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21|撰文者:王玉善
「原住民族尋求歷史正義與轉型正義不是一條平順的道路,尤其是土地、歷史、文化、語言正義項目,將會挑戰現行法制、機關權責、族群歷史地位及財團、私人的實質利益。轉型正義行動現在才剛起步。」-浦忠成
歷時四個月「山海原力-原住民族藝術展」在各方的好評中即將邁入尾聲。國立中正紀念堂在推動轉型之多元藝術參與的大計畫下,並呼應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2020年國際博物館日主題「Museums for Diversity and Inclusion」舉辦此展,由東華大學王昱心老師策畫,蔚龍藝術有限公司執行。王昱心老師長期深耕原住民族藝術,透過她的號召,順利邀請到國內外15位組老中青三代藝術家參展,突破年紀輩份、性別光譜等框架階層,讓多元族群發聲;創作形式則包含平面繪畫、攝影、錄像、裝置,多元演繹原住民藝術。策展人以古老的南島語貫串展覽,以鄒族語Ceoa(土地)、太魯閣族語Pusu(根源)、達悟族語Wawa(海洋)三大展區,冀希讓觀者看到原住民族與臺灣這塊土地的深刻連結,認識原住民族的文化智慧。
展覽空間照。圖/蔚龍藝術提供
不同於其他封閉式的美術展館,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是開放性且不設限的場域。這一個場域讓較少走入美術館的觀眾,有機會接觸藝術創作,自然地去認識原住民族當代藝術的創作能量,因場域而展開視域,生成新思維。在疫情爆發前的二月,中央通廊每天達5000人次參訪,外國旅行團絡繹不絕,國籍更是包羅五大洲。在展場上不同膚色的訪客們說著各國語言,拿出各自的手機取景攝影,與安聖惠ElengLuluan的《失根的靈魂》、伊祐‧噶照Iyo Kacaw的《土地的內在結構》等留念,緊密紀錄著這場異國邂逅,沒有文化隔閡,只有作品本身帶來的感動。除了遠道而來的各國遊客,中正紀念堂亦扮演著社區交流中心的角色。平日時常看到外籍移工推著老人家到展場來散步,托幼中心的老師帶著步伐還踩不太穩的幼兒校外教學,也常常遇見到中正紀念堂多功能教室上課的媽媽們討論著各自擁護的作品,如LALABAN新社香蕉絲工坊婦女們的共同創作,便很受她們的關注。
展覽空間照。圖/蔚龍藝術提供
展覽期間,館方邀請民眾踴躍填寫問卷,其中一則問卷上反饋道:「策展風格不合原住民風格,有點太過現代化」、「有的展示內容已經有一點不太像原住民文化,好像太現代化了」這段話反映著原住民族藝術在某些鮮少接觸相關議題的族群來說,心中難免還是存有刻板印象,似乎原住民族藝術只能以有限的形式呈現,然而原住民族也生活在現代,是和我們一起在這社會共同生活的,在多元發展,且兼容並蓄的時代當中,早已「與時俱進」,且不影響文化的傳承,如鐵木‧巴紹TemuBasaw的《血的交換》中,就包含了泰雅族耆老的記憶與技藝。當代藝術創作承載著創作者們各自獨一無二生命歷程的同時,也自然流露出他們各自的文化養成歷程。哈拿‧葛琉Hana Keliw的《彼岸》反應著男女情感關係緊密與疏離,以阿美族的家徽象徵家的意象;曾秉芳LahokOding的《植物慢遊系列》傳達出作者在大自然中成長的悠遊,以及在城市中生活的迷惑;王綺穗《凝態系列-異位》再現兒時家裡鄰近海洋,有別於都市人的視覺經驗。「山海原力」給了觀者思考的契機,思考自身與原住民族的距離,思考原住民族風格的開放定義。
展覽空間照。圖/蔚龍藝術提供
淺移默化改變既定相對關係,在推動轉型正義的過程當中是重要的。轉型正義不一定要對立衝撞,一點一點地讓原本不太有機會在主流媒體中為自己發聲的族群,用自信自在的方式展示自身,用自己的聲音說出自己的故事,進而讓社會大眾改觀,就是最好的印象轉型。在威權時代,原住民沒有土地、根源及海洋,只能是「山胞」,他們是由當權者所定義及詮釋的「名詞」,是我們之外的「他者」。彼時,爭取原住民自治權利的高一生,最終遭處決,成為政治犧牲者,原住民族人被噤聲。為了不再重蹈歷史的覆轍,我們可以透過各種形式留下記憶,在多元融合的當代,讓不同族群的人們去聽見、去看見原住民族,去給予更多的理解。
展覽資訊
名稱:山海原力—原住民族藝術展
日期:2019/11/21 09:00 ~ 2020/03/22 18:00
地點:國立中正紀念堂(中央通廊)
參展藝術家:依首字筆畫排序
巴豪嵐.吉嵐、王綺穗、伊祐.噶照、安聖惠、東冬.侯溫、
策展人:王昱心(Tanivu Tapari)(國立東華大學 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學士學位學程 副教授)
REACTIONS
2
1
0
0
0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臺灣早期重要的女性觀念攝影藝術家 侯淑姿辭世,享壽61歲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從馬克·羅斯科(Marks Rothko)的紙上繪畫看他走向後期抽象表現的過程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藝中求新,新中求藝」跨界引領品牌台灣!「希望、和平、愛」白鷺鷥文教基金會30週年虛實沉浸展演! 專訪董事長盧佳慧!
暫時停擺的卡塞爾文件展-以色列哈瑪斯戰爭為藝術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術產業
特展藝文跨界C-LAB「2023玩聚場藝術節——SHOW ME A PLATE!」表演盛宴打造新「台味」,邀觀眾以多重感官吃 buffet
2023-12-05|撰文者: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