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藝廊個展

《巴別101 - 吳大有創作個展》透過藝術的非語言詮釋自身的情感

吳大有巴別101藝術治療影像醫學

2020-03-16|撰文者:吳大有

「創作者的自我剖析,像拿著手術刀、做CT⋯⋯解構自己,重新詮釋。」── 邱寶慧藝術治療師

藝術創作者吳大有,1983年生,醫學系畢業,是影像醫學科的專科醫師,生活無虞但卻總是覺得自己和整個世界格格不入,常覺得自己像是不存在的鬼魂,或認為自己應該一個人住在孤島上。數年前焦慮症和恐慌發作尋求專業協助後,發現問題源自於自身的情緒變化難以被認知,另外對於使用語言精準表達情緒也有困難(心理學上稱為述情障礙,Alexithymia),這種溝通障礙,就像聖經中上帝讓人類的語言分歧,無法互相溝通而阻止人類建造巴別塔。另外也發現,相對於語言,透過藝術的非語言表達讓藝術家能更順暢地表現情感,而藝術在某個程度而言,也是人類共通的溝通工具,能將人帶回巴別塔之前的世界。

藝術家吳大有於師大德群畫廊舉辦創作個展展場一隅。圖/藝術家吳大有提供

藝術家吳大有於師大德群畫廊舉辦創作個展展場一隅。圖/藝術家吳大有提供

這個藝術計劃中,藝術家著眼於藝術的非語言表達,不只使用顏色、筆觸、線條、質感等藝術上的方法表現情感,為了將更多圖像上的私語言轉換成公語言,更直接挪用了藝術治療的圖像測驗方法,創作的進行依據臨床上行之有年的房樹人心理測驗(The House-Tree-Person Test),在這個測驗中,會讓受試者(藝術家本人)藉由自由想像繪出一張有房子、樹和人的畫,並紀錄過程,藝術治療師再根據這些資料提供專業的詮釋,使觀眾能夠根據繪畫本身引發的感受再搭配分析詮釋進行更多層面的賞析和理解。

吳大有,《格列佛的沈思》,丙烯顏料、畫布,130x97cm,2018。

吳大有,《城堡》,丙烯顏料、畫布,112x145cm,2019。

作品中大量出現有暴力感的鮮豔螢光色,配色瑰麗但造型病態,或許由於創作者的醫學背景和長期的視覺經驗,雖然畫的是房樹人,卻能夠讓人感受到畫面中有各種身體的組織、器官、血管、腐敗的傷口和腫瘤,破碎的身體意象不只是身體的解剖,也是心靈的解剖,連結到了生命的挫折。 繪畫的過程是直覺性、感受性的,不經意地捕捉腦中出現的影像,但回頭檢視的時候,卻常常能連結到記憶底層的事件。例如在《分離焦慮》中,一個人獨自在陽台看風景的畫面,讓創作者想起兒時,在才藝班結束時,於陽台算著車流和車燈等待家裡的車的情境。

吳大有,《分離焦慮》,丙烯顏料、畫布,112x162cm,2019。

藝術治療的目的和藝術創作的動機目的不同,藝術治療不著重美感而在意療癒,「創傷藝術涉及生存境遇,成為了不具有審美判斷的美學概念。」然而,哥雅(Francisco Goya, 1746-1828)、賈克梅第( Alberto Giacometti, 1901-1966)、布爾喬亞(Louise Bourgeois, 1911-2010)等許多藝術家仍舊在尋求救贖的同時創造出震撼人心的藝術作品。(註一)創作者吳大有,試圖去尋找更直接的方法嫁接藝術創作和藝術治療,也就是挪用心理測驗的過程,所以產出的畫作同時是藝術品,也是心理分析的文件,藝術治療師的評論,提供一個具有「科學性」的觀點,也可以視為一種不一樣的評論方式,以成就更完整的作品呈現。

吳大有,《化作春泥》,丙烯顏料、畫布,162x224cm,2019。

吳大有,《平衡》,油彩、畫布,60.5x72.5cm,2018。

吳大有,《樹倒了》,丙烯顏料、畫布,97x194cm,2019。

 

註一: 高千惠,《當代藝術生產線:創作實踐與社會介入的案例》,台北:典藏藝術家庭,2019。

 

展覽資訊《巴別101 - 吳大有個展》

展期:2020/3/21-26,9:00-17:00(3/26下午撤展)

地點:師大德群畫廊B1 (106台北市大安區師大路1號,由宿舍區大門進入)

官網:https://wutayu.com/

吳大有巴別101藝術治療影像醫學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1

3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陳持平「赤子之心」宗教美術畫展

2018-04-25|撰文者:陳持平藝廊1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