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華人首部VR電影「家在蘭若寺」在日首映 蔡明亮雲端現身暢談創作歷程

家在蘭若寺蔡明亮VRTheater Commons臺灣文化中心

2021-02-17|撰文者:文化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榮獲第74屆威尼斯影展VR競賽單元入圍,由導演蔡明亮與HTC共同合作之華人首部VR劇情長片《家在蘭若寺》,在駐日臺灣文化中心與日本藝術公社攜手推動下,於2月11日至21日在日本六本木商業中心「ANB TOKYO」進行首映,並於2月16日晚間邀請蔡明亮參與線上論壇分享VR電影的製作歷程。
《家在蘭若寺》劇照(張鍾元攝影)。圖/文化部提供
導演蔡明亮參與線上論壇分享《家在蘭若寺》創作歷程。圖/文化部提供
臺灣文化中心表示,文化部近年來積極協助產業在文化及科技的應用與開發,尤其在5G、VR的應用上更是希望結合民間力量共同推動,《家在蘭若寺》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為了突破因疫情導致跨國移動與藝文交流的諸多限制,本次在兼顧防疫控管與推廣效益的前提下,積極促成《家在蘭若寺》在日首映,共放映45場次,展現臺灣文化科技領域的亮眼成果。
本次線上論壇由蔡明亮和長期關注其作品的日本電影導演中村佑子進行對談,蔡明亮揭露VR技術結合電影美學的拍攝初衷,並針對製作過程、場景設計、創作概念等面向進行詳細解說,分享本片呼應疫情下對於人生與疾病的重新思考,也對於日本在地觀眾初次觀賞VR電影感到震撼與驚艷的迴響表示欣慰。
蔡明亮除說明拍攝VR電影與一般電影的不同之處,以及過程中面臨的各種挑戰,也回顧起自己在馬來西亞的童年。父母務農種植胡椒兼營小本生意,兄弟姊妹眾多,他自三歲起便跟隨外公外婆生活。因為兩老愛看電影,耳濡目染之下開始接觸電影的世界,度過了快樂的一段時光。相較於在馬來西亞時期觀賞的電影都是商業片,來臺之後適逢解嚴,在政治局勢和言論自由鬆綁的情形下而接觸了各國的藝術電影,如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的作品。臺灣自由的氛圍也影響他日後電影拍攝的方向,依循自由意志而非受市場或票房左右進行創作。
《家在蘭若寺》東京放映會場觀影實況(佐藤駿攝影)。圖/文化部提供
在論壇尾聲,蔡明亮提及自1992年拍攝處女作《青少年哪吒》以來,從未受外在條件限制或操控自己的電影創作,能隨心所欲拍攝自己想拍攝的電影,對自己的導演生涯十分滿意而沒有遺憾。同時也感性宣告自己不會引退,將持續在電影創作的道路上前進。
臺灣文化中心自2017年起與東京都港區公所、德國、法國文化中心、荷蘭大使館及日本藝術公社,以「Theater Commons」的概念形成文化夥伴體系展開合作。本屆以「Bodies in Incubation孵化/潛伏的身體」為策展主題,選擇VR及AR作為核心體驗,邀請各國具代表性的藝術家共同探討後疫情時代拓展現今藝術表現形式的可能性。
「Theater Commons」主視覺。圖/文化部提供

家在蘭若寺蔡明亮VRTheater Commons臺灣文化中心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0

厲害

2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