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藝術產業生態:非營利藝文空間篇】社團系的交流空間,游擊戰也能打得長久 OCAC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陳嘉壬專訪

OCAC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陳嘉壬 非營利空間

2018-02-26|撰文者:江佩諭


跨足東南亞圈的友誼
「對於我們所涉及到的主題、議題,我們並不是真的以一個議題式的方式去思考,而是出於友誼建立之中無法斷裂的連結與延伸。」--陳嘉壬
採訪當日攝於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壁龕中的擺飾,標誌的是「打開」與東南亞的深厚淵源。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陳嘉壬:為什麼「打開」一直在做東南亞交流?其實並不是把當它(東南亞)當作是一個時興的主題在進行,而是朋友間的互動,本來就是一直在溝通、交流,因此對我們(打開)來說,做東南亞交流,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也並沒有特別想像我們走的路線,一定要是東南亞這件事,之所以看似鎖定東南亞,或許是因為近來政府的新南向政策以及我們(打開)現階段所觸及的面向。但其實也有其他國外藝術家在「打開」駐村,如近幾年,陸續接觸的德國藝術家、日本藝術家、芬蘭的藝術家等。只是在接觸的想法上,也非當作是議題風向去思考交流的對象,能夠先有友誼的建立才是重要的。
藝術生態圈的新危機?趨同性
「藝文空間(非營利藝文空間、美術館、畫廊)彼此的趨同現象。我認為這部分有時候,它會是一個危機。」--陳嘉壬
陳嘉壬:近幾年非營利藝文空間的身份一直在轉化,自身的運作模式亦是。而這樣的現象,也同樣出現在商業畫廊、美術館中。空間(非營利藝文空間、美術館、畫廊等)的界定,彼此存有著模糊地帶,甚至傾向越來越趨同的樣貌。如:畫廊也開始邀請非營利藝術空間的人協助策展或參與研討會等活動;非營利藝文空間在生存壓力下,亦開始有商業藝廊經營模式的導入。或可看到,活動性質操作上,空間彼此相互滲透或參照,因而不斷的出現某種相似性或趨同性的現象。但事實上在這樣的境況中,經濟強勢的體系勢必有其絕對的優勢,我會覺得這有點像全球化、資本主義下,自由競爭所造成的某種結果。若純然的從一個物競天擇的角度去思考非營利藝文空間的存廢,我會覺得這是一個滿大的問題。
推薦國外值得效法的獨立藝文機構:「無」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

陳嘉壬:我們也是一步步的去了解彼此的歷史與文化,即使做了這麼多國際交流,我們也無可能說對哪個國家的當代藝術有多明瞭,而與東南亞國家的藝術家交流時,也會發現許多人脈、圈子,實是受背後政治層面的意識形態或藝術立場等影響所劃分的。白話來說,就是跟了A好,就不能跟B好,這在關係上的處理都是需要多方去考量的。另外,對於東南亞的社會風氣來說,某些議題亦是不能觸碰的禁忌,即使以藝術的手法去轉換,對他們來說仍是相當敏感的,如穆斯林之於印尼或是皇室之於泰國等。諸如此類的敏感問題等,在做東南亞交流上,都是需要被更細緻化的去考量的。另一方面,若要談論我們所接觸過的藝文機構的運作是否有好的借鏡?我想,不同國家、不同組成狀態的獨立藝文機構,都有各自所要處理及面對的困境,某些地方的現代化或是民主化的進程不,無論是其所處的城市規模、藝術生態、經濟條件、政府以及私人企業的支持與否等,乃至於其宗教與社會價值觀等等,在很多的層面上都是環扣的,同時,不同的藝術組織也有其關注與發展的特質,很難單純的談論誰是好的參照。
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成員陳嘉壬。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OCAC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陳嘉壬 非營利空間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