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美術館特展現代藝術

臺北市立美術館:大稻埕啟蒙初心,追憶洪瑞麟成長之旅

臺北市立美術館洪瑞麟掘光而行

2022-02-22|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洪瑞麟,《帆船》,1930,水彩、紙,38.5×54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素有「礦工畫家」美譽的洪瑞麟(1912-1996),其作品一直是臺灣美術史上描繪勞動者生活面貌的代表象徵。今年適逢洪瑞麟110歲誕辰,臺北市立美術館以洪瑞麟的長子洪鈞雄所捐贈的藏品為基礎,將於3月19日至7月31日籌辦「掘光而行:洪瑞麟」大型個展,展出各時期的罕見速寫及創作精華,本展特別選在其農曆生日當天,搶先曝光大稻埕時期亮點作品。
洪瑞麟,《朝妝》,1934,油彩、畫布,91.5×72.5公分,私人收藏。圖像由私人藏家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百年前繁華的大稻埕,洪瑞麟自小成長在此。1912年(民國元年/明治45年)出生於臺北獅館巷(今涼州街),父親洪鶴汀(又稱海先生)從事船頭行街的商行記帳工作,1923年轉任元隆茶行任支配人(總經理),全家移居近江山樓的茶行內生活,今日茶行舊址已改建為現代公寓。洪父具漢文根基,尤擅畫梅,洪瑞麟六歲起常為父親研墨,獲得藝術啟蒙。元隆茶行老闆娘的姪女丁韻琴與洪瑞麟的弟弟洪瑞雲結成連理,和洪瑞麟的妹妹洪儷仙友好,曾入選日本第十二屆春陽會《朝妝》,描繪1934年丁韻琴為坐在有靠背扶手木椅上的洪儷仙梳頭髮的情景,運用幾何線條與單純明亮的色彩組成畫面,人物服飾、家俱形式、陶瓷花台皆有十足的臺灣風味,為本展亮點作品之一。
洪瑞麟,《米開朗基羅素描摹寫》,1924,鉛筆、紙,23.8×15.2公分,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1920年,洪瑞麟進入六館街的稻江義塾接受基礎教育,而今舊址位於南京西路與西寧北路交叉口,校長是稻垣藤兵衛,他秉承著平權博愛的興學理念,影響洪瑞麟甚早即接觸人道主義的薰陶。私塾中老師吳清海發現洪瑞麟的繪畫天分,訂購日本美術雜誌供他閱讀,亦打開其藝術視野與開拓對普羅大眾之關注。本展其中一件重要捐贈作品《米開朗基羅素描摹寫》,背面註記是模寫ミクラレチェロ(米開朗基羅),透過洪瑞麟年僅12歲的臨摹之作,顯現其早慧的繪畫天賦。
石川欽一郎,《山紫水明帖》(局部),1929,水彩、紙,冊函24×19×3公分, 內頁(展開)24×36公分(×13),臺北市立美術館典藏。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洪瑞麟,《大稻埕民家》,1929,水彩、紙, 23.8×32.7公分,呂雲麟紀念美術館典藏。圖像由呂雲麟紀念美術館及家屬洪鈞雄提供。
1929年新春,倪蔣懷拜訪石川欽一郎,受到其鼓勵要做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於是在同年出資設立臺灣洋畫自由研究所(1930年改名為臺灣繪畫研究所),並獲石川欽一郎贈送寓臺期間的風景寫生冊函《山紫水明帖》予以鼓勵,此件作品名稱為日文漢語,與中文「山明水秀」意思相似,畫帖內容為石川緬懷臺灣與中國旅行的景色,此件稀有珍貴之冊函作品經過精湛的修復,適度全補顏色及統整基底材色調,讓封面及內頁保留貼近原作的視覺美感,此作亦將於本展首次公開亮相,重新見證歷史上的重要篇章。而洪瑞麟在此接受石川欽一郎指導,結識倪蔣懷、陳植棋等前輩,開始西洋畫的訓練,學習石膏像素描與透視法等,也經常在大稻埕、臺北近郊與淡水進行水彩寫生,直接從自然中觀察環境,如本次展出作品《帆船》、《大稻埕民家》,深受英式水彩畫風影響,引領18歲的洪瑞麟立志成為藝術家,一生堅持初心,追求藝術不懈。
1929年7月1日台灣繪畫研究所開設餐宴於蓬萊閣餐廳,前排有石川欽一郎(右三)、倪蔣懷(左三)、藍蔭鼎(右一)、陳植棋(右二),兩位新學員洪瑞麟(左二)、陳德旺(左一),後排為陳英聲(右二)與兩位女服務生。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1943年3月7日稻江義塾塾友會紀念。第三排右一爲洪瑞麟,第二排右起第八位是吳清海老師,右起第九位是稻垣藤兵衛校長。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掘光而行:洪瑞麟」將於3月19日揭開序幕,多件精彩原作、速寫及文獻已逾35年未出現於臺灣觀眾面前。展期間亦舉辦大稻埕及礦場走讀公眾活動,邀請大家重新認識洪瑞麟,相關展覽訊息請參見北美館官方網頁或追蹤北美館臉書粉絲專頁關注。

臺北市立美術館洪瑞麟掘光而行
REACTIONS
喜愛

3

好美

3

0

3

厲害

5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

TFAM↔REUSE北美館循環計畫首度公開,將展覽廢棄材料轉化為創意衍生品!

2024-12-19|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