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解謎】中國古畫中的「七夕」意涵-究竟是永恆的愛?還是女性職人化競賽?
2018-08-17|撰文者:王玉善
世上最遙遠的愛情,莫過於認真努力的牛郎與真情相依的織女,他們因為違反了天律,因此每年僅能在農曆的七月初七,於鵲橋上相會。而這被迫分隔的期間,又有多少說不盡的哀曲與道不盡的悲情呢?
因此,這也成就了中國千年以降,襲捲亞洲地區的淒美愛情故事。甚至是日本知名浮世繪畫師月岡芳年及世界文化遺產頤和園上的長廊,都對其有所描繪。
月岡芳年,月百姿,1882年以前。圖/取自Wiki
頤和園長廊上的彩繪。圖/取自Wiki
不過,現在我們看到有關描繪七夕愛情的圖像,多半都是19世紀中旬之後的作品,而其參考的文本來源,可能是東漢之後的文學家加入自身的想法,再經由歷代轉譯後的版本。最初古人對於七夕習俗描述,可能並非是愛情。
如果我們觀看一些經典的中國古代繪畫,了解當時的生活型態,我們就會知道該節日是對於女性工作技能專業化象徵的期許。
女性拿線穿針樣貌。作品圖:佚名,乞巧圖(局部),絹本、設色,五代。圖/取自大都會博物館
女性拿線穿針樣貌。作品圖:佚名,乞巧圖(局部),絹本、設色,五代。圖/取自大都會博物館
女性於庭院設香案。作品圖:仇英(傳),乞巧圖卷(局部),紙本水墨,明代。圖/取自故宮博物院
在古時候,七夕又被稱之為「乞巧節」,每逢此時,女性就會聚集一起,並在庭院設香案,並一起朝著星空祭拜,祈望自已能像織女一樣精巧。祭拜結束之後,就會手執彩線,並對著燈影,嘗試將線穿過針孔。假如能一次穿過七枚針孔的人,就會被稱之為巧手,最輸的人稱為輸巧。如我們在這幅五代時期的《乞巧圖》當中,可以看到女子手拿線,正準備穿孔的的樣貌。
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七月桐蔭乞巧,絹本、設色,清代,1738年。圖/取自北京故宮博物院
另一方面,也有其它的競賽模式,如陳枚的《月曼清游圖冊-七月桐蔭乞巧》當中,女性以碗裝水置於庭院,分別輪流將一束針放入其中,並爭相觀看水中呈現的圖案,當形狀越好看,就代表放針者的手越靈巧。
陳枚,月曼清游圖冊-七月桐蔭乞巧(局部),絹本、設色,1738年。圖/取自北京故宮博物院
而如果當我們查詢更早期的文獻,我們會發現牽牛星與織女星,也與愛情無關,如《詩經‧小雅‧大東》:「維天有漢,監亦有光。跂彼織女,終日七襄,雖則七襄,不成報章。睆彼牽牛,不以服箱。」
該句話是在透過天象來暗喻生活辛苦,翻譯為:「天上銀河閃亮,織女星在天角來回移動,但怎樣也織不出一匹錦鍛,而另一端的牽牛星,也不會去拉牛駕車。」
可見當時它們僅是天際上的兩顆星,彼此之間沒有交集。我們只能說文獻在歷代的後人詮釋中,逐漸地改變了原意,並與描述生活習俗的圖像化內容之間有所差距。但這其間的轉化一定有更多的故事轉折可被揭露,我們可以找尋更多作品與文獻來驗證。
不過這同時也反映了自古以來人們心中對於愛情的嚮往,特別是刻骨銘心的愛,往往永存於你我的心底。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藝術解謎】克林姆《吻》中的戀人身分?
2018-06-25|撰文者:王玉善76084
世界宗教博物館《世界愛神大集合!神隊友巴士特展,七夕浪漫登場》
2021-08-12|撰文者:世界宗教博物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96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126
約瑟夫.波依斯的藝術與環境行動:以自然之名重塑未來
2024-11-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109
陳昱榮「源像邊際 Cluster-Pixel Boundary」:資訊轉譯為賦格(fugue)?視覺下感官的再擴延
2024-11-21|撰文者:王襦萱175
2024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第二屆第一次會員大會暨尾牙聯歡會,於台中李方艾美酒店擴大舉行
2024-11-20|撰文者:大亞洲藝術聯盟協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