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特展現代藝術

國美館「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探討八〇年代創作革命

國立臺灣美術館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多元演繹空間物性

2021-08-15|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策展人蔣伯欣致詞情形。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策展人許遠達致詞情形。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文化部所屬國立臺灣美術館今(14)日推出「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特展,由資深藝術家莊普發起並擔任策展顧問,藝術史學者蔣伯欣許遠達擔任策展人,共邀請41組藝術家參與,展出約87組93件作品。這是國美館繼春季推出臺灣百年藝術史大展三部曲之後,接續透過大型展覽探討臺灣在八〇年代開啟的創作革命。今日下午2點30分辦理開幕式暨線上直播,由國美館梁永斐主持,策展顧問莊普、策展人蔣伯欣與許遠達、前國立台灣美術館館長黃才郎與薛保瑕、前台北市立美術館館長林平、新北市立美術館籌備處顧問賴香伶、借展單位家畫廊王采玉、伊通公園負責人劉慶堂,以及參展藝術家盧明德、郭挹芬、陳建北、賴純純、張永村、陳正勳、黎志文等人皆蒞臨現場。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致詞。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李永得部長致詞影片。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文化部部長李永得特別以預錄影片方式表達對本展的重視,他認為「今天這場聯展,是臺灣百年藝術發展史上,非常關鍵的一塊拼圖。因為臺灣在1980年代解嚴,當時民主自由化的浪潮,對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提供了非常大的養分。」
國美館館長梁永斐表示,本次展覽是臺灣藝術史上很重要的展覽,展出的41位藝術家都是菁英中的菁英,作品都是精典中的精典,作品可說是「神、妙、絕」。41位參展藝術家,包含臺灣從八〇年代到現在,引領前衛藝術發展、影響臺灣現當代創作風貌的創作者。「所在」代表著我們現在的此時此地,我們文化立足的所在,藝術所在的空間與時間,展覽內容複合多元,跨越40年的藝術旅程,十分精采,是臺灣藝術史非常重要的展覽,呈現「萬物皆為我(藝術家)所用,大小皆由之,逍遙任我(藝術家)行」的藝術精神。本展可說是一種美學與哲學的呈現,一種創新與膽識的勇氣,一種前衛及實驗的魄力,一種多元媒材的運用與脈絡,更是一種傳承與展望的精神。未來,國美館將持續辦理重建臺灣藝術史的相關展覽及研究,今年10月2日本館將辦理「前沿與邊緣─2021重建臺灣藝術史」論壇,國美館是各位藝術家的家,永遠支持各位藝術家持續不斷創作,讓臺灣藝術更加發光發熱。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民眾參觀展覽情形。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立法委員黃國書表示,本展是臺灣當代重要前衛藝術家作品的集結,國美館負有重建臺灣藝術史的重要使命,因此催生本展。1980年的臺灣開始挑戰威權,勞工運動、女權運動如火如荼展開,表演藝術有蘭陵劇坊、電影界有楊德昌、陳坤厚等臺灣新浪潮電影,文學有鄉土文學論戰,而臺灣視覺藝術1980年代開始,藝術家以其對臺灣這塊土地的理解及豐厚的學養,創作出許多重要的作品。這次展覽是臺灣非常令人敬重藝術家作品的集結,能看到臺灣當代藝術的風貌,也是臺灣藝術非常重要的篇章。
莊普,〈光與水的移位〉,1992,玻璃、鐵板、水。臺北市立美術館收藏。。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策展顧問莊普則提到,這次之所以在國美館展覽,是因為參展的藝術家在臺灣從南到北皆有,位於中部的國美館是非常適合的位置,尤其他的恩師林壽宇是出身霧峰林家,更具意義。本展很多作品已塵封埋葬許久,這次展出猶如再次「出土」,雖然是過去的作品,現在看到仍是令人十分驚訝及感動。
策展人蔣伯欣及許遠達皆表示,非常感謝國美館館長及展覽組同仁的協助,另外他們也提到本次展覽以「所在」為題,透過六大子題詮釋境與物的前衛藝術發展,分別為:「框架解放」、「『雕塑』的再定義」、「『繪畫』的多元性」、「媒介的辯證」、「空間場域」及「跨限世代」。藉由回顧80-90年代的藝術事件和創作作品,再衍伸到2000年以後臺灣當代藝術的發展,由中生代與新生代藝術家跨越不同類別及時代的多元演繹,將境與物的前衛藝術做系統性與辯證性的呈現,探討藝術家所置身的多重語境,並如何藉由考察此一摸索與突破的方向走出跨域實踐的當代路徑。
李明學-隱形詩篇。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以「空間」及「物性」兩個關鍵概念探索1980年以來的抽象藝術和前衛概念。1980年代的「第二波現代藝術運動」逐漸從現代繪畫的創作典範,轉移到今日我們熟悉的當代藝術面貌。藝術家們跳脫框架的限制,多元嘗試各種材料與表現形式,大膽創新實驗媒材和空間的多種內涵與形式,也更關注創作物和空間、環境的關係,以及創作者概念與物體和身體行動作為媒介的藝術實踐。80年代之後,藝術創作環境亦有極大的改變。歸國的旅外及留學藝術家帶回的想法,及國內相繼成立的三大美術館及地方文化中心推動藝術家創新的能量,將媒材的多元性、空間的條件、重新界定的物質觀念帶入創作及美學意識中,將藝術形式從架上及台座上徹底解放,走向更自由奔放的創新改變。
王德瑜,〈NO. 66.1〉,2021,布、鼓風機、螢光燈,藝術家提供。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國美館透過系列特展爬梳臺灣美術史的發展,年初以降推出展現藝術發展黃金時期的「經典再現-臺府展現存作品特展」、文化思潮衝擊下的藝術文化運動「進步時代-臺中文協百年的美術力」,及終歸返鄉的藝術資產「海外存珍-順天美術館藏品歸鄉展」。接棒的「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承續藝術啟蒙精神,以全然不同面貌和形式的藝術創作,檢視八〇年代開啟的創作革命對臺灣現當代藝術發展的影響,並回應國際與本土的抽象與前衛思潮。「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將於國美館展出至10月17日,歡迎各界蒞臨參觀。
賴志盛,〈邊境〉,2013,空間裝置,臺北市立美術館收藏。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參展藝術家名單:

林壽宇 李再鈐 葉竹盛 莊  普 陳世明 洪素珍 黎志文 盧明德
陳幸婉 郭挹芬 賴純純 胡坤榮 陳建北 黃宏德 吳瑪悧 張永村
陳正勳 高重黎 顏頂生 王為河 林鴻文 陳慧嶠 袁廣鳴 余宗杰
王德瑜 洪藝真 詹士泰 賴志盛 王雅慧 吳東龍 陳曉朋 曾偉豪
趙世琛 李明學 陳松志 何采柔 洪明露 徐  婷 陳為榛 徐瑞謙
陳宜鍾音樂工作室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與會貴賓合影。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

     展覽時間:2021年8月14日至2021年10月17日
     展覽地點:國立臺灣美術館301、302展覽室、水牛廳、大門入口平台
     展覽策展顧問:莊普
     展覽策展人:蔣伯欣、許遠達
國立臺灣美術館「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圖/國立臺灣美術館提供

國立臺灣美術館
官網:https://www.ntmofa.gov.tw/
FB:https://www.facebook.com/ntmofa/
IG:https://www.instagram.com/ntmofa_museum/
開放時間:本館因應疫情狀況,自110年7月27日(二)起暫時調整入館方式為提前預約登記者優先(採團體預約者,以50人為上限),實施分時段、分流方式入館,以每2小時為單位開放預約民眾入館參觀,並視容留人數情形,彈性開放現場民眾入館。
預約參觀方式:以線上預約為主
線上預約:https://event.culture.tw/NTMOFA/portal/ArtistSpace/R0501MAction
若有相關參觀預約問題,請於開館時間來電洽詢:04-23723552轉635


 

國立臺灣美術館所在—境與物的前衛藝術1980-2021多元演繹空間物性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1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