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銅鐘藝術賞得主林沛瑩個展「互生Inter-(Being)」萬物共生的藝術新徑
2022-01-07|撰文者:洪建全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第三屆銅鐘藝術賞「互生Inter-(Being) 林沛瑩個展」將於2022年1月7日,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通信分隊展演空間展出。銅鐘藝術賞由簡靜惠女士贊助、洪建全基金會主辦,希冀為社會注入更豐富的人文滋養,支持創作者實踐其藝術創作原點,呈獻不斷創新的傑作。
開幕合影,左起洪建全基金會洪裕鈞董事長、副董事長暨執行長 Grace、銅鐘藝術賞贊助人-簡靜惠、藝術家林沛瑩、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謝翠玉執行長、荷蘭 Instrument Inventors Initiative 董事-傅文沁、訊聯生技細胞實驗室協理 Martin Sieber。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2021年也正逢洪建全基金會50周年,副董事長暨執行長張淑征表示:基金會關注國際社會脈動、求新求變的精神亦體現於本屆銅鐘藝術賞,藝術家林沛瑩將結合自身生物科學領域的特色,從生命科學角度轉譯生命科學的新想像。作品除了與台灣、荷蘭的跨域協作之外,基金會特別促成訊聯生技的合作,訊聯生技以最先進基因檢測技術支持藝術家催生出《相即共⽣練習簿-族譜X》作品,可說是鼓勵跨域合作的一大突破。
2020年全球因病毒肆虐起了變化,世界秩序因病毒而改變既往的運作規則,藝術家林沛瑩透過病毒不受物種生殖隔閡限制的特質,嘗試以「病毒圈」(Virosphere)的新視野切入,呼應人類與生命個體相互依存的本質,藉由作品開展出人類與病毒共存的辯論。
林沛瑩,《相即共生練習簿 - 族譜 X》,2021。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林沛瑩,《相即共生練習簿 - 出神 1_1》,2021。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新作《相即共⽣練習簿-出神1:1》創造出病毒與人類的對話關係。作品以COVID-19冠狀病毒 SARS-COV-2分⼦⽣物結構層次中的節奏、速度與動作,透過手工針織形構出病毒外套膜—棘蛋白S (Spike Protein) ,模擬電子顯微鏡下的病毒蛋白質複製機制,而當代薩滿召喚冠狀病毒靈的降靈儀式,藉由多宗教樂曲及肢體律動,書寫出病毒靈性的文化儀式。另外三件作品也以病毒為鏡,揭示⼈類與病毒深層的交疊:《邊界溶解》建構病毒爆發的想像敘事體,收集疫情下人對病毒所隱藏的慾望恐懼、《相即共⽣練習簿-族譜X》結合訊聯生物科技(Bionet)的基因定序檢測,透視微生物家族是人類祖先的可能性、以及《合⽣體初⽣宣⾔(⼈類版)》十個跨物種合作基本⾏為準則,初生學習與微生物共處的新模式。
開幕陳沛元聲音表演《相即共生練習簿-出神 1:1》。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林沛瑩、陳儀霏 ,《邊界溶解》,2020-2021。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 銅鐘藝術賞 TUNG CHUNG PRIZE
「銅鐘藝術賞」是簡靜惠女士為紀念父親簡銅鐘因文學、藝術與電影養分豐富生命而設立,每年捐贈100萬元,2015年開始以文學獎勵傑出文學家,2018年起延伸為藝術賞,延續洪建全文教基金會「播種」精神,由副董事長張淑征負責策劃,以文化創投的前瞻概念出發,遴選一位具獨特視野及國際觀的台灣當代藝術家,基於對藝術家創作理念的信任,在概念階段即給予肯定,並支持其藝術的實踐。
2018年許家維《熊貓、鹿、馬來貘與東印度公司》,從數位時代物聯網智慧串聯看殖民時代以物易物的跨文化連結;2019年鄭先喻的《同化者》,探索人文與科技存在的焦慮和時代議題;2020年林沛瑩《Inter-(Being)》,開啟病毒生態圈在人類及物種間的文化結構。
林沛瑩,《合生體初生宣言 (人類版)》,2021。圖/洪建全基金會提供
▊ 展覽活動
工作坊|共生體宣言啟動計畫
時 間|2022.01.08(六)14:00–16:00
主持人|林沛瑩
地 點|通信分隊展演空間
▊ 展覽訊息
展期|2022.01.07–02.28 (週二-週日11:00-18:00)
地點|空總當代文化實驗場 通信分隊展演空間Art Space III
主要贊助|簡靜惠女⼠
主辦單位|洪建全基金會/覓計畫
協辦單位|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協力夥伴|訊聯生物科技
設備贊助|台灣松下電器
製作贊助|Instrument Inventors Intitiative、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StimuleringsFonds
本展覽與活動皆免費入場,詳細資訊請至 C-LAB官網或洪建全基金會;因應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武漢肺炎)疫情,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示,所有參觀民眾均須配戴口罩並量測體溫,相關防疫措施因應疫情指引調整變更,請密切注意C-LAB官網訊息公告。
* 農曆春節期間,展覽自1/29(六)至2/3(四)閉展,於2/4(五)、2/5(六)開放參觀。2/6(日)、2/7(一)配合園區機電保養與週一休園日,閉展兩日。
* 連續假日逢週一,休園日順延一日,故2/28(一)展覽照常開放。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關於「新實驗」與藝術狀態的長期實踐,爍樂畫廊(gdm)歷經50周年進駐台北,首檔隆重呈現吳季璁個展《氰山映月》
「勇於傾聽與回應的全民美術館」-新北市美術館4/25正式開館,空間與展覽規劃先行釋出!
丹麥國家美術館迎來規模最完整的米開朗基羅大展,透過尖端3D列印技術 呈現多件文藝復興大師的經典作品
洛杉磯野火肆虐:多處文化地標付之一炬,藝文場所全面緊急關閉
編輯部直擊!ONE ART Taipei 2025 本地畫廊與國際展商齊聚,激盪當代藝術新視域
2024年國際藝術拍賣市場回顧:總體市場成績下降,卻有更多買家進場?
「歷史的結舌」托瑪斯.德曼在臺首次大型回顧展,透過雕塑與攝影對現實產生的詰問
第七屆「ONE ART Taipei 2025」圓滿落幕,家居購藏風潮興起,眾畫廊展銷售佳績!
「串門子——大溪街區找藝術」開展,百年街區老屋與藝術創作的對話,邀您以“串門子”的方式 探索大溪之美
一生書寫臺灣山川靈韻:臺灣藝術巨擘林惺嶽辭世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藝術家李亦凡獲第八屆「銅鐘藝術賞」 觸探AI工具和創作之間的未開之地
2024-07-24|撰文者:洪建全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7060
全球視野下舉步維艱的鬼魂 強權迫使移轉的生存技術:致穎個展「鬼魂與深藍海」
2024-05-03|撰文者:王襦萱3590
洪建全基金會第七屆銅鐘藝術賞,「鬼魂與深藍海:致穎個展」,探討技術發展與勞動控制體系間的錯綜關係
2024-03-13|撰文者:洪建全基金會/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7690
藝術家作為技術媒介:林沛瑩的「互生」練習
2022-01-28|撰文者:陳晞12499
嘉義市立美術館「ICI 饒加恩個展」透過塗料色票命名系統,探討知識與想像的建構議題
2025-01-21|撰文者:嘉義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68
第19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臺灣館「[無]信仰:漂蕩世界的臺灣智慧」 參展內容公開亮相
2025-01-21|撰文者:國立臺灣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