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焦點人物

美術館特展策展

2021「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推選撒古流・巴瓦瓦隆代表參展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撒古流北美館

2020-04-30|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臺北市立美術館主辦之2021年「第59屆威尼斯國際美術雙年展」台灣館,由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iu Pavavaljung)獲推舉為參展代表。
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iu Pavavaljung)。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劉振祥 / Chen-Hsiang Liu
撒古流・巴瓦瓦隆,「邊界敘譜:光的記憶-撒古流個展」,1995 。圖/撒古流・巴瓦瓦隆,藝術家提供
本屆藝術家提名委員會集結國內視覺藝術圈不同世代、學術涵養及實務經驗兼備之學者專家,重新定義本屆台灣館參展價值、為藝術家的提名討論帶來紛呈的觀點。北美館館長林平表示:「這是一個特別的時代。全球性疫情帶給我們深刻反省的時機,迫使我們重新省視人與其他物種、物質的關係。撒古流是一位精彩的說故事者,他以多元的創作敘說我們已經遺忘的故事,跨越當今文化和政治、經濟界域,鬆動既有主流知識結構,讓我們得以重新思考如何與所依存的環境和諧共榮。」
對於本次參展,撒古流分享:「我一直認為,長年從事的藝術創作,是連著自己民族命運而生、是打散在生活裡,一時很難從中抽離。每每碰上展覽這一檔事,總是讓自己的心跳動,不知怎麼辦才好。我想像將面對的是未曾踏過的深深獵場,正考驗著自己的思維膽量和技能,如何贏得獵物的青睞?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謹以慎重和敬畏的心,在這個重要的發聲場域嘗試以自己的生命經驗做分享。」
撒古流(1960-)以全方位的藝術社會實踐備受肯定。成長於屏東排灣族達瓦蘭部落的藝匠家族,其作品不拘於形式,舉凡繪畫、雕塑、建築及裝置等皆為其所擅長。其名於排灣語中為「箭頭」,蘊含「挺身而出」之意;承載了名字所賦予的使命,撒古流以思想開拓與傳遞者自居,三十餘年來透過創作回溯、振興傳統文化,甚而溢注當代精神於其中。曾於2018年榮獲國家文藝獎,成為首位獲該獎項的原民藝術家。
撒古流在年輕時穿梭於部落之間作水電修繕,深刻經歷族人對於傳統文化被移花接木、甚至漸次消逝的無力感。因此,他開始做田野調查、訪談耆老以傳遞部族智慧,並以圖文並茂的手稿,系統性地進行知識採集與整理,如記錄古陶壺圖紋、壺體及排灣傳統婚慶等文化內涵等,藉此重振逐漸凋零的部落技藝,更拾回族群消逝中的集體記憶。他在24歲即成立工作室,透過教學保存並復興傳統技藝、培育後起藝術家使用不同媒材雕刻及創作,繼後踏入石板屋的研究與重建以傳承文化象徵與精神;不到30歲便開辦「達瓦蘭部落有教室」,從部落裡開始教育改革、提攜晚輩,發起「原民菁英回流」、「原民正名」及「還我姓氏」等民族自覺行動。從重建與新闢技藝、教育系統,到經營空間、部落,數十年如一日,撒古流將藝術創作植基於日常社會實踐中,不只力行不輟Pulima(排灣語,意指手巧之人)精神,更以Pu-ʔulu(排灣語,意指動腦之人)的思維,自詡能化身為水、成為知識的源頭,滋養他所深愛的土地與文化。近年來專注於排灣族古典哲學的思想與研究,並化為文字與繪圖方式呈現。所著《祖靈的居所》(排灣語書名為Dredretan,意指陶壺)透過傳統神話故事與口述歷史,探索文化內在價值的獨特性,獲第38屆金鼎獎。 
為充分擴延台灣館於此高度競逐的國際藝術場域之對話網絡,北美館與撒古流共議,邀請長期耕耘亞洲當代藝術及南島語族文化研究的策展人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策劃本屆臺灣館。佛洛雷斯為菲律賓大學藝術研究系教授及馬尼拉瓦爾加斯美術館策展人,曾任2015年威尼斯雙年展菲律賓國家館策展人、2019年新加坡雙年展藝術總監,以及美國洛杉磯蓋提研究中心客座學者、華盛頓國家藝廊訪問研究員、古根漢美術館轄下亞洲藝術協會成員及德國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顧問委員等,具豐厚的國際連結與經驗,預期將為台灣館開闢對話空間,與全球藝壇產生多向度的文化交流。
策展人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圖/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對於本次合作,佛洛雷斯表示:「撒古流・巴瓦瓦隆的創作來自一個獨特的地方,位於台灣這個創造力非凡的國度。它植根並滋養於排灣人的原民生活世界中,因此與周遭迅速變化的社會脈動發生了動態的相互關係。撒古流站在這個交會點,努力轉變這個地方的內部空間以及橋接周遭社會的空間。他作為知識生產者的動能形塑其藝術實踐,透過繪畫、攝影和動畫追尋對亙古神話、部族智謀、整體宇宙學進行視覺研究;另一方面,他以雕刻、環境構築、裝置以及振興民族遺產的文化工作,揭示了藝術介入的靈動智慧。我很榮幸為2021年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策劃撒古流的展覽。我對他複雜的藝術語言,以及他在臺灣屏東縣三地門社區的深入營造深感興趣。出身於菲律賓和東南亞的背景,我渴望在更廣的南島文化脈絡下畫出他的社區與我家鄉兩點之間的座標,並反思當前有關『當代』或『在地』意義的討論。」

藝術家 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iu Pavavaljung)介紹│
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iu Pavavaljung),出生於臺灣屏東縣三地門鄉 (排灣族達瓦蘭部落)。成長於部落的藝匠家族,其作品不拘於任何形式,在繪畫、雕塑、裝置、建築等皆成果斐然。有感於傳統文化被移花接木、甚至漸次消逝,撒古流決定身體力行文化保存與復振。他透過田野調查訪談耆老的智慧並以圖文紀錄、搭建石板屋傳承文化象徵與精神、創作雕塑體現對傳統與現代文明交會的反思,以及開辦「達瓦蘭部落有教室」、發起「原民菁英回流」、「原民正名」及「還我姓氏」等民族自覺行動。其創作植基於日常社會實踐中,成為全方位的藝術家,使其於2018年榮獲第二十屆國家文藝獎。近年來專注於排灣族古典哲學的思想與研究,並化為文字與繪圖方式呈現,2014年以所著《祖靈的居所》獲第38屆金鼎獎。重要參展經歷包含:2016年於臺灣高雄市立美術館舉辦個展「邊界敘譜:光的記憶」、以及挪威科菲尤爾「RIDDU RIDDU」駐村藝術創作;2017年臺灣原住民族文化園區 「裝飾的路——巴瓦瓦隆家族展」;2018年與2012年臺灣Pulima藝術節邀請展;2019年法國西帖國際藝術村蒙馬特區「CORRESPONDANCE#3」駐村創作等。
撒古流・巴瓦瓦隆,《排灣族婚慶系列-抬新娘》,2014。 圖/撒古流・巴瓦瓦隆,藝術家提供。
策劃人介紹 派崔克・佛洛雷斯(Patrick Flores)│
派崔克‧佛洛雷斯為菲律賓大學藝術研究系教授,曾於1997年至2003年間擔任系主任,他同時是馬尼拉瓦爾加斯美術館策展人。曾參與2000年「建構進行式:亞洲藝術新維度」(Under Construction: New Dimensions in Asian Art)及2008年光州雙年展「立場文件」(Position Papers)的策展工作。1999年以訪問研究員的身分前往華盛頓國家藝廊2004年獲選為亞洲公共知識份子學人(Asian Public Intellectuals Fellow)。其出版著作包含《繪畫史:修訂菲律賓殖民藝術》(Painting History: Revisions in Philippine Colonial Art, 1999)、《卓越收藏:藝術、歷史以及國家博物館》(Remarkable Collection: Art, History, and the National Museum, 2006),以及《往日邊陲:策展在東南亞》(Past Peripheral: Curation in Southeast Asia, 2008)(其著作無中文譯本,書名皆為暫譯)。2010年獲亞洲文化協會獎金;2011年,擔任卡爾斯魯厄藝術與媒體中心舉辦之展覽「全球當代:1989後的藝術世界」(The Global Contemporary: Art Worlds After 1989)顧問委員會成員,以及古根漢美術館轄下亞洲藝術協會成員(2011及2014年),並參與編撰藝術學術期刊《第三文本》(Third Text)東南亞專輯。2013年獲邀代表克拉克學院和菲律賓大學藝術系,在馬尼拉召開「東南亞藝術史發展」(Histories of Art History in Southeast Asia)學術研討會;2014年為洛杉磯蓋提研究中心客座學者,2015年擔任威尼斯雙年展菲律賓國家館策展人、策劃東南亞及東南歐當代藝術展「東南之南」。2019年擔任新加坡雙年展藝術總監。

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撒古流北美館
REACTIONS
喜愛

22

好美

3

1

2

厲害

18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

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首度公開,將展覽廢棄材料轉化為創意衍生品!

2024-12-19|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