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08|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林怡秀
策展人 高森信男 | 攝影 呂國瑋 ( 片子國際有限公司)
「全球南方」泛指由開發中國家、前殖民地及非西方文化區所組成的空間,由東南亞、南亞、西亞、非洲、拉丁美洲及太平洋群島所構成。同位處此範圍內的台灣,因其戰後的特殊政治處境,與過往於相關國際文化事件的缺席,導致「全球南方」一詞似乎成為外於台灣的遙遠議題。
在「南方」裡缺席的台灣
回看全球國際政治與文化交流,其中兩個重要年份分別是1955與1968年,前者為亞非會議,後者是自歐陸開始發生、而後影響至日本跟美國的反越戰學運。策展人高森信男談到:「我們在跑國際交流時,會發現各地藝術家或研究者在討論中不斷重複提到這兩個事件,而台灣因為戰後戒嚴,我們在這兩個文化事件中都是缺席的,結果導致我們在論述戰後藝術交流時很難找到著力的空間。另外,1955年的亞非會議也建立了第三世界的認同,但戰後台灣其實處在很奇怪的狀態,她的社會、經濟雖然屬於第三世界,但在文化上又沒有屬於第三世界的認同感,所以我在想,是否可以透過一些當代的工作來補足那時缺席的遺憾。」
從2011年起,高森信男開始陸續接觸墨西哥、東南亞當代藝術現場,過程中他也開始思考台灣美術史在「全球南方」概念中的孤立狀態,在此,「南方」一詞所包含的多重意義,主要來自1955年的亞非會議後發展出的國際南方、全球南方概念,「而在『秘密南方』展覽裡,我們不只是表面上去爬梳台灣跟國際南方的藝術交流史,另一方面也在爬梳台灣作為『南方』這樣的文化概念,她的文化或歷史底蘊究竟是什麼?」
由作品串連出的時代現場
自2013年開始進行冷戰相關研究與美術館典藏調查的過程中,高森信男發現在當時國民黨政府與各國的合縱連橫下,台灣在藝術領域上與東南亞有著大量交流,「當時的交流主要聚焦華裔社群藝術家,抗戰初期至戰後這些人自中國離散到台、港、東南亞各國,後來因為冷戰與國情的差異,他們在創作風格上也產生較大的差異,例如東南亞華裔會受南洋風格與當地風土影響,台灣藝術家則會強調具有中國風情的抽象風格等。」自這段歷史背景延伸,「秘密南方」除了展出多件來自美術館、基金會等單位的典藏作品,也從中穿插許多當代藝術家的作品、三件委託製作(梅丁衍、姚瑞中、區秀詒),用以討論在當時的藝術表現中無法呈現的敏感議題。
「秘密南方」展覽作品時序開始自二戰即將結束、日本殖民走入末期的1940年代,藉由北美館藏、石原紫山描繪呂宋島戰爭的作品為起點,以導言的方式進入冷戰文化史。展覽前半部份主要討論1945-1950年台灣島內社會政治重組的時代氛圍,而後緊接越戰、泰北孤軍、六八運動以降,直至1980年代台灣與新加坡、拉丁美洲的交流關係。高森信男談到:「在整個展覽動線上,前半部像是在談大家不熟悉的政治史,而在進入1990年代的展場後半部,我們則是強調自東南亞來台留學的藝術創作者作品,或當代藝術家對新移民議題的關注。最後一個展間名為『在地南方』,概念是冷戰的政治背景下所造成的藝術交流,在1990年代之後慢慢演變成藝術家對國內相關議題的積極關注。」從展覽的呈現中,策展人希望傳達「所謂的『南方』並非一種外在的概念,而是本來就深植在台灣內部的記憶。」整個展覽結束在透過不同主題的歷史探勘、由研究者鄭文琦所策劃的「群島資料庫」。高森信男表示,「秘密南方」是一場將過往的書寫性研究轉化成視覺性的展覽:「以此方式發展出的『資料庫』,其實很難直接定義它是書寫生產、藝術作品還是文獻展示,將這樣的內容置於展覽末端,其實也暗示著這或許會是未來一種新的策展或創作形式。」
本文轉載於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第19屆台新藝術獎】入圍藝術獎訪談 https://www.taishinart.org.tw/art-award-year-detail/2020/9
REACTIONS
0
0
1
3
2
熱門新聞
1
7個藝術史上被忽略的謬誤:名畫的顛倒展示
紀念漢寶德,南畫廊舉行「漢字:漢寶德現代書法展」
橫山書法藝術館「弱書道-汪柏成創作個展」 寫時空、畫宇宙 將時間視覺化於空間
水彩的「流水席現象」—2023桃園國際水彩雙年展「活水」
直面傷痛,以瘋狂的派對慶祝疼痛的此生: 巴西寇克舞團《治癒 (Cura)》
橫山書法藝術館「時空題辭」穿梭古今時空以題辭書寫心靈情懷
「出岫-香如故」趙丹綺、黃妙貞香器創作展:以土成石,以石侍香,以香觀氣
新媒體藝術家林珮淳受邀參加愛丁堡大學「台灣光點大師講座」,分享「夏娃克隆」啟示與警世
2024年威尼斯雙年展臺灣館公布展名「日常戰爭」,藝術家袁廣鳴以作品隱喻當代生存境況
2023高雄藝術博覽會南島最大藝術盛會,迎來國內外百餘位藝術家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第19屆台新藝術獎 藝術家訪談篇 】《攏是為著‧陳武康》2020臺北藝術節 | 陳武康、 傑宏・貝爾
2021-05-07|撰文者: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 ∕ 採訪及文字整理 馮馨2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