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老台北新風華 大稻埕譜新曲

大稻埕

2013-12-02|撰文者:王士源

「獨夜無伴守燈下,春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看著少年家」這首出自大稻埕詞人李臨秋的望春風,今年過了第80歲生日。

80年前的大稻埕,1920年代前後,是台灣最繁華、最人文薈萃的地方。那時的大稻埕,文學藝術、政商名流雲集。

藝術家黃土水、倪蔣懷、郭雪湖、楊三郎、陳清汾、呂鐵州、陳德旺、洪瑞麟,都曾在大稻埕活動,後來「台陽美術協會」的畫家們,也常約在大稻埕「山水亭」裡聚餐。

「台灣的精英分子,那時候大概以住在大稻埕為榮」大稻埕文史工作者莊永明說明,像郭雪湖就是大稻埕人,楊三郎也曾經在大稻埕租房子當畫室,藝術家張義雄也都把畫室設在大稻埕。

80年前,大稻埕迪化街,常飄揚著各式商標旗幟,郭雪湖的《南街殷賑》,正是當年大稻埕的最佳寫照。六館街、拱形門廊、老街一角,更不時出現在倪蔣懷、楊三郎等人的畫作裡。黃土水的《少女胸像》,至今仍收藏於太平國小校史室。

一間間茶行 一座廟宇 帶起大稻埕百年繁盛

而大稻埕的繁盛,始於英國人於大稻埕開港,帶來豐厚的茶產業商機。莊永明說明,當初英國人希望在台灣,找到一個比滬尾(現淡水)更大的開港地點,在綜合多項考量後,選上了大稻埕。

開港後的大稻埕,有了茶產業,也開始透過海運,將茶外銷至歐美市場,開展了「Formosa Tea」在世界飲料市場的地位。因為茶產業利潤高,大稻埕的茶行,便一家一家開了起來。

大稻埕的興盛,雖來自於濃濃的茶香,但也出自於一間香火鼎盛的廟宇,霞海城隍廟。

霞海城隍廟建於1853年到1859年間,至今160年香火鼎盛不斷,更是北台灣在日領時期,唯一能廟會繞境的廟宇。在全盛的時候,日本政府甚至要加開火車班次,才能載完廟會朝聖的香客。

霞海城隍廟負責人陳文文說明,在城隍廟廟會時,人潮聚集,許多東西都賣得比較便宜,許多人覺得有商機,店就一間間開了起來。不只如此,陳文文也補充道,在廟會以外,賣中藥、賣布的商家,也聚集起來,發揮群聚效益。大稻埕慢慢也以南北百貨聞名台灣。

繁華如今褪去 老聚落磨出新韻味

不過,一度繁榮的大稻埕,卻也敵不過產業轉型的壓力。台北的產業中心,逐漸往東移動,移到了現在的東區、信義區,大稻埕則漸漸被遺忘,沒落了起來。

但是,大稻埕舊有文化街廓與聚落,仍被保留下來,慢慢沉澱幾十年後,開始發酵出新的風采。到了今天,大稻埕的遊客多了起來,來大台北深度旅遊,沒去大稻埕看看,就像沒體驗過台北的古早味一樣。

近年,大稻埕開了第一家民宿「旅行,時光」。旅行,時光負責人邱翊說,大稻埕應該是全台灣獨一無二的老街的聚落。大稻埕的特色,並不只是一條有很多「老房子」的老街而已;大稻埕是一整個聚落,這些居民從老台北到現在,都一直生活在這裡。

大稻埕一代代 合譜新曲望春風

而邱翊也開始以「時光,旅行」作為根據地,慢慢匯聚起大稻埕青年的力量,想讓大稻埕的老台北,拋磨出新光澤。他們不只帶導覽,更舉辦不同於年貨大街的文創市集,用新穎的行銷模式,吸引新一代人來大稻埕消費;籌辦「大稻埕青年在地行動一日營」,用大地遊戲帶領參加活動的人們,更深入認識大稻埕。

在地的文史工作者,也筆耕不輟,用心記下大稻埕的每件事蹟。莊永明從年輕時至今,就提筆寫下一本又一本的文史著述,記錄下大稻埕繁華的歷史。現在,更動身講過一場又一場導覽、一次又一次的文史講座,想做的事情不多,都只是想讓大稻埕的名人事蹟,歷史建物,永遠讓後人知曉。

此外,政府部門也不斷在籌思,如何用更巨觀的角度,來開拓一個更適合文化孕育的沃土。立法委員姚文智也說明,他們極力思考從法令著眼,從舉辦文化復興活動著手,用大的角度來思考遷機場、促成都市再生、淡水活化,水岸更新等議題,如何能讓大稻埕這個老台北,再繁盛好幾個世紀。

今年望春風傳唱80年了,這首曲子唱過了大稻埕的興盛與大稻埕的轉型,大稻埕的故事,也將隨著望春風,繼續傳唱這裡一代代人的努力。

大稻埕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特展現代藝術

臺北市立美術館:大稻埕啟蒙初心,追憶洪瑞麟成長之旅

2022-02-22|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8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