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0-11-20|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張永達,《scape.unseen_model-T》,2020,裝置,尺寸視空間而定。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雙年展期間,將舉辦一系列回應展覽時空脈絡並從在地出發的公眾計畫,代表不同星球之間碰撞的時刻。公眾計畫以「協商劇場」為開端,即本屆雙年展在「政治協商的合縱連橫」概念之下的實踐呈現。台灣科技與社會研究學會的學者及五所大學的學生,藉由爭議中利害關係的角色扮演及代言,如:說客、法官、非政府組織、地方政治家等,以情境模擬討論氣候變遷覺察、核廢料處理、塑化劑究責、離岸風電建置爭議以及助孕科技等臺灣當下社會議題。本計畫企圖建立一種教育方法學,讓分持不同意見且反對彼此的人們得以有機會共聚一堂,進行協商並尋求可能解方。「羅盤工作坊」引導參與者重新定位自己,探索與他者的依附關係,並於日常生活中尋求轉圜餘地、具體實行改變。「通往世界的獸徑」為由獵人、海洋學家和人類學家領隊的三日徒步工作營,跨學科團隊將帶領參與者運用身體的感知穿越地圖邊界的土地,並共同構想出一條新的路徑。
協商劇場試演場:離岸風電進行式  Theater of Negotiations:Renewable Energy  。圖像由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由奎郭利.卡斯特拉(Grégory Castéra)和艾利卡.博森(Erika Balsom)策劃的影片放映計畫將於雙年展期間,分階段播映18部影片。以《濱線運動》(Shoreline Movements)為題,放映計畫探討陸地和水交界之地,既指涉不斷過渡的物質環境,也是對於世俗生存之不確定和衝突的挑釁隱喻。此計劃本身並非「星球」,然而它聚焦一系列與雙年展主題產生共鳴的議題,探索一群似乎不再分享共同世界的人們,如何同時渴求找到與他人互動的方式,以避免社會更趨墮落。
伊山.貝哈達,《預兆》,2020,錄像裝置,10分11秒。圖像由藝術家及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臺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表示: 「在疫情重創全球之餘,我們意識到人類所能掌控的事物極其稀少,亦不再有權利去忽視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事情。台北雙年展雖順利開幕,然而它不應該只被視為一個事件,而應是一個促使大眾逼視人類現實和生存處境的契機。」
雙年展開幕當日將舉行空氣漫遊者行動展演,以及為期半天的論壇,匯聚國際及本地知名策展人、藝術家及學者就本屆主題發表觀點。兒童藝術教育中心則是首度推出環繞台北雙年展的衛星計畫,將於12月呈獻「第11號衛星—牠它星球」。欲知更多詳情,請參閱台北雙年展主題網站

臺北市立美術館台北雙年展你我不住在同一星球上Bruno LatourMartin Guinard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2

3

3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策展

「小世界」圓滿閉幕,北美館公布第14屆台北雙年展策展人

2024-03-2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