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倚光寓影》吳孟璋個展 感受石雕在自然環境呼吸的美學
2022-06-07|撰文者:林侑澂
吳孟璋,《體》,56×55×50cm基座75×75×4cm,安山岩,2017。上圖/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提供,攝影師 「ANPIS FOTO 王世邦」,下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吳孟璋的石雕並沒有取材自某個風景或動植物,而是高度純粹化的內在精神寫照。作品並未承載情節敘事,而是反覆將藝術家內在與環境外在感知具像化。隨著大量素描手稿、石膏、石雕經驗的累積,如今吳孟璋經常是感受著石材,就依循著內化的直觀開始進行創作。
創作時,吳孟璋的心神思慮能夠隨著身體的勞作、質感造型的取捨,一點點從紊亂趨於清晰。而這個清晰的意識狀態,一方面能夠更好地解決創作所遇到的問題,一方面也能夠讓複雜的生活看見方向。於是,吳孟璋的藝術創作與生命緊密的相合,成就了一段一段自我完成的歷程記錄。
吳孟璋,《喻》,A. 58×50×82cm B. 121×12×12cm,A.安山岩 B.玄武岩,2011。圖/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提供,攝影師 「ANPIS FOTO 王世邦」
對於吳孟璋而言,造型與質感的排列組合,就如同抽象繪畫中的筆觸與肌理,是表現個人狀態的直接方式。他的石雕並置了粗糙與平滑兩種質感,模擬了自然界中所存在的順暢與不順暢,也模擬出生命百態的錯綜複雜。在合理與違和的界限之間反覆切換,形成耐人尋味的造型。
而在經營兩種質感的同時,吳孟璋也將石材本身「解裂」的痕跡納入創作。這些痕跡難以計算、具備高度的隨機性。隱約連接著未知與無常。也就是說,吳孟璋的石雕並不追求於某種無瑕,而是將所謂的不完美轉換為描述真實的一種方式。
吳孟璋,(直)《穹》,36×29×72cm,花崗岩,2021。(橫)《亙》,40×16×7cm,花崗岩,2015。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吳孟璋形容自身如今的創作狀態,就類似於每天經過同一條路,時間久了、熟悉路況之後,許多的反應會成為身體本能。石雕對於他而言也成為了本能,許多創作上的行為與選擇越來越是直觀,或是說吳孟璋在打石雕的過程,意識運作的狀態與外在環境的作用已然不自覺交融。當作品完成,時間、空間、自身與他者的關係,都已經自然地成為作品的一部份。
陸府植深館中有著多種的展示空間,與吳孟璋的石雕相當契合。戶外空間、落地窗空間和白盒子空間的切換,讓石雕與空間之間形成多重的對話,讓作品就像是回到吳孟璋的工作坊、回到了自然環境中一樣渾然天成。
策展人沈伯丞(左)與藝術家吳孟璋(右)於開幕現場導覽。圖/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提供
而除了石雕作品之外,展場二樓的廊道,則是設置了吳孟璋不同時期的手稿。它們始於研究所的第二年,學科課程最多、打石雕時間較少的階段,這些平面繪畫並非是特定景致的寫生或者草圖,而是接近於紀錄身體感與視覺的日記。手稿或許寥寥數筆,也或許隨意記錄下了文字,大多是吳孟璋腦中所形成的造型,或者在不同地方旅遊、生活時的印象。
吳孟璋,《手稿速寫》,33張。上圖/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提供 。下圖/攝影師 「ANPIS FOTO 王世邦」
石雕的創作需要很長的時間與多重的工序,而吳孟璋的手稿就像是迅速捕捉靈光的錨點。它們並不會直接轉換為立體作品,而是會如同筆記般成為石雕的參考。回應著石雕的方方面面,手稿的展示方式也並非是單一平面。而是在三維空間中,引導著參觀者們不同的觀看角度。同時也藉由細緻的光影設計,使得手稿也具備了雕塑藝術品的性質。
吳孟璋,《界─2》,50×27×40cm,安山岩,2021。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吳孟璋,《參》,39×36×31cm,大理石,2020。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細觀吳孟璋的石雕會感受到,經由自然環境和意識感知的交融,作品所承載的並非是躁動,也並非是平衡,而是兩者之間,探索未知的過程。
一件件作品,擷取了一塊塊的自然,細訴著一段段時光。如此氛圍,呼應著陸府植深館關於「生態」、「生活」、「生命」的三大核心理念。進入展場之中,參觀者並不會接收到某種訊息或觀點。而像是透過環境與石雕的對話,感受藝術家從浮動到安適、從混亂到平衡的生命歷程。
倚光寓影—吳孟璋個展
展覽時間:2022 年 5 月 21 日至 2022 年 7 月 10 日
展覽地點:陸府植深館,臺中市南屯區公益路二段 789 號
開放時間:週二至週日 10:00-18:00,週一休展(參觀採預約制,遇國定假日照常開放)
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liveforever51
觀展預約辦法
請最晚於參觀前一日填寫預約表單,或撥打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服務專線0800-524365完成預約。
預約表單: https://forms.gle/Lk2kREiGqSd53qZbA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众藝術:《觀塘站》梁凱棋駐村交流展 遷徙與記憶交織的軌跡
2024城西生活節登場:三大場館、十一組藝術創作與線下活動,邀您共「飲」萬華新滋味!
年末壓軸必看!「草間彌生的『軌跡』與『奇跡』」11/14預先售票,更多展覽內容亦先曝光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12/2年末特展《水曰》,透過藝術展開一場與「水」的真摯對話
2023-12-05|撰文者: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2250
「瑪德蓮時刻—記憶與情感的技術」國際聯展PART II—從「物」探索人們的集體記憶與情感
2023-07-06|撰文者:財團法人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立方計劃空間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6335
陸府基金會【心・流】鄭麗雲個展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師法自然的線性美學
2022-12-09|撰文者:陸府生活美學教育基金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3883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2024-11-22|撰文者:富貴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01
「一根香蕉」震撼藝術市場!以高達兩億台幣成交,時隔多年再度引起藝術圈熱議
2024-11-22|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353
「超越介面」展現台灣影像魅力,亞美尼亞東歐遊牧媒體藝術節聚焦
2024-11-21|撰文者:段沐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