這樣一個事實:當今世界上沒有圖像是神聖的,所有事物都可以在全世界即時複製與傳播,所有文字、圖像都將經過個人解釋,而視覺信息卻又通常是不可信任的。
在他的整個創作生涯中,波爾克都將報紙作為創作靈感來源,提供了繪畫的形式和主題,還啟發波爾克一種模仿網點的繪畫風格。1990年代中期,波爾克甚至受到報紙印刷錯誤的啟發,著手發展了名為《Druckfehler》(即「印刷錯誤」)的系列,探討大眾感知的脆弱性,以及人類試圖傳達單種意涵的內在問題。
1969年,森山大道在《朝日相機》雜誌上連載了《事故》-這系列的作品在2016年重新編輯並更名為《Scandalous》-是由報紙、電視、電影、海報、名人照片中複製破裂圖像的實驗,以批評大眾媒體的混亂與偷窺。《Scandalous》透過絲網印刷,使圖像在三次曝光與顯影中於上下文本之間轉移,宣告了圖像的混沌性與開放性。在比較波爾克和森山大道時,我們發現每種創作之間都存在斷裂的形式和悲觀的空虛,以及背後對經典的統一與和諧-即文化崇高的殘餘的重新省思。
【延伸閱讀│國家攝影文化中心臺北館試營運 : 「舉起鏡子迎上他的凝視—臺灣攝影首篇」特展】
「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挑釁世界 — 對中心主義的反抗】PROVOKE - Opposing Centrism
日期│2021-03-12 ~ 2021-06-27
展出藝術家│
中平卓馬 Takuma Nakahira・岡田隆彥 Takahiko Okada・高梨豐 Yutaka Takanashi・多木浩二 Koji Taki・森山大道 Daido Moriyama・赤瀬川原平 Genpei Akasegawa・北井一夫 Kazuo Kitai・小清水漸 Susumu Koshimizu・李禹煥 Lee UFan・西格瑪波爾克 Sigmar Polke・東松照明 Shomei Tomatsu・渡辺眸 Hitomi Watanabe
策展團隊|
王叡栩(關渡美術館)
長澤章生(Akio Nagasawa Gallery)
澤田陽子(Osiris Co. Ltd)
黃亞紀、藍仲軒、黃子軒(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主辦單位|關渡美術館
協辦單位|Each Modern 亞紀畫廊
特別感謝|也趣藝廊・陳雅青女士・Yumiko Chiba Associates・Galerie Nagel Draxler・月曜社・蕭永盛先生・木村一也先生・森山大道攝影基金會・nitesha二手舍・中平卓馬遺產・Collection Georg Polke・施俊兆先生・SCAI The Bathhouse・Zen Foto Gallery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第二屆 「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總獎金200萬元!關美館3/15盛大開箱,17件作品以當代視野翻轉繪畫框架
2024-03-15|撰文者: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167
第二屆「中國信託當代繪畫獎」競爭激烈,投件 802 件再創紀錄!五件優選總獎金 200 萬元 17 件作品關美館展出
2023-11-10|撰文者:中國信託文教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866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242
約瑟夫.波依斯的藝術與環境行動:以自然之名重塑未來
2024-11-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217
陳昱榮「源像邊際 Cluster-Pixel Boundary」:資訊轉譯為賦格(fugue)?視覺下感官的再擴延
2024-11-21|撰文者:王襦萱321
2024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尾牙聯歡會,於台中李方艾美酒店擴大舉行
2024-11-20|撰文者: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