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2021-12-30|撰文者:張惠蘭/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107年度桃園市社會住宅(桃園、中壢、八德)新建工程」公共藝術設置計畫 C案 

桃園市政府住宅發展處邀請藝術家張惠蘭&呂政道建築師事務所,引導民眾參與融入創作,完成計畫型公共藝術創作計畫「閱讀 中壢老街溪 - 漂移中的藝術風景」。本公共藝術設置計畫由地誌轉化的「文化地景元素」與現有環境作連結,觸動常民探索環境中的故事,身處城市之中,這些讓人熟悉與認同的環境場域,將成為讓人感動的指引,成為一種美感的體現,更因此使之再度書寫與滲透河畔居民城市記憶。

中壢老街溪第一期改造後河畔街景。圖/桃園市住宅發展處提供
中壢老街溪第一期改造後河畔街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在漂移中融合

中壢從歷史進程的軌跡中,顯見不同的族群,在不同的時間點漂移落腳在中壢,而不同族群顯現不同的文化差異,經過時間的洗滌與沉澱,融合出新的文化形態。漫步於老街溪的巷弄,改造後猶如社區的說書者訴說著這裡的故事,人們散步其中與之相遇,串連彼此間在此的土地情感。
透過計畫概念,連結自然環境與對話的機會,除了在地的重要歷史價值及人文特色的重要性外,藉由色彩描繪與圖像紀錄地區文化新樣貌,並作為地區形塑未來城市意象與藝術轉化,打開對老街溪畔的想像空間,邀請民眾閱讀與連結社區逐漸共構的風景,公共藝術計畫本身是「計畫」也是「媒介」;是「縫合工具」也是一個「逐漸形成的公共藝術作品」。經由與在地居民、校園及文史、觀光、產業等單位之網脈交織與互動,可以看到土地的脈絡,看到文化景觀,並透過藝術與水岸空間對話。公共藝術觀念的引介,喚醒環境紋理下的人文向度,關心的是社群重要記憶的回溯,藉由議題、事件、空間或主題性物件的觸動,引導常民感知生活中環境所訴說的「故事」。
諸如漫步在光影斑駁的歷史巷弄、體驗環境色彩向度的興味,聆聽河畔窸窣的蟲鳴聲、品嚐市場裡挑動味蕾的傳統美食,或是雨後站在垂楊水岸深呼吸一口新鮮的空氣。其帶給常民的觀感體驗,將誘發出構築於常民食、衣、住、行、育、樂中,對環境美學感質的靈動與感動。
環境的深層品質是一種莫可名狀的心理感知,是環境與心靈的互動所成,關於環境的深層品質所開啟的心靈感動,及其所引發對於「美」的體悟,透過美學場域情境的闡述、定位與再造,從而體現一種美感的實存。
經由民眾參與的介入和環境教育的推廣,凝聚常民對文化美學的體悟,喚起文化公民意識,形成審美共同體,並以之作為新記憶創造的實存。
中壢老街溪第一期改造後彩繪街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中壢老街溪第一期改造後彩繪街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一、 整體設置計畫及民眾參與

「閱讀 中壢老街溪 - 漂移中的藝術風景」本公共藝術設置計畫作為全面性的觸媒設置計畫,內容共計有建築立面藝術化、步道鋪面調整與社區民眾參與,最後集結並將此過程出版:
1. 河畔環境質感的地域化
同意參與計畫的住戶,其每棟住戶因在不同時空背景之下,造就不同的立面形式、材質及色彩,在材質部分,雖以水泥及鐵皮為大宗,但也發展出具有在地特色的材質,如大卵石。建築物材質的表現除考量與在在環境的適宜性,需配合整體色彩塗佈之概念,依照本案「城市流域」的策劃概念,用具環境色彩與城市記憶的設計,創造環境、步道與建築物整體性的藝術營造。
環境色彩既多變(時間向度)且複雜(空間向度),以科學的方法客觀紀錄老街溪顏色:
中壢老街溪第一期改造後彩繪街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調查方法
透過「色彩地理學」是法國著名色彩學家Jean-Philippe Lenclos 在1960 年代所提出的色彩理論學說,廣泛應用於都市計畫、建築與環境景觀等設計實踐領域,主張地方性文化的保護及對某區域的綜合色彩表現方式做調查與編譜、歸納的工作,目的在於確認此區域的「景觀色彩特質」、闡述此區域居民的色彩審美心理。故以調查、測色記錄、取樣、歸納、編譜、總結色彩地域性特質等方法,探討老街溪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兩者間共同組成的地域性環境色彩。
現況環境色彩分析
老街溪的自然色主要由水、土、植被的顏色構成
1. 透過公共藝術計畫逐步改善老街溪周邊都市環境。
2. 圖像的產出將透過群眾參與反映居民的想法,並且透過現地觀察而創作的作品,根據環境而創作,融合有趣、幽默、互動的創作的呈現,拉近創作與民眾的距離,創造有趣的互動成為老街溪的亮點。
3. 融合人行走在步道看不到上面樓層只看得到第一層與兼顧對岸可以看到整體樓層的視野。
4. 透過色彩計畫,製造調和感的概念。

中壢老街溪第一期改造後彩繪街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整體性公共藝術民眾參與

民眾參與作為環境深層品質感知的「觸媒」,理應當對環境的塑造提供其議題及意見迴流的功能。觸媒有意義地介入環境場域的塑造,針對該環境層級與環境塑造的參與者,進行結構關係的交互對話。
透過藝術介入空間的展現,創造過渡特質、居中建立公共藝術與社區的互動性-以藝術開啟公共環境對話的空間,透過群眾溝通、參與進而體認及創造屬於社區的公共歸屬感。
本案整體性公共藝術民眾參與,邀請具有參與式公共藝術實質經驗的藝術家群,透過觀感體驗的藝術活動與民眾藉由尋找、討論、參與、互動、整合歸納出屬於在地獨特的脈絡與軌跡,再透過藝術介入空間工作坊的方式,與公眾一同走讀桃園歷史底蘊,從感知與創作來體驗桃園歷史的質地,喚起空間記憶,期盼周遭社區居民、藝術家與學校資源等,一同在桃園地區參與,連結文化地景與人之間的溫度,共同充實藝術的能量。
最後經由工作坊由下而上,透過藝術創作連結不同的領域,產出臨時性公共藝術作品。以在地文史與媒材的整備,喚起大眾記憶與共鳴。希冀以更親民的型態走入大眾的生活場域,連結歷史、藝術參與的網脈,創設互動體驗,呈現土地記憶、時空交融的深度與廣度。讓屬於桃園的文化美學與能在各處發酵,進而延續、擴張,使之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公眾的參與賦予藝術作品與創發過程的真實挑戰與意義。民參過程分為前、中、後期,藉由藝術形式的魅力及特質,以多元姿態啟發公眾的「共感/共處/共鳴」。藝術的精神更需要經由「公眾」的建構、參與、合作齊力完成,期望藉本計畫提供民眾一個貼近生活,富教育性與藝術性的文化美學環境。

中壢老街溪改造前河畔街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中壢老街溪第一期改造後河畔街景。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公共藝術中壢老街溪張惠蘭公共藝術胡氏藝術
REACTIONS
喜愛

3

好美

4

3

0

厲害

1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文跨界

御風破浪.榮光現,一段訴說著海軍建軍歷程的故事

2024-12-12|撰文者:亞洲版圖創藝有限公司 藝術總監 周逸傑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