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7|撰文者:林侑澂
位於台灣陶瓷重鎮-鶯歌的御陶坊藝廊, 2021年末策辦了《投擲・回聲》聯展。邀請到了宋立、李豐丞、林怡慧和黃仁傑四位藝術家,發表了精采的作品。也藉由不同藝術家之間的對話,建構出了一個在心中反覆回聲的美學場域。
御陶坊藝廊《投擲・回聲》展場實紀。圖/御陶坊藝廊提供
以策展的脈絡而言,《投擲・回聲》將展出的作品比喻為「藝術家奮力擲出的石頭劃過天際,在遠方傳來的回聲」。作品從生活中細微的回憶出發,關注著原於生活的不同課題。透過體現藝術家特質的創作手法,講述各式各樣的回憶與感知。輕輕地呢喃,在觀眾們的心中掀起漣漪和共鳴。
【宋立】
宋立,《預言家-狼嚎》,陶瓷,33x25x48 cm。圖/御陶坊藝廊提供
藝術家宋立以「古厝中的童話與移動的記憶版圖」做為近期創作的軸線。以說故事的語調,塑造出介於現實與虛幻間、當下與回憶間的微妙空間感。動物和建築是宋立常用的符號,但這並非是寫實造型的追求,而是引領著回憶流淌的線索。
作品源於宋立回憶中阿嬤家的老浴缸,那是台灣傳統常見的、用小片彩色瓷磚鋪底的衛浴設施。或許許多空間的細節並不一定歷歷在目,但是童年遙遠記憶裡的懷舊氛圍,卻能夠在心靈深處無盡地綿延。微小的記憶往往很溫暖卻又很脆弱、無法用言語表達,讓人害怕不經意間會被遺忘。於是宋立將自身的意識狀態,轉換為動物的形象。以各種形象為投射,在回想與重塑之間,反覆地自我剖析。
宋立,《預言家-娛樂屋》,陶、化妝土,23x28x32 cm。圖/御陶坊藝廊提供
緩慢的烏龜、形單影隻的狼、陳舊的木屋等等符號,側寫的是宋立內在世界裡,不斷尋找回憶證明的精神寫照。有趣的是,宋立作品中的木屋都是中空的,似乎填充著某種難以名狀的情感。這樣中空的空間形成了視角的變換,讓觀者隨著宋立在「身處屋中的當事者」或「作品之外的觀察者」之間切換著身分。我們該如何與回憶相處呢?而當回憶的證明不可考,它是否還是真實的呢?宋立的作品引導著觀眾進入沉思,在有形的藝術品之中,回望自己心裡的無形眷戀。
【李豐丞】
李豐丞,《我將靈魂藏入其中》,壓克力顏料、木、銅,26x17x14 cm。圖/御陶坊藝廊提供
藝術家李豐丞出身自金工藝術的訓練,卻在四年前接觸到了偶戲表演,接著就對於戲偶「介於活物與物件之間」的特質相當地感興趣。進入到偶戲團隊工作之後,更是將這個主題融入到了自身的藝術創作之中。戲偶的創作,是一個賦予了材料「承載靈魂的可能性」的過程。而李豐丞在此不僅僅是對於戲偶的特質進行了梳理,也將自身對於戲偶的情感細膩地進行了鋪陳。
人形的戲偶在髮型、神態甚至服裝完成後,就被設定了最基本的性格,能夠在舞台上扮演著自己的戲份。但若是跳脫劇本,戲偶的動作和眼神也可以表達出深刻的精神性。然而無論是操縱者的意識或是觀看者的投射,戲偶的生命都是由他者賦予的。李豐丞所在意的是生命有無的切換瞬間,於是設計了手工的機關,讓戲偶作品反覆呈現出「半操作」的狀態。
李豐丞,《我將靈魂藏入其中II》,壓克力顏料、木、銅,26x17x14 cm。圖/御陶坊藝廊提供
在這個半操作狀態下,戲偶無法進行複雜的表演,但是單一的、重複的操作更突顯了生命有無、切換瞬間的靈光。經由簡單的抬頭與睜眼,戲偶似乎真的在眺望遠方。如果戲偶的自身具有意識,那麼每一次的登場與謝幕就都像是一次生命的循環。李豐丞在作品之中提問著:戲偶們正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呢?他們又會如何看待自身的存在呢?而看似操控戲偶的人們,與戲偶之間又有些什麼異同呢?
REACTIONS
3
0
0
0
0
熱門新聞
1
國立臺灣美術館「2022台灣美術雙年展」公布首批藝術家名單與策展子題
新竹市美術館、241藝術空間雙館聯展《疫年紀事》 邀集國內外共16位藝術家,將疫情期間的遭遇轉化為藝術創作
2022台北新藝術博覽會 全展場NFT元宇宙體驗 進入藝術多重宇宙
國美館8月新展「埃爾溫‧奧拉夫:完美時刻─未竟世界」 看見荷蘭國際攝影大師的美學視野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官方公佈重開計畫及預算運用,從這個重建案我們可以學習些什麼?
Damien Hirst《The Currency》:「請問您要保留NFT或換成實體作品?」側寫兩者之間的競合關係
從線上視窗到街頭櫥窗 臺美會「另見:藝術家的視窗」展 以藝術創造臺中舊城新貌
水上的藝術展場:月之美術館「2023 月津港燈節」公18-2展區徵選計畫開跑!
盧昉《異教徒的詩歌》個展:探詢人文精神在當代的多元性,入古出今系列最終章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推出跨領域聲響聯展《泡沫聽想 FOAMS: Auralization》帶你做一場只有聲音的夢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焦點新聞
藝廊當代藝術一位烏克蘭女性藝術家的自白:娜塔莎・別列克霍琴柯 Natasha Perekhodenko
2022-08-15|撰文者:文:娜塔莎・別列克霍琴柯;譯:林暄涵 Metra Lin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