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聯展藝文跨界策展

在移動性中實踐藝術場造與聯盟實驗—「 移動聚落:2021雲嘉嘉營藝術連線」

雲嘉嘉營藝術連線移動聚落場造藝術邱俊達藝術節

2021-11-03|撰文者:陳晞

「2016年,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四個文化局/文化觀光處組成「雲嘉嘉營劇場連線」,共同推出「夏至藝術節」,成為國內跨越最多行政區的大型藝術節慶;2020年,四縣市進一步聯合籌劃「雲嘉嘉營視覺藝術連線」,以「交流展」形勢將展覽移師至不同縣市呈現以促進交流對話。這樣一種聯盟式的藝術連線,讓我們得以跳脫〔行政〕邊界劃分,進而通過不同的視野與思維來重新閱讀這一以嘉南平原為核心,涵蓋北港溪、急水溪、曾文溪、鹽水溪的廣衾「聚落」的地方性( locality )......直指一種與都會型藝文場域有所區別,而是經由反覆的穿越、逡巡以及駐留刻畫下的路徑的痕跡,文化的詮釋以及打造地方文化樞( Local cultural hub )的創生想像。」
——〈「 移動聚落:2021雲嘉嘉營藝術連線」展覽介紹〉

參展藝術家林正偉作品《交托給風》(2021)於「移動聚落:2021雲嘉嘉營藝術連線」展場(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展覽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文化生活的移動性

如果生活是在不同地方之間的移動形成文化,那麼一個藝術節如何從這種生活的移動性中,提煉藝術文化的能量?由雲林縣、嘉義縣、嘉義市、臺南市等四個縣市文化局/文化觀光處共同主辦的「 移動聚落:2021雲嘉嘉營藝術連線」,今年邀請到淡江大學教育與未來設計學系助理教授邱俊達擔任策展人,嘗試以「移動性」( mobility )作為藝術連線的核心與特色,突破先前「交流展」的框架,在臺南新營文化中心、嘉義市文化藝廊、嘉義縣梅領美術館以及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展覽館、線上平台「Gather Town」呈現 34 組藝術家與藝文化團體對於這個地區的關照。此外,策展人串連地方文化場域如新營「曬書店」作為衛星展場並舉辦工作坊。
作為首個由四個地方縣市聯合舉辦的藝術節,它從文化生活中提呈的移動性其來有自。這個在國小地理課本上被稱之為臺灣最大平原「嘉南平原」,在17-18世紀的清治時期稱作「諸羅縣」;在20世紀初的日治時期,它們合稱「臺南州」;到了中華民國政府在臺灣後,它們則分為四個縣市行政區。文化與生活的交融,更多來自於地理環境與通勤移動技術的影響。
例如,只要你有長期生活在非直轄市蛋黃區的經驗的話,在不同縣市中通勤上學、上班、旅遊,幾乎就是你的日常生活樣態。這種移動性也呈現在雲林縣的「六房媽」信仰這種未以寺廟管理型態存在的媽祖信仰圈裡,在如今五個地區中,每一任跨鄉鎮的爐主交替供奉。在「移動聚落」中,策展人則邀請由蔡宛璇與澎葉生( Yannick Dauby )組成的「回看工作室」,在台南市新營區通往雲林縣斗六市的台鐵莒光號列車中,帶來了聲響劇場般的「《一起搭乘的某個遠方》路徑計畫」。透過臺語、原住民族語、中文以及日語的敘述、傳統歌謠與不同地區的聲景(例如台灣西岸的潮汐聲、「夕暴雨」聲、蟲鳴鳥叫、牛車、五分車、賓士車聲與鬧市環境音等),讓你在火車內移動時,同樣也在嘉南平原的不同時空穿梭,將這個所在的移動性感官,躍升到了歷史、地理、社會的層面。


「移動聚落:2021雲嘉嘉營藝術連線」展場(臺南新營文化中心)。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聲音藝術創作《一起搭乘的某個遠方》,讓觀展者坐著火車透過身體移動「聆聽」嘉南平原的記憶。圖/臺南市文化局提供

以藝術感受嘉南平原的三條路徑

在「移動聚落」的大主題下,策展人再以「平原的秋天」、「神話地理」與「雲端電幻物語」作為思考嘉南平原文化藝術脈絡與當代生活的三條路徑,通過提取了藝術家們對於嘉南平原不同關照元素,編組出一種這個地區的藝術場造( Art Madein Site-specific )在產業變遷(農業、鹽業、糖廠、六輕設廠、電影產業與青年返鄉等)、文化生活(賽鴿、鄭成功「海翁」傳說、飲食文化、墓葬文化、民間信仰、身份認同等)與地方色彩(鄉鎮城市紋理、自然地景與氣候文化等)的文化育營主體(註1)。
除此之外,展覽囊括的在地藝術史關照,補遺了現行臺灣藝術史對於地方美術實踐的忽略。例如在新營文化中心展場中、藝術家王信豐的巨幅壓克力繪畫作品《冬至河道》(2006),即以冬天的臺灣西濱景緻為對象,實驗性地描繪了不同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史發展中形塑的地方色彩。而在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展覽館中,策展人亦邀請長期關注雲林藝術發展的台西藝術協會,以其運作長達十年的海口國際工作營檔案和協會中的六位藝術家作品來呈現地方美術協會的藝術實踐能量。
藝術家王信豐的巨幅壓克力繪畫作品《冬至河道》(2006)於展場(臺南新營文化中心)。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藝術家張致中作品《浮雲之林》(2021)與台西藝術協會參展作品於「移動聚落:2021雲嘉嘉營藝術連線」展場(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展覽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雲端電幻物語」展場。圖/截自「移動聚落:2021雲嘉嘉營藝術連線」線上展場

當代策展的場造實踐

「場造藝術」在「藝術何為」( what art for )而非「何謂藝術」( what art is )的基礎上,探問「藝術的力量何在?」如果說,白盒子市展現藝術力量的一種特殊化的安全場域——與作品直接遭逢、直接發生感性與思維上的對話,並且一切都因藝術因而被允許而省去複雜的環境 ( environment ) 因素,那麼,當我們轉向非盒而致力於找尋藝術發生的另類場域時,恰恰在於藝術到脈絡與環境所能賦予藝術的養分與能量。
——邱俊達,面對田野失落的「場造藝術」,藝術觀點 ACT 第 62 期,pp.142-145

在此次「移動聚落」的策展中,邱俊達體現了近年他持續實踐的「場造藝術」( Fielding Art )觀念。它作為一種讓「非藝術」的場域與藝術創作之間彼此相互浸潤的方法,在此次橫跨四個縣市中的策展,有了更立體的突破——它並不只是一位獨立策展人的策展實驗,而是在跨公部門的合作之間,探索地方文化發展與藝術浸潤的策展實踐。在這個意義上,這種非都會型的、自地方局處由下而上推行的藝術節策展,它更是一種策展與藝術在環境中作為一種眾人之事的表現。如同印尼藝術團體「Ruangrupa」以時區的概念進行 2022 卡塞爾文件展的藝術家編目,又或者像是2021年亞洲藝術雙年展以多位跨國策展人組成策展團隊那樣,「移動聚落」也正以一種消解現行框架的策展實踐,提呈出一種值得臺灣非都會區環境借鏡的文化地理視野。
楊順發《台灣水沒》(2016)系列作品於展場(臺南新營文化中心)。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莊瑞賢作品《傘文》(2014)於展場(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展覽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程仁珮作品《朝聖餐桌》(2021)於展場(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展覽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移動聚落:2021雲嘉嘉營藝術連線」展場(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展覽館)。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 移動聚落:2021雲嘉嘉營藝術連線」

策展人|邱俊達
參展藝術家| Clement Tricot、Darija Jelincic、Post-Museum、Raul Gasque、王怡婷、王信豐、Qenji Yoshita、吳彥宗、李立中、李旭彬、林正偉、洪鈞元、倪祥、趙書榕、崔綵珊、張致中、莊瑞賢、許祐綸、陳依純、陳世岸、程仁珮、黃建樺、楊順發、蔡宗佑、蕭聖健、戴明德、蘇育賢、陳珈琳+蔡淑芬+余禾蓁、呂孟霖+林志潔、回看工作室、阿川行為群
展覽地點(一)|新營文化中心第一、第二畫廊及意象廳(新營區中正路23號);(每週一二休館)、嘉義市文化藝廊(嘉義市東區忠孝路275號);(每週一休館)
展覽日期|10月15日(五)~11月14日(日)
展覽地點(二)|嘉義縣梅嶺美術館(嘉義縣朴子市山通路2之9號);(每週一休館)
展覽日期|10月15日(五)~11月13日(六)
展覽地點(三)|雲林縣政府文化觀光處展覽館(雲林縣斗六市大學路三段310號);(每週一休館)
展覽日期|10月15日(五)~11月7日(日)
展覽地點(四)|線上展廳

雲嘉嘉營藝術連線移動聚落場造藝術邱俊達藝術節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0

0

2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