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工也能出細活」-法國畫家保羅.席涅克 Paul Signac
2020-07-13|撰文者:詔藝
藝術特色與風格
席涅克的作品在點描法畫家中,主題獨樹一格,雖然偶有傑出的人物繪畫,但為數不多。席涅克熱愛航行,偏好大自然,特別是港口的和大自然的景觀,所以大部分的作品主題是以他生活中所見的自然景緻為主。他於秀拉去世後隔年(1829)開始旅行,他乘帆船到法國、荷蘭和地中海的各個港口,甚至遠直至君士坦丁堡,在旅程中將眼裡美麗的風景留在畫布上。席涅克個性也明顯和秀拉有所不同,他在繪畫方法上和秀拉極為嚴謹的創作過程相比,則較為單純,沒有記錄顯示他也得先準備一堆草稿後才真正下筆。他的構圖和畫作內容上,也較為自由鬆散,畫作中多了休閒浪漫的氛圍。其作品色彩豐富,充滿動感與活力,這樣的風格也讓他成為當時廣受歡迎的藝術家。他所採用的筆觸較為寬鬆,筆刷偏方正,畫面由堆疊的類似馬賽克狀正方形所組成。其色彩的選擇和編排結果,也使得他的作品看起來更為閃亮輕快,和秀拉使用的細小、偏暗的色點所造成的效果有所不同。
席涅克,《Portrait de M. Félix Fénéon》,油彩畫布,1890。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席涅克,《Femme à l'ombrelle》,油彩畫布,1893。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席涅克放棄了印象派帶有強烈手感的中長筆觸,不斷嘗試以色彩學理論為基礎,畫布上充滿純色小點,使人看起來總會覺得實驗性十足。這些由綿密彩色小點鋪墊而成的作品,最終在觀者眼中成為一幅幅美麗精緻的畫作。他所發展出以點描法為基礎的「新印象主義」,開啟了「純色」美學的一扇大窗。奇妙的是,點描法在藝術史上僅曇花一現,但它使用純色的觀念大大地啟發了至今依舊影響深遠的「野獸派」(Fauvism)繪畫。野獸派領軍人物馬諦斯(Henri Matisse, 1869 – 1954)在看了席涅克那本《新印象派:從尤金•德拉克瓦到新印象派》後深獲啟發,和另一位野獸派大將安德烈•德漢(André Derain, 1880 -1954),從此建立起野獸派日後在藝術史上無以倫比的影響力。
席涅克,《Place des Lices, St. Tropez》,油彩畫布,1893。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藝術市場
雖然秀拉的名作《大碗島的星期天下午》在對一般人的調查中,總列名世界百大名畫之中,一般人或許知道有這麼一件美麗優雅的作品,但秀拉的名字與其他印象派大師,如莫內和雷諾瓦,或後印象派的梵谷、高更和塞尚等,則並非一般人所熟悉的名字。而席涅克知名度遠低於秀拉,又更令人陌生,即使是代表作可能也還排不進主流美術史課本之中。那他在當今藝術市場的表現又如何呢?
出人意料地,2019年2月倫敦佳士得春季〈印象派與現代藝術〉夜間拍賣中,尺寸僅65 x 81.3公分的席涅克作品《Le Port au soleil couchant, Opus 236 (Saint-Tropez)》,以高達19,501,250英鎊(約合當時新台幣近8億元)售出。若再用單位尺寸計,竟遠高於當今華人現代藝術中天王趙無極與常玉的市場價格。另一件《La corne d'or (Constantinople)》,也於同年度11月的紐約蘇富比秋季〈印象派與現代藝術〉夜間拍賣中,以16,210,000美元(約合新台幣4億8千萬元)售出。他的其他許多頗為一般的作品,也多以數百萬美元的價格穩定在市場中流通。
席涅克,《Le Port au soleil couchant, Opus 236 (Saint-Tropez)》,油彩畫布,1892。Courtesy Christie’s席涅克,《La corne d'or (Constantinople)》,油彩畫布,1907。Courtesy Sotheby’s
美國藝術史學者威廉.伊內斯.荷馬(William Innes Homer, 1929 - 2012)曾對席涅克的創作態度提出質疑。他似乎認為席涅克的創作過程沒有達到秀拉在點描法作品上所下的功夫。這應該是個事實,但這或許也反應出這位藝術家人格和創作上的特色:在席涅克的作品中,他回歸到藝術的原點。雖然基本上還是點描法的原始創作架構,但席涅克將科學理論的重要性降到了最低,以避免落入過於教條主義。他堅信,科學應該只是為藝術家服務的工具,不應限制了藝術本身的創造力。或許從作品中他想表達的是,技術是相對容易的,但他還是想回歸創作的初衷和繪畫的樂趣。
即使點描主義在藝術史中被定位在印象主義和野獸派這兩大藝術潮流的過渡時期,但就長期的科學發展角度來說,點描法也間接啟發了後世電視和液晶螢幕的發明。席涅克的創作讓我們深刻了解到,藝術和科學可以共存於人文生活之中,兩者皆難以偏廢。
席涅克,《The Port of Rotterdam》,油彩畫布,1907。Image source: WIKIMEDIACOMMONS
REACTIONS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臺博館「偶・多元文化之身」特展,發表偶戲叢書揭偶戲文化面貌
2025-01-07|撰文者:文化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2
2025全球藝術展覽看些什麼?從大型個展、藝術祭到地方雙年展,推介十檔精選好展
2025-01-0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竺恩、李亦涵編輯整理142
框內到框外的自我博弈
2025-01-07|撰文者: 楊北辰(四川美術學院專任副教授、雕塑系第四教學研究室主任)137
2025 ART FUTURE藝術未來:跨地域與媒材界限,領航「超當代」藝術潮流
2025-01-06|撰文者:大苑藝術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237
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迎接2025,聚焦「語言」探索文化,首推「眾聲喧嘩—講述表演集」及「焱山之城」
2025-01-02|撰文者: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4647
2024年『世安美學獎』評審結果揭曉!
2024-12-31|撰文者:世安文教基金會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