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藝術評論

當代藝術藝博會藝文跨界時事觀點

低眉藝術 (Lowbrow Art) 到潮藝術:一種被學院忽略、被市場追捧的當代視覺表現

低眉藝術 Robert Williams挪用潮流街頭藝術

2021-01-13|撰文者:陳晞

「潮藝術」是近年來臺灣藝術市場上,為某些特定的創作而自創的字詞。有時它可能是被搬進畫廊的街頭塗鴉,有時它是公仔、滑板、藝術玩具(Art Toy)等版數作品與衍伸商品。它總是跟不同分眾的流行文化視覺有關,並且其以商品化作為創作的傳播策略意圖上的強度,往往大於作品本身的意涵,甚至不少人直接認定,它就是一種具備限量的炫耀性與流行時尚之特定品味的金融商品。
在藝術學院中的藝術史論述,往往是從「卡漫」與「挪用」等關鍵字,將這種當代視覺表現概括為一種當代的普普超現實主義風格。然而,早在藝術學院的定義與藝術市場的追捧之前,它有個不同的名字─「低眉藝術」(Lowbrow Art)。
馬克·雷登的作品〈The Birth of Venus〉(1998)。圖/取自WIKIART
Kenny Scharf作品〈In Ecstasy〉(1982),圖/取自WIKIART

低眉藝術與流行文化的視覺文本

目前,坊間均以1970年代的美國洛杉磯作為低眉藝術的起源。雖然藝評與學者為了讓這樣的藝術風格得以被「高眉」(highbrow,知識份子)的商業畫廊和學院所接受,而賦予其一個更花俏、更親近現代藝術史脈絡的稱號─「普普超現實主義」,但若要讓這類的創作以「普普超現實主義」稱號的真空狀態下參與藝術史,反而容易成為一種創作表現上的客體化狀態。
「Lowbrow」英文原意中的通俗、低俗,在中文世界對於Lowbrow Art的相關研究中,多是將該字詞直譯為低俗藝術,「低眉」則是透過將字根(low與brow) 拆解之後重新組成的翻譯。雖然低眉藝術中的戲仿、詭譎、嘲諷、享樂與挪用的姿態,與中文成語中的「頷首低眉」的態度截然不同,然而這種拆組語言的稱呼方式,似乎也很符合低眉藝術的視覺圖像表現中、以創作者自己的表現技法,結合跨文化中的視覺圖像文本、並且讓這些圖像齊聚一堂開派對的敘事氛圍。
低眉藝術作為一個藝術運動,被認為是70年代之後龐克文化、獨立漫畫、街頭塗鴉和滑板文化、邪典電影等另類文化中醞釀出的一種視覺表現。在1994年,美國畫家羅伯特‧威廉(Robert William, 1943-)創辦了推廣這類型視覺創作的刊物《Juxtapoz》,對後來的視覺創作者認識低眉藝術有重要影響。
儘管它並不被藝術學院所建構的視覺藝術史殿堂認可,但我們可以看到許多當前的視覺藝術創作者 (不管他是不是學院科班出身),多少都受到這樣的表現方法所吸引。它既代表著一位創作者對當代視覺文化文本的關注和喜好,也透過圖像表現折射各自對社會環境的意見 ,無論這個意見是否具有建設性或正當性 。
(左)馬克·雷登為史蒂芬‧金的著名小說《絕望》繪製的封面;(右)馬克·雷登為美國知名的藝術雜誌《Juxtapoz》繪製的封面。圖/ 取自Cleveland State Art網站
這種著重在圖像轉化與變造的視覺表現的參與者,包括了畫家、設計師、插畫家、漫畫家、樂手、錄像創作者與電影導演等廣義上的藝術創作者。除了將元文本中的符號與象徵進行拼貼之外,藉此構築一個屬於自己的另類世界。
具有低眉藝術風格的創作者著重視覺敘事,以及圖像表現的創意,因此往往被邀請在不同的商業印刷介面進行圖像設計和創作。馬克·雷登 (Mark Ryden, 1963-)即是低眉藝術脈絡中著名的創作者之一,在他為流行音樂之王的麥可傑克森《危險之旅》專輯設計的封面當中,即呈現了這種低眉藝術的風格。在繁複的構圖與細節繁雜的圖像關係當中,我們可以看見他在繪畫技法上的純熟。將人物的身體和器官比例恣意以超現實的表現邏輯的同時、塞入琳瑯滿目的符號與象徵,畫面中的象徵符號妝點了故事性與意涵上的聯想,呈現點到即止的直觀想像。 
被視為低眉藝術的重要藝術家─馬克·雷登1991年為麥可傑克遜設計的《危險之旅》專輯封面中,每個象徵符號都與麥可或麥可的歌曲有關,既像是木偶奇遇記中、把小孩變驢子賣掉的快樂島門口,華麗的建築裝飾使畫面又像祭壇畫一般。圖/取自Pintrest
馬克·雷登的作品〈Queen Bee〉(2013)在佳士得拍賣以預估價30-40萬美元的價格起拍,最後以71.4萬美元的價格落槌。© Christie's
臺灣也有許多取用大量流行文化視覺圖像、並重新編織寓言文本的作品,關於這一類的繪畫討論時常被歸類在「新世代」、「卡漫風」的範疇,卻忽略了藝術家在文本與符號交織中呈現的表現方法。在觀看這樣的繪畫創作時,因為符號性過於直接且強大,容易使觀者在觀看作品時,直接跳過對於繪畫表現的反思和討論,直達符號意義的指稱跟創作之間的關係。因此,如何削弱符號的所指,使象徵符號透過藝術家的表現,轉化並賦予其不同能指與觀看脈絡,或許是低眉藝術作為一種視覺表現時的精神。
例如,若是以低眉藝術的觀點來思考張嘉穎(1982-)近作中的繪畫表現,我們可以看到她透過變造既有聖經典故的文本設定,加入在不同視覺文本中出現的「類人」腳色(如星際大戰的丘巴卡、攻殼機動隊一般的賽博格身體等)形象,回應了她在繪畫中的寓言設定─象徵智慧的蘋果沒有被人吃掉,而是自己成為了「智人」,進一步使萬物因智慧而建構另一種階層社會。
在社群媒體時代,低眉藝術的視覺表現似乎更以病毒式的擴散在各種介面之中。我們甚至可以用表情符號(emoji)、hashtag(#)等符號化的圖像語言,來理解低眉藝術在社群媒體時代的視覺表現。在海爾·蓋特(Hell Gette, 1986-)的作品中,這種以 #關鍵字、表情符號當代的閱讀形式與數位介面圖層的視覺表現,也深具低眉藝術對於形象與表現的符號化狀態。
張嘉穎作品。圖/采泥藝術提供
海爾蓋特 Hell Gette, 〈#AfterShowParty〉, 2020, 畫布輸出與壓克力,190 x 160 cm。圖/亞紀畫廊提供

低眉藝術=潮藝術?

今年2021年臺灣第一檔飯博ONE ART Taipei就以「潮藝術」作為焦點,對某些當代創作進行分類。或許「潮藝術」這個名稱正是以特定消費族群為核心去特別提出的藝術類別。在現階段理解低眉藝術與潮藝術之間的關係來說,兩者在對於流行文化圖像的運用與敘事的建構,有著因大眾文化而影響的美學上的關係。但後者更強調如何透過商業化作為即時且病毒般地散播的行為管道。
除此之外,低眉藝術是羅伯特‧威廉以藝術家的身分對此類別創作的稱呼,潮藝術則較偏重以藝術市場策略的角度思考這些具有設計感、街頭藝術感、轉化大眾流行文化視覺且快速散播的作品。甚至可以說,在對於繪畫圖像和敘事表現的關注與實踐上,低眉藝術的創作表現更可與自詡「悍衛臺灣藝術圖像」的繪畫團體悍圖社成員如楊茂林(1953-)郭維國(1960-)陳擎耀(1976-)等人對圖像表現的繪畫實踐。
儘管當前的藝術市場以凸顯市場性的潮藝術稱呼這些當代創作,然而在市場性之外,我們更可以思考這些曾經被視為低眉藝術的創作中的美學,如何成為當代創作者回應當前學院體系之下、繪畫與雕塑等當代視覺創作的表現性之反思。
華裔美籍藝術家闕君樂 ( Luke Chueh, 1974- ) 作品〈LOWBROW (AND STILL THE LOSER)〉(2010)。© Corey Helford Gallery
Christian Marclay(1955-)作品〈Scream (Quartet), 〉,2017。© 
White Cube
悍圖社藝術家楊茂林作品。圖/關渡美術館提供

低眉藝術 Robert Williams挪用潮流街頭藝術
REACTIONS
喜愛

8

好美

1

1

6

厲害

6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術機構

2024 : 水彩的擴張水域

2024-12-13|撰文者: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系碩士班藝術史與視覺文化組副教授 郭昭蘭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