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疫情時代,我們如何才能恢復日常生活?」這些2022年的藝術雙年展,又是如何回應當今世界?
2022-05-03|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
「在後疫情時代,我們如何才能恢復日常生活和社會經濟活動等意識,以建立一個可持續和公平的世界,這是全世界都將面臨的緊迫問題。」-森美術館館長、第五屆愛知三年展藝術總監片岡真實(Mami Kataoka)
全世界在疫情的考驗之下,如今已邁入第三年。短短的時間裡卻加快世界的運作機制和腳步,而許多國際型藝術活動也因此不斷延期展會時間,以致於今年藝術博覽會和藝術雙年展如雨後春筍般在全球各地舉行。
而對於這些參展藝術家來說,疫情使他們在一種「非常態的情況下」創作,尤其是曾遭遇的封城,和那猝不及防的病毒不得已向死亡最近的距離靠近。也因為如此,近兩年許多策展團隊嘗試以不同角度切入,關於疫情、或戰爭、或氣候等命題方向。非池中藝術網整理了今年幾個重要的藝術雙年展,在如此動盪多變的環境下,這些策展團隊和藝術家們是如何以藝術創作做為共通語言,來回應現下的全球議題和考驗。
一、德拉伊耶雙年展 Diriyah Biennale
德拉伊耶雙年展展覽現場。圖為Manal Al Dowayan作品〈Tree of Guardians〉,2014。© Canvas and Diriyah Biennale Foundation。
時間|2021 / 12 / 11-2022 / 03 / 11
地點|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德(Riyadh)
沙烏地阿拉伯首個藝術雙年展,由當地政府於2020年成立的Thunaiyat Ad-Diriyah基金會主辦,並任命中國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總監兼執行長菲利普·蒂納里(Philip Tinari)策展,展期於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在首都利雅德(Riyadh)的德拉伊耶(Diriyah)城鎮舉行,匯集了64位藝術家參展,其中27位來自沙烏地阿拉伯、13位來自中國,其他則來自東亞、巴巴多斯、孟加拉和剛果等地。同時他們也將於2023年在沙烏地阿拉伯的吉達(Jeddah)展開首屆的伊斯蘭藝術雙年展(Islamic Biennale)。
沙烏地阿拉伯王儲穆罕默德·本·薩勒曼(Mohammed bin Salman)曾提出希望能夠在2030年以前透過文化與人權政策,以及籌辦各項文娛體育活動進而改善國家經濟和提升人文素養。而該國的藝術發展對外界來說一直是個神祕領域,卻在近年來有著大幅度的轉型,雙年展的創立可說是接連起與外界文化交流的重要橋樑,同時也拓增人民的視野與藝術涵養。本次藝術雙年展的場地位於工業重地JAX區的六個倉庫內,Thunaiyat Ad-Diriyah基金會也計畫在未來幾年內將該地翻新為藝術中心,將投注更多藝術相關的展演活動。
德拉伊耶雙年展展覽現場。圖為王魯炎作品《Corresponding Non-correspondence》系列,2010-2019。© Canvas and Diriyah Biennale Foundation。
德拉伊耶雙年展展覽現場。© Canvas and Diriyah Biennale Foundation。
二、惠特尼雙年展 Whitney Biennial
惠特尼雙年展展覽現場。©Whitney Biennial。
時間|2022 / 04 / 06 – 2022 / 09 / 05
地點|美國紐約,惠特尼美術館 (Whitney Museum of American Art)
被視為美國當代藝術具有指標性展覽之一的惠特尼雙年展,去年遭受疫情影響延宕至今,今年第80屆以「Quiet as It’s Kept」為題,由策展人大衛·布雷斯林(David Breslin)以及艾德里安·愛德華茲 (Adrienne Edwards) 共同策劃, 並展出哈羅德·安卡特(Harold Ancart,1980–)、阿爾弗雷多·賈爾(Alfredo Jaar,1956–)、亞當·彭德爾頓(Adam Pendleton,1984–),以及已故藝術家車學慶(Theresa Hak Kyung Cha,1951–1982)等多位重量級藝術家作品。
惠特尼雙年展自2019年開始籌辦卻經歷了疫情的大流行,而2020年則是美國總統大選重要的政治變革之時,在這樣的時代下,藝術家的創作反映了近日動蕩不安的生活以及隨之衍生出的社會問題。因此與過去兩屆的雙年展具有強烈政治暗流的色彩相比,今年的展覽則是乘載更多不同的議題和聲音,就如同策展人在展覽論述中提到,有意避開特定概念去框列展覽主題架構,在這當中63位的參與藝術家展示了來自不同意圖的作品,卻進而形成一個話語的交叉點,就像是對全球疫情的發聲、暴力或戰爭的起義,以及期盼對於種族議題的正視。
Jonathan Berger作品〈An Introduction to Nameless Love〉,2019。©Whitney Biennial。
Ellen Gallagher作品〈Ecstatic Draught of Fishes〉,2022。©Ellen Gallagher。
三、愛知三年展 Aichi Triennale
河原溫《IAm Still Alive》系列作品,其中寄給藝術家索爾·勒維特(Sol LeWitt)的電報。© One Million Years Foundation。
時間|2022 / 07 / 30-2022 / 10 / 10
地點|日本,愛知縣。展出地點包含:愛知藝術中心、一宮市、常滑市、名古屋市
第五屆愛知三年展首次由森美術館館長片岡真實(Mami Kataoka)擔任本屆的藝術總監,並召集九位來自不同機構的專業顧問組成策展團隊,其中包含香港Para Site藝術空間執行總監康喆明(Cosmin Costinas)、南澳美術館館長瑞納·德文波特(Rhana Devenport)、比利時獨立策展人馬丁·格爾曼(Martin Germann)、舊金山現代藝術博物館(SFMoMA)當代藝術策展人Eungie Joo、南非策展人嘉比.尼科波(Gabi Ngcobo)、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現代藝術博物館館長Victoria Noorthoorn、獨立策展人 Tobias Ostrander、海沃德美術館館長拉爾夫·魯格夫(Ralph Rugoff),以及藝術家島袋道浩(Shimabuku Michihiro)。
本屆的展覽主題「STILL ALIVE」,其理念源自出生於愛知縣觀念藝術家河原溫(On Kawara,1932-2014)連續給朋友發送電報的《我還活著》系列作品,並以三個子題探討,分別為「如何在當今世代重振過去故事的多樣性?」、「如何在這個世代生存?」,以及「如何保證未來一百萬年地球和人類的生存?」而展覽承襲著河原溫的腳步,將強調觀念藝術以及文本和符號的使用,並容納更多當代藝術的展呈表現形式,如紡織、陶瓷和表演等,因此在第五屆愛知三年展中將新增表演藝術領域。
「除了疫情、烏俄戰爭或氣候危機,我們的生活面臨著無窮無盡的衝突和威脅。」片岡真實說,「STILL ALIVE」不僅指涉人類的活動,甚至是地球上承載的全部歷史,而今年展覽超過一半藝術家將創作新作品以回應本次主題,並在愛知縣不同地點展出進行對話。
而在臺灣參展藝術家名單中包含黃心健、許家維、與新加坡藝術家黃明漢合製作品「西瓜緣」(Watermelon Sisters)的余政達。
彌載映作品〈People's Wall〉,2019。©Mit Jai Inn and Jim Thompson Foundation。
四、新加坡雙年展 Singapore Biennale
策展團隊用韓文寫下本次的展覽名稱「Natasha」。©Singapore Biennale。
時間|2022 / 10 / 16-2023 / 03 / 19
地點|新加坡,新加坡美術館(Singapore Art Museum,簡稱SAM)
新加坡雙年展自2006年開始舉辦,是新加坡首個大型國際當代藝術展。展會今年邁向第七屆,將由四位女性策展人聯合組成展覽藝術總監,分别是韓國策展人和荷蘭烏特勒支Casco藝術學會總監崔賓娜(Binna Choi)、現居住於柏林的印度作家兼策展人妮坦·葛豪斯(Nida Ghouse)、出生於科威特,現居約旦安曼的藝術家兼策展人亞拉·尤里斯(Ala Younis),以及新加坡美術館策展、收藏和專案總監葉德晶(June Yap)。
就在上週新加坡雙年展宣布本屆展覽主題為「Natasha」,以女性的名稱命名,打破大家以往對展覽命題策略的認知。本屆藝術總監之一的葉德晶在知名國際藝術媒體Ocula的一篇訪談中提到,她認為命名可以產生一種熟悉感或親密感,因為它暗示了個人層面之間的連結。人是一個多面且不斷變化的實體,因此替雙年展訂定主題則是開闢了多種可能性,它可以採取或涵蓋多種形式與解釋方向。
因此「Natasha這個名字是明確的、具體的,但並不特別。在雙年展中去定義或尋找Natasha『這個人』像是一種集體意識的活動,它囊括了在雙年展中的藝術家、觀眾、工作人員、陌生人等,透過大家對展覽的想像、相遇和互動,進而形塑出展覽本身。」
Natasha同時也是托爾斯泰(Leo Tolstoy)知名著作《戰爭與和平》裡的一名角色,葉德晶說,這個名字在某種程度上是從這本書開始流行起來。而在故事中這名角色被設定為自然且活潑的,亦是策展團隊成員共同討論後,希望帶給觀眾也有著這樣觀展氛圍的雙年展。
2022新加坡雙年展聯合藝術總監。左起:葉德晶(June Yap)、妮坦·葛豪斯(Nida Ghouse)、亞拉·尤里斯(Ala Younis)、崔賓娜(Binna Choi)。©Singapore Biennale。
五、 威尼斯雙年展 Venice Biennale
Uffe Isolotto作品〈We Walked the Earth〉。©Venice Biennale。
時間|義大利,威尼斯
地點|2022 / 04 / 23-2022 / 11 /27
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原定於去年(2021)開展,不料全球正陷入疫情最嚴峻的時刻。今年的總策展人為Cecilia Alemani,以《The Milk of Dreams》為題,取自1950年代,超現實主義藝術家Leonora Carrington作品中所傳遞的精神。故事從群體壓力、流亡生活到精神病院囚禁,到逃離既定身分的束縛,探討著大環境與內心的衝突。以反向對比的方式,形塑出一個充滿了自由與可能性的世界觀。
上週展會也公佈了今年金獅獎國家館以及藝術家個人獎兩位得主,由索尼婭·博伊斯(Sonia Boyce,1962-)以及西蒙尼·雷伊(Simone Leigh,1967-)獲得,恰巧的是,她們都為首次代表國家參展,也是歷年來首次得獎的黑人女性藝術家。
延伸閱讀|「第59屆威尼斯雙年展」金獅獎最佳國家館及藝術家個人獎,首次由兩位黑人女性藝術家拿下!
做為參展國家之一的臺灣館,以「不可能的夢」回顧歷年參展威尼斯雙年展,展出1995至2019年臺灣館的主題論述、展場影像、視覺與文宣設計、紀錄影片,以及幕後籌備相關資料等。數件曾參展之作品,包含姚瑞中《本土佔領行動》、崔廣宇《系統生活捷徑系列-表皮生活圈》、湯皇珍《我去旅行V / 一張風景明信片》、蔡明亮《是夢》、陳界仁《帝國邊界I》等。
威尼斯雙年展展覽現場。©Venice Biennale。
「不可能的夢」展出現場。圖 / 臺北市立美術館提供。
六、卡塞爾文件展 Kassel Documenta
documenta fifteen, ruruHaus, Kassel, 2021, Photo: Nicolas Wefers。©documenta fifteen。
時間|2022 / 06 / 18-2022 / 09/ 15
地點|德國,卡塞爾。展覽場地含:文獻展廳(Documenta halle)、弗利德利希安農博物館(Fridericianum)、Hallenbad Ost、 Hübner Areal、Museum for Sepulchral Culture Kassel、Museum of Natural History Ottoneum、ruruHaus、WH 22
卡塞爾文件展(Kassel Documenta)雖為每五年舉辦一次,但是它與威尼斯雙年展、巴西聖保羅雙年展並稱為世界三大藝術展,是一項重要的文化盛事。而同樣遭受到疫情影響而遞延一年的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本次由印尼雅加達藝術團體Ruangrupa擔任策展人,並以印尼語的「Lumbung」為主題(中譯為穀倉或米倉),是社區中大家集體管理的米倉,在那裡大家發揮互助及共享的精神,共同將收成的稻穀統一集中於此,透過公共資源和相互關懷為社區的長期福祉,它圍繞著一種共同的價值觀以及集體意識的原則組織而成,並希望以此概念注入於本次的展覽。
因此Ruangrupa在卡塞爾創立一個共享空間,名為ruruHaus,除了秉持著他們一直以來堅信的概念外,也是作為一種策展的實踐。ruruHaus代表著一個地方的開放,以及資源的匯集與共享,更是能夠讓大家了解卡塞爾市總體生態系統的空間。ruruHaus將從小規模開始,隨著時間而發展漸進擴大它的規模,並將邀請來自不同社區、藝術家和學生的團體共同參與、活絡和填滿這個空間。
而臺灣原住民藝術家張恩滿與撒古流・巴瓦瓦隆(Sakuliu Pavavaljung)同時受邀參展,但撒古流因涉入性侵疑雲事件,目前將暫停參加本次的展出。
延伸閱讀|雅加達藝術團體 Ruangrupa 如何組織第十五屆卡塞爾文件展?
ruangrupa成員, f.l.t.r. Ajeng Nurul Aini, farid rakun, Iswanto Hartono, Mirwan Andan, Indra Ameng, Daniella Fitria Praptono, Ade Darmawan, Julia Sarisetiati, Reza Afisina, 2019, Photo: Jin Panji。©documenta fifteen。
第15屆卡塞爾文件展主視覺。©documenta fifteen。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藝術家段沐獲邀首屆杜勒斯雙年展,將代表台灣國家館呈現《書譜:萬物演算》
2024-08-29|撰文者:段沐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74
1964年勞森伯格獲得的金獅獎是一場政治陰謀?紀錄片《Taking Venice》解開事件的真相
2024-05-28|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1574
2024威尼斯雙年展公布金獅獎藝術家個人獎及最佳國家館,獎項聚焦各國原住民文化
2024-04-22|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張家馨編輯整理8437
2024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 「袁廣鳴:日常戰爭」盛大開幕,突顯自由與人類處境之思辨
2024-04-24|撰文者:臺北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625
暫時停擺的卡塞爾文件展-以色列哈瑪斯戰爭為藝術界帶來什麼樣的影響?
2023-11-2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竺恩編輯整理3427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