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訪談個展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倚光寓影》吳孟璋個展 感受石雕在自然環境呼吸的美學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倚光寓影吳孟璋沈伯丞石雕

2022-06-07|撰文者:林侑澂

雕塑是藝術中的重工業,石雕是藝術重工業中的超重工業。藝術家吳孟璋(1971-)運用厚重的石材,同時呈現出細膩與粗曠。在豐富的質地交織中,探詢著萬物的運行、未知與和諧。2022年吳孟璋與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合作,邀請到策展人沈伯丞(1973-)策辦《倚光寓影》石雕個展。在充滿生機的陸府植深館中,分享對於時空循環的感知。
策展人沈伯丞(左)與藝術家吳孟璋(右)合影。圖/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提供
吳孟璋的大學時期,進入了國立藝專學習雕塑的材質與技法。在畢業退伍之後,加入張子隆教授的雕塑工作室擔任助手。在工作室中,吳孟璋最常做的就是打石雕的工作。經過長時間實作,吳孟璋越來越深入其中,也更加感受到石雕讓自己著迷之處。這段助手工作的所見所學,也成為吳孟璋一生投入石雕的關鍵基礎。
石雕藝術具有悠遠的歷史,是一門需要大量身體勞作、大量時間醞釀的藝術學科。這樣的創作方式,材料和創作空間的門檻非常高,在如今的台灣藝術界並不常見。然而吳孟璋依舊鍾情於探索石雕的可能性,深深著迷於投入在石材、投入造型之中的創作狀態。
吳孟璋,《適》,140×47×14cm,大理石,2021。圖/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提供,攝影師 「ANPIS FOTO 王世邦」
如同所有的造型藝術,石雕的學習也需要從臨摹(放大)開始,一步步累積對材料和技法的熟悉,才能漸漸發展出屬於藝術家自己的藝術型態。吳孟璋在研究所時進入了台南藝術大學,逐步從學習階段進入了創作階段,也真正開始面對造型的過去與未來。研究所的課程訓練推動著吳孟璋從雕塑史的角度來省思自身的創作,體認到在雕塑的發展進程中,造型的探索可以說已經非常完備。如果太過執著於從造型來建立自己的語彙,很容易落入窠臼,甚至意義不大。
吳孟璋,《處─7》,65×55×45cm 基座150×80×6cm,安山岩,2017。圖/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提供
為了探尋自身的石雕之路,研究所的吳孟璋曾經停止一年不打石雕,轉向嘗試從素描手稿、石膏塑形之中尋找不同的可能性,這一年的暫緩對於吳孟璋的藝術發展相當關鍵。在那之後重回石雕的吳孟璋,對於自身創作更加地心安理得、不徬徨,也由此開始進行石材的解放,開啟了這一生探詢「我的存在」的創作之旅。
台灣的石材大多產自東部,而對於吳孟璋在西部創作而言,材料的準備就像是廚師準備食材一樣,經常要因應不同的現實條件。於是吳孟璋的創作廣泛地選用各式各樣的石材,對於它們使用相應的創作手法,醞釀出不同狀態的作品。
吳孟璋,《滄》,A. 108×92×13cm / B. 108×92×7cm ,花崗岩,2022。上圖/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提供 , 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石雕藝術創作需要重型的機具和寬敞的空間,倉儲和噪音也需要嚴肅考量。吳孟璋的工作室遠離了都市的擁擠,位在人口較少的鄉間,廣闊的空間讓完成與未完成的作品,都能夠經常處於自然環境之中。又或者可說,吳孟璋長期都在大自然中進行石雕創作,使得作品在不經意之間,能夠自然地與環境相互連動。部分作品甚至在戶外放置了超過十年的時間,經由大自然力量的洗禮後,才算完成最終的樣貌。
和許多的藝術家一樣,吳孟璋對於身邊的人事物有著敏銳細微的感知能力。而他自認,曾經是容易躁動的激烈性格,雖說如今已經不再像過去那樣患得患失,但在生命中依然會感受到自身的不確定與不完備。內在世界還是會存在諸多的不安靜,而石雕創作,成為吳孟璋一種探詢與梳理的方式。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倚光寓影》吳孟璋石雕個展,二樓展間實紀。圖/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提供,攝影師 「ANPIS FOTO 王世邦」

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倚光寓影吳孟璋沈伯丞石雕
REACTIONS
喜愛

1

好美

0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策展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國際聯展PART II—從「物」探索人們的集體記憶與情感

2023-07-06|撰文者:財團法人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立方計劃空間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272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個展

陸府基金會【心・流】鄭麗雲個展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師法自然的線性美學

2022-12-09|撰文者: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860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現代藝術時事觀點

傳統美學的現代轉化-《氣韻生動與現代性》書介

2024-11-04|撰文者:廖新田 《氣韻生動與現代性》作者,台灣藝術大學藝術管理與文化政策研究所教授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