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策展時事觀點

Artificial, Evolution and Sustainable Future 人工、演化與永續未來 展覽【ART TAIPEI 2022 專題報導】

ART TAIPEI 2022永續人工、演化與永續未來環境科技文明

2022-10-06|撰文者:沈伯丞

如果說,文化藝術對於人類思維價值觀的影響最為深遠,那麽藝術創作及藝術展覽便扮演了轉化人類思維模式的角色。而在ART TAIPEI 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的特展《人工、演化與永續未來 展覽》便是這個新趨勢下的一個初步嘗試與思索。
展覽中嘗試以藝術家的作品去探討;人類文明對於自然環境的衝擊以及科技技術如何可能去警醒以及凸顯環境問題的現狀,乃至於,進一步地去提出藝術家如何想像以科技文明去協助、守護、乃至於修補「自然」的可能。
Thijs Biersteker_Wither_switchfoil、鋼鐵、繼電器、銅線_1x1x1m_2021。圖 / 畫廊協會提供。
文明/自然,長久以來一直是一組概念對立的名詞,「文明」象徵了從自然的蠻荒中脫離出來,而「自然」則代表了未受人工與文明的入侵及污染。然而,這樣的對立概念同時也造成了人類在思考關於文明與自然關係上,難以跳脫的二元對立窠臼,彷彿在追求「文明」及發展的同時,將必然地犧牲「自然」,這樣的對立概念同時也就構成了社會中經常性的價值意識形態的對立態度與衝突。
無庸置疑地,伴隨著「文明」及「科技」的持續發展,「自然」也逐漸且加速地在消逝中。而這樣的環境發展圖像與趨勢,的確顯像了工業革命以來「文明」與「自然」的對立關係,然而,真正應該要提問的是,是否「文明」與「自然」只能存在對立關係,亦或者,二者之間存在著另一種更具開創性的可能未來?更有甚者,我們是否可以通過「文明」所發展出的知識與科技,去預防乃至於修補「自然」在工業革命以後持續遭受的衝擊與傷害?
Y2K千年 虫 無身 知所_BIOSIGNAL PNEUMA_木本植栽、玻璃、金屬、電算器、電子零件、藝術家聲明_400x600cm_2020。圖 / 畫廊協會提供。
從當代的環境科技以及逐漸發展出的環保意識上看「文明」與「自然」,那麼或許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文明」確實可以有效的協助「自然」的修補。儘管,這個來自於「文明」所進行修補的速率,依然遠低於當前破壞的速率,但文明的發展趨勢以及科技的發展速率,都將可能加速這個修補的過程。真正必須思索的是,如何讓科技以及人類文化的發展趨勢,從擷取自然資源,朝向協助修補自然環境的趨勢發展。從這一點上看,著眼於經濟生產與消費行為的「碳稅」與「綠能」的要求,便是強調如何在生產及消費中,減緩甚或停止破壞「自然」的嘗試舉措。而如果人類的行為其意識形態的發展趨勢,絕對地影響了「文明」和「自然」的關係,那麼藝術文化活動必將扮演著重要的推手與助力,儘管,文化藝術活動的生產與消費並非衝擊「自然」的主要因素,然而,基於文化藝術是人類精神活動中最為精緻的部分,也因此,藝術文化活動的影響也將最為深遠。或者說,文化藝術將更為為深刻地去刺激人類重新思考自身與環境的關係。
這個展覽嘗試以藝術家的創作,來呈顯文明與自然的關係,從對立到共榮的發展可能。展覽以台灣年輕藝術家吳權倫的《沿岸採礦》系列作品為起點,吳權倫的作品中凸顯了工業廢棄物(汽車座椅泡綿等)在環境中在任意棄置下風化、破碎的污染殘餘如何地成為了海灘上的主要景觀。藝術家通過宛若生物學「田野採集」般的工作以及造型藝術轉譯下,讓觀者看見那未曾注視過的環境傷害。而另一位年輕藝術家陳聖文則更精準地以經濟地理學的踏查視角,展開對於台灣各依山傍海的偏鄉地區因「經濟開發」而犧牲的環境現狀,諸如作品《民享巷、共存巷(台西村)》、《麗水里》、《壽豐鄉》… 等,在在地凸顯了在以「經濟開發」為名下所造成的環境殤歌。
吳權倫_數位風化F (β)系列_雷射感光相紙、水晶裱褙_19.1x70cm_2014。圖 / 畫廊協會提供。
吳權倫_數位風化Q (α)系列_雷射感光相紙、水晶裱褙_100x102cm_2014。圖 / 畫廊協會提供。
與此同時,陳聖文以廢棄物結合刺繡所構成的各種生物,更凸顯了在人類以「經濟開發」為名的文明發展趨勢中,那些不具備投票權與發言權的多樣性物種,如何被強迫接受這些加諸於其生命繁衍上的負面衝擊。在兩位藝術家的的作品中,觀者得以直觀且強烈的感受到「文明」對於自然的衝擊效應。更有甚者,藝術家開以「廢棄物」進行創作的方式,同樣地回應了環境保護概念中的「回收」,並得以降低「自然」的負擔。沿著吳權倫及陳聖文的作品,展覽接續地是荷蘭藝術家Thijs Biersteker的作品《枯萎:雅馬遜雨林森林砍伐速率的剪影》(WITHER A slice of rainforest disappearing at the Amazon deforestation rate.),在這件作品中,藝術家以科學統計的方式,即時地將目前正在發生的雨林消逝事件,呈現為一件現場裝置作品在數據的傳輸下,讓觀者可以即時的感受到遙遠的自然環境刻正遭受的傷害與衝擊。感受衝擊的同時,觀者同樣可以意識到「數位監控」這個帶有負面性的名詞,當使用在自然環境偵測與預防時,其所可能帶出的效應。藝術家的作品讓「數位監控」成為有效地環境保護工具,並且連結起「全球性」的環境與環保視野。在人類世的時代,環境議題不在是任何單一地域所面臨的威脅,而是全球人類共同面對的挑戰。在極端氣候造成全球各地氣候災難的這個時代,每一個地方的微小環境衝擊都猶如「蝴蝶效應」一般,成為另一個地方的重大災難,一棵倒下的雨林神木,或許正標示著下一場不可預期的颶風與乾旱。
陳聖文_和美鎮_毛線、棉線、稻草、不鏽鋼條_68x130x5cm_2021-2022。圖 / 畫廊協會提供。
陳聖文_大彎嘴_繡線、繡框、棉麻布、鏽鐵_Φ30.5cm_2022。圖 / 畫廊協會提供。
如果說Thijs Biersteker的作品讓觀者看見了科技對於環境的監控與大眾警醒的可能,那麼年輕藝術團隊Y2K的作品《釋信》(Biosignal)則開啟了科技對於「文明」與「自然」關係的新想像:通過科技去協助自然。作品中,Y2K同樣採用了數位監控的概念去偵測植栽的各種生命狀態,並嘗試依此推論植栽的需要,藉由自動控制的方式去提供植栽所需要的生存必需品(水、養分等)。在Y2K的想象中,科技不再是對於自然的傷害,毋寧更傾向於對於自然更深的理解與協助,從而,「文明」與「自然」不再是前者如何通過榨取後者而發展的歷史,而是通過前者來協助後者,並且得以共存發展的未來。而藝術家Caroline Rothwell及則嘗試著想像一個「文明」與「自然」攜手共進的未來。作品Infinite Herbarium 通過觀者的參與,在虛擬的世界裡打造無盡的植物標本室,讓科學的「植物採集」(或者說人工掠奪)得以更為文明的保留植物生命,「科技」、「文明」在這一刻不再是和「自然」的對立,而是人工文明與自然演化的永續共存與並進。
無論是Y2K亦或者Caroline Rothwell的作品,都凸顯了Evolutionary Cybernetic(演化系統學)這個嘗試將科技與演化,文明與自然,二者共生結合的新探索領域。ART TAIPEI 2022特展 -《人工、演化與永續未來》及座談會,嘗試展現出「人類世」時代裡,藝術創作及藝術展覽,可以如何去想像未來的可能,並宣示「藝術圈」對於自然與文明未來發展的探索努力及創造性思考。

ART TAIPEI 2022永續人工、演化與永續未來環境科技文明
REACTIONS
喜愛

0

好美

1

0

0

厲害

0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博會時事觀點

ART TAIPEI 2022 藝術教育日,豐沛的國際藝術資源提供予偏鄉及美術班學子

2022-10-25|撰文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038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博會時事觀點

ART TAIPEI 2022台北藝博會後整理:藝術產業選件與審美的重新轉型

2022-10-25|撰文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