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和超日常之間-「事 故 NO ON」何采柔個展
2019-04-25|撰文者:歐洛
走進TKG+展出的「事 故 NO ON」何采柔個展,觀者尚未釐清迎面而來的感官刺激醞釀著什麼,那些發光的、晃動的、聲響的、甚至靜置的作品早已展開自我表述(作品類型多為錄像或動力裝置為原因之一),細微而運作不息的訊息在幽暗的空間中穿梭擺盪,使人不禁陷入對創作者的召喚與追問,揣測那在作品背後的、反轉展名的閱讀方向便可讀取的「故事」。
TKG+「事 故 NO ON」,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觀展過程中那些由日常物件所組構而成的作品,總令人產生某種與生命記憶相連的既視感,然而那立即而瞬間的感性卻又微弱異常,取而代之的是一段存在於作品、創作者、觀眾之間若遠似近的距離,就如同展名字距間的「空格」,無論由哪一方填入提問或回覆,符合哪一方的實情或想像,都給人一種格外任性的感覺。這顯然是藝術家有意而為的操作結果。
TKG+「事 故 NO ON」,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構成展場入口的三面白牆一絲不苟地與錄像作品《Reception》的投影邊界相鄰,影像中首先是女孩的手從頻幕上緣伸出,在桌面上寫下「reserved」一詞,書寫的方向性卻是服務觀者的,對照何采柔於2015年在北美館「愛麗絲的兔子洞」一展中的表演裝置《某日》,呈現手法如出一轍,一個片段動作微妙地從日常中被提取,指向類似於置身服務台的經驗。「有意識地操作觀者的觀看視角」一直是顯見於何采柔作品中的企圖心。接著兩位著白衫的演員展開一連串機械式的肢體動作,那不明所以卻又看似合理的服務生姿態,直到因沒有適時停止的倒酒動作而導致紅酒溢出高腳杯,才令人心生一絲懷疑。
何采柔《A Day-The Seventh Door》,2015。圖/取自藝術家官網
影像中的儀式化演出就像是入口後方的展覽預告,那塊沾染酒痕的白色桌巾被藝術家重新製作(紅酒部分因保存問題而以紅色顏料取代),與一張再簡單不過的方桌並置於展場之中。機械動力裝置牽動著桌巾兩角,使其在反覆地鋪平與懸掛中不斷轉換姿態。當吊線上升至頂時,由中心向外暈染的淡紅色酒痕化作旗幟上的美麗符號。「指責小說中用神秘的巧合來迷惑人,是錯誤的。指責人們對日常生活中的巧合視而不見,倒是正確的。他們這樣做,把美在生活中應占的地位給剝奪得干干淨淨。」捷克裔法國作家米蘭昆德拉對人們的提示不斷地在何采柔的作品中獲得重申,迴響在展場的每個角落。
何采柔《Reception》,複合媒材動力機械裝置,尺寸依場地而定,2019。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兩盞工業吊燈佔據半個空曠展間,在高處不定時擺盪,晃動的光源造成視覺上的不安定感,進而誘發某種蓄勢待發的劇場效果;一旁的裝置《Balancing Act》如結界般將展區一分為二,這件中文名稱譯為《搖欄》的作品曾在「2018 Art Basel Hong Kong」展出兩件,本展中何采柔因應TKG+的空間擴增件數,並新添門型意象,現實中具備「戒備」、「圍堵」等暗示意味的圍欄,底部加裝了嬰兒搖床的弧形底作,開展「安撫」與「進入」的反向語境。
TKG+「事 故 NO ON」,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何采柔《搖欄》,不鏽鋼烤漆,240 x 176 x 60 cm,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何采柔藉由對現實物件進行功能性重置或某種程度的破壞,使隱身於日常中的美感經驗現身,並以某種虛驚突顯那從日常慣性中抽離便可窺視的荒謬感。一個被襯衫意象附身的盒狀裝置《White box》,播放著一段將原子筆放入胸前口袋的動作,和緩流暢的手勢和淨白的畫面,與筆尖突然滲漏的藍色濃墨形成強烈對比,一個失誤的產生卻讓一段平凡無奇的敘事被完整看見,如同展名用字中「事故」和「故事」之間的依附關係。
TKG+「事 故 NO ON」,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從僵化的服務儀式、晃動的吊燈和圍欄、升降的桌巾到染墨的白襯衫,組構成一條條周而復始的敘事線,然而經歷何采柔的作品跟觀看一部電影、一部劇場不同,最終不但不會導入一種恍然大悟的處境,更多的時候甚至分不清敘事是從何時開始,又是從何時結束。應對這種來自閱讀的困惑感,「尋找答案」是作為觀眾的直覺反應,作法上便是持續的觀看,因而形成一種介於作品和觀者之間的「迴旋」。
TKG+「事 故 NO ON」,展場實紀。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如同米蘭·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一書中提到的「一次不成數」,四維空間中的日常基本上因沒有「如果」被印證的可能性而顯得十分輕盈,生活中的一個動作、一個情節過了就是過了,稍縱而即逝。一個片段動作的保留,甚至可以說是一段時間的保留,成為何采柔作品中的重要課題,上述那一段又一段透過創作生產而建立的「迴旋」,讓生命中的某一秒鐘有機會無數次的重複。而何采柔所提示的生命記憶經由創作手法,與觀者之間建立起一段安全距離,有一種精緻且特異的中性特質,進而遠離了輪迴的重荷,為觀眾提供一道重審日常卻又超日常的切口,可從中窺探各自獨有的觀賞經驗。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睽違9年,70件草間彌生作品北師美術館盛大展出!重現經典之作《圓點的強迫妄想》
引頸企盼!ONE ART Taipei 2025 藝術台北新年登場 策展主題、亮點作品、展商名單一次公開
帝圖2024秋拍1229盛大登場,白雲堂舊藏張大千工筆紅葉靈禽圖、及溥心畬自用印專題重量領銜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五年修復完工盛大開放!揭開修復背後的全新發現
2024 年度新聞回顧:美術館於各地興起、機構人事新局與國際展覽的多元共振
「以在地涵養,放眼國際,自在芬芳」—桃美館代理館長張至敏回首創館歷程,展望館群建備後新局
「小百科」來了!即日起駐館桃園兒美館 「新說小百科」邀請你帶著好奇心 踏上打開世界的旅程
詮釋宜蘭獨特的藝術脈絡,宜蘭美術館推出展覽「繁星璀璨—跨.時空的宜美對話」
尋一壺月光 ── 李蕓朵 詩・書・畫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照應物候的造型與技術:談邱承宏的「繡燕與原林」
2022-01-22|撰文者:陳晞7364
許哲瑜、鄺鎮禧將各於 2021 Liste 巴賽爾藝術博覽會 & Liste Showtime 呈現個人項目
2021-09-16|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陳晞整理2180
TKG+宣布代理香港藝術家鄺鎮禧
2020-02-07|撰文者:TKG+/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069
當日常物件作為當今社會文明遺址的象徵,未來人將如何理解200年前的世界?
2022-10-20|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4291
「2022台灣燈會在高雄」精選作品搶先看!2/1-2/28 魔幻光影打造超時空裂縫
2022-01-19|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554
台北當代藝術館公布2025年度展覽,持續推動臺灣當代藝術多元發展
2024-12-26|撰文者:台北當代藝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