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美術館特展

嘉義市立美術館「人.間-陳澄波與畫都」 以陳澄波為核心的研究型展覽,彙整共近百件相關作品與檔案文件

嘉義市立美術館陳澄波畫都蔣伯欣

2022-03-15|撰文者:嘉義市立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陳澄波先生(1895-1947)除了是嘉義地方,更是臺灣美術史上,重要的藝術家群像之一,「畫都」之名源自1938年《台灣日日新報》以「嘉義乃畫都」為題,報導嘉義藝術家入選首屆「台灣總督府美術展覽會」之人數即占兩成,隨著當時藝術家日後的發展與延續,此一佳話和影響力至今擴散不輟。「人・間—陳澄波與畫都」一展奠基於嘉美館開館後獲陳澄波文化基金會捐贈的一批關鍵作品,以「人‧間」之名,緊扣「畫都」美稱,由台灣美術史學者蔣伯欣擔任學術研究,是開館至今首檔以陳澄波為核心的研究型展覽,藉陳澄波創作及其收藏書畫,彙整共近百件相關之作品與檔案文件等資料,書寫嘉義戰前的藝術史,重探上個世紀嘉義美術的現代性。
「人.間」一詞延伸自三零年代台灣哲學家洪耀勳(1903-1986)的「風土文化觀」,該觀點亦受京都學派哲學家和辻哲郎(1889-1960)著作《風土:人間學的考察》(1935)啟發,探究風土自然如何歷史性地生產藝術的感性經驗,其中,和辻哲郎探討的「人」意味著「人間」或「間柄」,乃是人與人「之間」的拜訪與藝術交流;本展重新勾勒畫都的輪廓,聚焦於陳澄波後半生活動的嘉義地區,探討經東京留學、上海執教返回嘉義後的陳澄波,如何在嘉義的人際網絡中重建個人畫業,並進一步思考其地方文化主體的精神構造。
本展分三個子題與三組當代藝術家跨領域的合作,子題部分包含「以文會友」、「現代生活的觀察」與「筆畫與形體」。「以文會友」展出張李德和、林玉山、莊伯容、蘇友讓、蘇孝德等多位嘉義文人贈送給陳澄波的書畫作品及相關文獻,包含張李德和致陳澄波之明信片,多人合作畫作品《送別圖》等;藝術作品之於禮物的能動性,探討了藝術家以「物」交織而成的品味體系,以及文人「之間」的「社交型藝術」。
嘉義書畫同仁合作畫《送別圖》,水墨設色,1949年,林玉山家屬典藏。圖 / 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1935年蔡麗邨(坐者右一)、陳澄波(坐者右二)與張李德和(抱小孩者)、張錦燦(站者左一)合攝於張家庭院。圖 / 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1934年張李德和致陳澄波之明信片,14.1×9.1cm,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典藏。圖 / 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現代生活的觀察」
從陳澄波透過創作所養成的觀察為子題起點,展出1914年目前所保留水彩畫中最早的一件作品《測候所》與《北回歸線立標》,以及在圖畫師範科所授與的水墨、膠彩作品諸如《矢車菊》、《枇杷樹》與《大伴家持‧萬葉集卷》等,足見陳澄波習得的觀物美學,以及對自然風土的觀察,另外重要的捐贈典藏品《八月城隍祭典》與《展望諸羅城》,與方慶綿特定街景攝影相互參照,標誌著此一時空下的藝術家之眼,與嘉義的現代化和空間變遷,如何生產出層次更為多元的創作軌跡,題材的選擇以及風格的形成,亦傳達出畫家面對現代與傳統之間的處境,以及返鄉營造畫都的雄心。
陳澄波《測候所》31.2×23.8cm,紙本水彩,1914年,私人典藏。圖 / 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陳澄波《八月城隍祭典》,1932,畫布油彩,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圖 / 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陳澄波《展望諸羅城》,1934,畫布油彩,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圖 / 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筆畫與形體」展出陳澄波自入學東京美術學校圖畫師範科以來的裸體素描、上海時期任教時的淡彩裸女、人物速寫,考察其多重文化空間遷移脈絡下「線條」的演變;特別是如何發展動態、輪廓線的運用、與風土空間的結合,除多件裸女油畫和速寫,其中重要的捐贈典藏品《側臥閱讀裸女》亦將首次於此區展出。本展區藉由各階段素描與淡彩作品的整體展示,更能看到人物活潑、精妙的邊緣結構,使畫家更能純粹地施展其個性化的演繹過程,與其他子題綜觀參照,陳澄波之於形塑風格與主體認同的進程樣貌更加地清晰可視。
陳澄波《坐姿裸女》,紙本淡彩鉛筆,1932年,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圖 / 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陳澄波《側臥閱讀裸女》,52.3x78cm 25M,年代不詳,嘉義市立美術館典藏。圖 / 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此次邀請三位當代跨領域創作者,包含文學家黃崇凱的小說《畫伯大夢》,起於一個「希望陳澄波父子能一起到家鄉的美術館,逛逛自己的作品展」的念頭;觀者可於展區閱讀到小說內容。音樂創作者應奇軒的《變與不變》,回應過去嘉義七十五年來,經歷城市轉變與地景更迭,以定目劇的形式帶領觀眾穿梭於一趟視覺和聽覺的共感旅程。蘇威嘉與驫舞劇場將於展覽期間,於館內舉辦「畫筆下的身體」肢體開發工作坊,並邀請表演者參與「風景中的行動與動態寫生」舞蹈風景寫生行動,將舞蹈的身體置放於風景中,進行寫生、轉譯、創作,廣邀參與者分享舞蹈與繪畫中共同的美妙之處。嘉美館希望從多元的創作面向和當代視角,重新觀看、詮釋、想像陳澄波的作品與創作觀,並期盼在展覽中開啟觀眾多重感知的體驗。
文學家黃崇凱的小說《畫伯大夢》,由藝術家何明桂設計封面與封底,觀者將於美術館展場內閱讀到。圖 / 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音樂創作者應奇軒於嘉義公園蒐集聲音素材。圖 / 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蘇威嘉與驫舞劇場將於展覽期間,於館內舉辦「畫筆下的身體」肢體開發工作坊,圖中舞者方妤婷,由驫舞劇場提供圖片。

美術館為配合展覽主題與教育推廣的初衷,展期間固定於每週三舉辦「共融計畫—畫在美術館」活動,採報名方式,讓學校與社區團體能在美術館中發展敏銳的觀察、開啟創作的對話與多方探索,觸碰不同感知的體驗。另外,結合嘉義市音樂廳外「望向山林—陳澄波戶外美術館」,開辦戲劇性導覽,規劃小型團體形式的《親子同樂樂》,以及親子互動共學的《親子獨樂樂》共兩種導覽模式,戶外美術館依循「文化近用」的理念設置,讓造訪的民眾零距離親近陳澄波的藝術作品,走進畫家的繪畫世界和所置身的時代!上述活動詳細內容請見官網公告。
結合嘉義市音樂廳外「望向山林—陳澄波戶外美術館」,開辦戲劇性導覽,規劃小型團體形式的《親子同樂樂》,以及親子互動共學的《親子獨樂樂》共兩種導覽模式。圖 / 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展覽資訊(廣告)

人.間-陳澄波與畫都
展覽地點: 嘉義市立美術館(嘉義市西區廣寧街101號)
展出期間:2022/03/19(六)~2022/06/26(日)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9:00~17:00,週一休館
展出者:川島理一郎、王亞南、王逸雲、方慶綿、吳文龍、林玉山、林玉書、陳澄波、陳重光、陳碧女、翁崑德、張李德和、莊伯容、黃百祿、黃燧弼、黃瀛豹、羅峻明、蒲添生、盧雲生、蘇友讓、蘇孝德
跨領域創作:黃崇凱、應奇軒、驫舞劇場
學術研究: 蔣伯欣
指導單位:文化部、嘉義市政府
主辦單位:嘉義市立美術館
合作單位: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玉山國家公園管理處、正修科技大學、高雄市立美術館、財團法人陳澄波文化基金會、國立臺灣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尊彩藝術中心、蒲添生雕塑紀念館、臺北市立美術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臺南市美術館、臺灣藝術田野工作站
展覽主視覺由大中設計操刀,搭配展覽主題,結合陳澄波作品中的圖樣與筆觸,創造出清新的視覺形象。圖 / 嘉義市立美術館提供。

嘉義市立美術館陳澄波畫都蔣伯欣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11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