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超日常》開幕 擘劃學術雙年展新的可能
2018-11-21|撰文者:林侑澂
2018年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超日常》主視覺。圖/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提供
朱利安・佩維厄 Julien PRÉVIEUX (法國),《非機動信》。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第二屆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Greater Taipei Arts Festival)以《超日常/Daily+》為題,於本日(展期2018/11/21-2019/1/20)在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臺藝大)「有章藝術博物館」、「北區藝術聚落」和「九單藝術實踐空間」三個展區盛大開幕。並在展覽期間串連了大台北地區多個畫廊及藝文空間,讓《超日常》的概念擴散至城市中的各個角落。
杜立安・高登 Dorian GAUDIN (美國),上《露西之夢》,下《沙丹與莎拉》。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作為藝術大學所舉辦的雙年展,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承載了「學術研討」與「美感呈現」兩個要素,更展現出校園的活力與新生的企圖心。本屆《超日常》團隊由展由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校長陳志誠擔任總策展人,由藝術家張君懿、法國藝術家查理・卡克皮諾(Charles CARCOPINO)、臺灣小說家駱以軍以及建築團隊共同策展。參展人/團體來自於自法國、美國、奧地利、盧森堡、日本以及臺灣等地。以不同的經驗與觀點,辯證超日常這個概念,呈現出多元的「展、演、映」活動。
劉和讓 Ho-Jang LIU (臺灣),《大觀別墅-極短篇》。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超日常》的辯證乍看之下有些艱澀,卻是文明發展中不斷衍化、持續與我們相關的課題。大自然之間有著賴以運行的法則,形塑了各種生命之間的相處之道。這是天地之間的規律,也是人類文明不斷試圖一窺究竟的命題。
從18世紀中期的工業革命後,人類在行為與思想上日趨「單向度化」,開始強力專注於追求資本、科技、知識,這些所謂不斷進步的價值。然而在近10年來,媒體訊息的傳播也隨著科技發展(無論軟硬體)有了跳躍式地突破。我們似乎有了更多的「選項」,可以多方面地認識這個世界,甚至重塑我們習以為常的認知。
查理・卡克皮諾 Charles CARCOPINO(法國),《個人電腦音樂》。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當代人隨著科技產品的日新月異,隨時都能輕易而大量地接收新的知識與訊息。在諸多的議題面前,我們有了更多元的選項以及更自由的選擇權。《超日常》即是在反思,隨著科技改變的「日常生活」與大自然的「天然狀態」間的關係。並且辯證面對我們所處的「被文明充斥」的生活環境,人類的日常生活是否會進入下一個階段呢?那麼我們的下一個階段,是否有可能更接近人類天性、更加與自然共存呢?
傑夫・帝森 Jeff DESOM (盧森堡),《後窗》。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以《超日常》發想,策展團隊成員駱以軍為本屆雙年展特別撰寫了本展第一件作品《翻牆者》。小說以北區藝術聚落為主題場景,將老空間「昔日的生活影像」與過去兩年「此地所誕生的藝術創作」寫成了揉合現實與虛構的小說。在策展的過程中,文本已提供給參展者們作為參考(藝術家張君懿以此發展了一系列作品),並同時透過「超日常衛星站」(含電子書、有聲書和紙本書的小說展台)在大臺北地區的藝文機構(美術館、畫廊和書店)巡迴展出。。
尼可拉斯・圖爾特 Nicolas TOURTE (法國),左上《潮浪》,左下《頌與離》,右《不知》。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超日常》以「提問式的策展」回應著既定的框架,並且對於跨領域創作指出了另一種可能性。讓參展作品與主題本身互相碰撞,呈現出了一種不斷對話而答案多元(甚至相反)的展覽形式。提供了參觀者們一個「生活方式該何去何從」的探討,無論是以哲學論證或視覺呈現的角度來欣賞展覽,相信都會讓觀眾們有所收穫與感觸。
史蒂芬・帝德 Stéphane THIDET (法國),《無暗之界》。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的可愛之處在於能夠承載多種的議題,並且以創作者的創意和努力實踐,呈現出精緻的感官效果。臺藝大作為臺灣代表性的藝術養成基地之一,也藉由不斷的自我挑戰來回饋社會。在《超日常》中可以看見整體團隊的用心與付出,努力地為社會提供一個高品質美學環境。本屆的雙年展帶給了觀眾們驚喜,也讓社會大眾看見了藝術與生活之間各種對話的可能。
賴志盛 Chih-Sheng LAI (臺灣),《浮洲》,右上《在牆上種一棵樹》。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平川祐樹 Youki HIRAKAWA (日本),《消失的樹林》。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周曼農 Man-Nung CHOU (臺灣),《高熱130°》。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2018年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超日常》開幕典禮合照。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2018年第二屆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超日常」Daily +
展期|2018/11/21 至 2019/01/20
地點|有章藝術博物館、九單藝術實踐空間、北區藝術聚落
(22058 新北市板橋區大觀路一段59號/02-22722181)
官網/FACEBOOK
總策展人Chief Curator:陳志誠博士 Dr. Chih-Cheng CHEN
策展人/藝術家Curators/Artists:張君懿 Chun-Yi CHANG/查理・卡克皮諾 Charles CARCOPINO/駱以軍 Yi-Chin LO/建築團隊 Architectural group(王維周 Rémi Wei-Chou WANG臺灣/賀昌申Kenneth Huo美國)
藝術家 Artists(順序按姓氏字母排列):皮埃爾-勞倫特・卡西爾 Pierre-Laurent CASSIÈRE (法國) 周曼農 Man-Nung CHOU (臺灣) 克羅德・克勞斯基 Claude CLOSKY (法國) 傑夫・帝森 Jeff DESOM (盧森堡) 菲力絲・艾斯堤恩・多佛 Félicie d’ESTIENNE d’ORVES (法國) 杜立安・高登 Dorian GAUDIN (美國) 平川祐樹 Youki HIRAKAWA (日本) 賴志盛 Chih-Sheng LAI (臺灣) 艾曼紐・雷內 & 班雅明・瓦倫薩 Emmanuelle LAINÉ & Benjamin VALENZA (法國) 劉和讓 Ho-Jang LIU (臺灣) 伯恩德・歐普 Bernd OPPL (奧地利) 奧利維耶・帕斯格 Olivier PASQUET(法國) 朱利安・佩維厄 Julien PRÉVIEUX (法國) 史蒂芬・帝德 Stéphane THIDET (法國) 尼可拉斯・圖爾特 Nicolas TOURTE (法國) 蔡宛璇 Wan-Shuen TSAI (臺灣) 島嶼時光團隊 Island’s time group(臺灣)
主辦單位Official Organizer:國立臺灣藝術大學
執行單位Executive Organizer: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
合作單位Co-Organizer: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圓滿閉幕,同場加映宣布2026年代表臺灣參展藝術家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2022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登入公海》 開啟當代藝術嶄新的介面視野
2022-11-04|撰文者:林侑澂14285
2022大臺北藝術節《登入公海》,張英海重工業、卡佳.諾維茨科娃、陶亞倫等多位知名藝術家參展!
2022-09-06|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069
複調神話:(當代)藝術,失神不失智
2021-12-16|撰文者:陳晞5859
日常和超日常之間-「事 故 NO ON」何采柔個展
2019-04-25|撰文者:歐洛5699
2018年大臺北當代藝術雙年展 「超日常」 開啟藝術與日常的多重對話關係
2018-11-19|撰文者: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有章藝術博物館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088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策展」概念規劃兒童藝術圖書空間,打造成色彩斑斕、細節豐富的立體書
2024-11-26|撰文者:張家馨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