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媒介下,靜物與生命本孤獨:江元皓的十年「光景」
2020-11-02|撰文者:陳晞
「倘若傳統媒介是由物質性實體所支撐(並透過特定組織來實踐),那麼,「技術性基礎」(technical su)便特指當代藝術家所利用的當代商業化載體,例如汽車或電視。當代藝術家認知到傳統媒介早已過時,並承認自己必須承擔從技術性基礎發展一套新美學常規之義務。」─ 羅莎琳·克勞絲(Rodalind Krauss):〈後媒介情境的兩個關鍵時刻〉,2006
「光景:江元皓個展」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從第一支Iphone在2007年問世,以及隨後平板電腦的使用大眾化之後,這些被稱為第三螢幕和第四螢幕的影像媒介變從此改變了人類觀看世界的方式。這種技術物在觀看上的影響,引起了許多當代藝術家的興趣。同時,傳統以物質性媒介表現的美學常規,在如今技術性基礎的後媒介情境下會如何轉變藝術的本質,是許多媒體藝術家不斷在思考的問題。江元皓則是一位以雕塑與靜物作為本質的創作者,藉由數位程式編碼、動畫設計和空間裝置結合出的劇場性,探討自身當下經驗中感悟的生命本孤獨。
靜物
畢業於雕塑系的江元皓在接受了傳統雕塑訓練後,並不滿足於以物質性表現空間的傳統媒材。他畢業後學習動畫與數位影像技術,到法國里昂留學期間,一方面接觸不同於傳統媒材的雕塑訓練課程,一方面則受到當時法國媒體藝術實踐當中,以「新技術思考老問題」(註1)思維方式的耳濡目染。策展人張惠蘭教授認為,江元皓對於在創作中使用聲光與影像等媒介時,其背後的文化意識,也受到當時藝術家在里昂這個環境的影響。藝術家也表示自己深受法國藝術家克里斯蒂安.波爾坦斯基(Christian Boltanski,1944-)創作的啟發。
江元皓作品《景》於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從此次的個展「光景」 中,對於江元皓十年來創作的簡要回顧,即可看見這種特別以單純的錄像投影表現光影在投影空間、展示空間之間如何「裝置」的空間對位關係。這使我想到了藝術創作中的古典命題─靜物。觀看靜物畫時,不難從對象物的本質或是其象徵性延伸思考,然而在影像中觀看靜物,對於時間的感受也介入到觀看之中。江元皓透過光、空間與極簡形式的雕塑物件在空間中嘗試人與物或親密、或疏離的互動狀態。
例如在作品《見花就是花》(2010)的展覽空間中,江元皓節制的展現他對光與空間的精準度。左側在牆角的人造光就像自然光穿進了這個黑盒子空間,使右側原本應顯現的投影畫面中的空白屏幕因為光影響而消失在牆面中。遮蓋了投影的邊框,投影畫面如同在牆面上投射光在牆面上的裂隙中遊走。用來隱藏投影機的台座,成了這個空間中的唯一的物件,在空間中連接著兩種光源的關係。
《見花就是花》於「光景:江元皓個展」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生命本孤獨
在2009年,江元皓在台北國際藝術村與法國表演藝術家克里斯汀·赫佐(Christian Rizzo) 的合作中,就可看出藝術家對人、物與空間的互動狀態感興趣。在該次的合作計劃《IL》當中,克里斯汀在一個空間中表演,江元皓則進一步以虛擬空間和數位影像創作的方法,呈現表演影像。
這些回國之後的跨界合作,都成為江元皓在同一個命題中回味再三的經驗。在2009-2018年間,除了持續與克里斯汀合作進行跨領域的展演之外,他於台北數位藝術中心與劇場導演劉守曜、舞導空間舞蹈團合作的科技藝術舞蹈表演「美麗新世界系列 - 世界末日那天,你會愛誰?」,其中極簡形式的裝置和舞者之間的對舞的意象,與他於2011年跟舞者詹舒涵合作的「在雲上」,也結合轉化到了此次個展當中的作品《匯 Rivers》當中。在這件作品中,人與物的關係是一種自我與群我的延伸。思考物在時間中從自然中被人類提取出來之後、又因為時間而變化、重組,最後回歸於自然樣貌。藝術家特別讓整個投影影像以特定角度歪斜,讓觀者尋找一個立體「錯視」的「正確」角度。就像漢斯·荷爾拜因以扭曲遠近法繪製的骷髏頭象徵著無法逃避的死亡,江元皓則希望透過這個錯視的人形,象徵他心中認為的「生命本孤獨」。
江元皓作品《匯》於「光景:江元皓個展」展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江元皓所認為的生命本孤獨是一種對於個體的積極意識。在以最低限度的資訊與符號中,這種如靜物劇場般的空間裝置,意圖使觀者在面對孤獨的自我中思考存在。《光景》在藝術家以聲音、光影、雕塑等裝置呈現的無人劇場中,他以「第一段在敘述人與大自然空間的關係,第二段在表達時間與空間的結構與機械性,第三段則傳達一個個體與其所處環境及其他個體間,甚至是個體與自身內在的連結。」 的三幕劇結構,呈現裝置劇場性的起承轉合。
江元皓的裝置新作《光景》在前述的媒介之下,被藝術家提取出一種如弗里德(Michael Fried,1939-)所說的劇場性(theatricality)的感知。另一方面,若從羅莎琳後媒介中的技術性基礎觀點來看,江元皓的技術性基礎,來自於動畫程式軟體以及聲響與光影在裝置中表現的程式編碼。他在劇場性感知中呈現的孤獨狀態,亦回應了在這個時代中,數位媒介時代中的個體疏離感。他並不去批判這種科技決定論,而是作為在資訊爆量接收取代人與人社交溝通的環境之下,人性如何在孤獨的真實當中存在。
藝術家江元皓。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註1:王咏琳,〈法國當代媒體藝術現況:「過去不過去」的時代精神〉,《藝術家》雜誌,2010.06,pp.246-253。
光景:江元皓個展 展覽資訊
策展人│張惠蘭
藝術家│江元皓
展覽日期│9月23日至10月23日
展覽時間│12:00-18:00 週一至週六
展覽地點│東海大學藝術中心
展覽地址│臺中市台灣大道四段1727號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圓滿閉幕,同場加映宣布2026年代表臺灣參展藝術家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光‧舞弄‧影—2022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作品介紹〈轉瞬即逝〉、〈風景切片〉
2022-01-22|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696
閱讀中壢老街溪 - 漂移中的藝術風景
2021-12-30|撰文者:張惠蘭/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663
將城市轉換為美術館,2020 臺南新藝獎 以主題《參差的平行》,結合十家藝文空間,延展我們對於美學的既有認知
2020-03-23|撰文者:王玉善21714
生命的速寫─陳幸婉的揮灑與拼貼
2024-09-03|撰文者:吳超然5791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以「策展」概念規劃兒童藝術圖書空間,打造成色彩斑斕、細節豐富的立體書
2024-11-26|撰文者:張家馨114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圓滿閉幕,同場加映宣布2026年代表臺灣參展藝術家
2024-11-25|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6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