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藝博會時事觀點

ART TAIPEI 2022 台北藝博作品嚴選,給讀者在作品海中的觀展指南!

台北藝博ART TAIPEI2022台北藝博

2022-10-21|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

藝壇年度盛事 ART TAIPEI 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今天於台北世貿一館迎來第一天的公眾展期,順著疫情降溫,觀展人潮跟著水漲船高,昨日VIP展期便有許多參觀民眾湧入現場。本次展覽集結了138家展商,89家台灣畫廊、38家海外畫廊,跨越8個國家地區,展開為期五天的藝術盛會,為疫情之後首次最多參展畫廊,展覽場地也拓增至比以往更大。
自疫情襲捲全球後悄然改變了藝術產業結構與收藏面向,特別是在Z世代藏家與藝術家浮出檯面的時刻,藝術創作種類越發多元,題材與媒介的嘗試不斷突破傳統的疆域。今年非池中藝術網特別綜合出裝置、水墨、油畫等多類媒材共15件精選作品,提供讀者在偌大展場中的必看指南。
相關連結|ART TAIPEI 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專題頁面,為讀者彙整最完整關於展會的所有新聞資訊!
ART TAIPEI 2022 展場一隅。圖/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提供
大雋藝術本次邀集6位海內外當代藝術家——白田誉主也、黃麟詠、曹圭訓、FIKAS、Skolyshev Vladimir、範樺曉,展出全新精彩創作。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1. 采泥藝術|D03

采泥藝術今年時逢畫廊成立十周年,內部經紀的13位藝術家難得齊聚一堂,在台北藝博重要的時刻完整呈現畫廊長時間沉潛於國內外當代藝術的多元向度,其中包含華人幾何抽象先鋒霍剛、臺灣重要的雕塑藝術家李光裕,以及現正於葡萄牙里本斯東方博物館舉行大型個展的攝影藝術家周慶輝等,替觀眾帶來不同面向的藝術創作。
而此次展會中值得關注的是鄧卜君12連屏的大型水墨作品〈四化、四斷、四破〉。鄧卜君一直以來的創作以水墨為主,卻不拘泥於傳統水墨的筆畫基礎,而是嘗試突水墨創作的疆域,以自創的「搓、點、皴」表現筆法,成就了藝術家獨樹一格的現代魔幻語彙。現居住於花蓮的他,以收藏特殊造型石頭為樂趣,因此在此系列作品中,藝術家重新演繹不同造型的石頭,像是磐、石、磊、岩,並將其轉化如植栽造型,使其不斷向上擴張至與天空平行。對於鄧卜君而言,化、斷、破,是佇立於非穩定狀態,而這份非穩定狀態是一種非受限制的成長,套用在藝術家超現實的運作和對造型的變異,將原本被海水拍打與侵蝕後僅具玩賞用處的石頭,有了更多變化的可能性。
鄧卜君此次於采泥藝術最新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鄧卜君作品細節。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2. 多納藝術 | F10

藝術家盧昉的系列作品《水圖:層波疊浪》,在多年的脈絡裡找到了嶄新的蛻變。在簡明的構圖中,將古典油畫、東方詩意和日常的現實生活順暢地揉合為一體。也在筆觸、肌理與用色的取捨上更顯靈活,建構了專屬個人、銜接水墨與油畫的特殊質地,從中可見一份不斷「回到繪畫本身」的企圖心。藝術家過去常以東西方宗教的挪用,進行交疊式的構圖。而在新作中,藝術家不再執著於經典的符號,而是專注於對經典的感悟。受到宋代馬遠的〈水圖〉和日本攝影家杉本博司〈海景系列〉啟示,藝術家以寫實的油畫描繪了台灣的北海岸。此一思維途徑是混合甚至跳躍的,但卻順暢接續藝術家「解析自我組成」的創作脈絡。最終畫作反應出的,是自身甚至群體「高度複合的生命組成」的狀態。或許可說,在每個生命都越來越複雜的今日,盧昉所分享的不僅是美學,也提供了一種自我定位的方法學。
盧昉,《水圖:層波疊浪》,180x100 cm,油彩、畫布,2022。圖/多納藝術提供、非池中藝術網攝。

3. 尊彩藝術中心|E01

尊彩藝術中心本次在台北藝博中首次展出日本藝術家後藤映則(Akinori GOTO)的作品。後藤1984年出生於日本東京,近年來參與過臺灣幾項大型藝術展演活動,包含「光‧舞弄‧影—2022 臺灣國際光影藝術節」、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數位肉生性等重要展覽。
在後藤的裝置作品中,透過3D列印建構出人類身體姿態的切片,每一個雕塑形狀都是藝術家依照身體運動軌跡塑造而成,隨著動態的線性光線投射於雕塑上,並透過科技裝置的運轉通透出人體舞動的姿態。在後藤的作品中,細膩的計算3D列印之間層疊的比例,同時考量光線釋放於物體上的動態效果,他在裡面扮演的角色既是精算師、藝術家又像是魔術師,將靜態的雕塑物件成為一件件恆動的光影畫面。
後藤映則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後藤映則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4. 亞洲藝術中心 | D01

凱菈.麥茨1989年生,目前工作與生活於美國洛杉磯,並於2011年獲得紡織品學士學位,今年底將在亞洲藝術中心舉行個人展覽。凱菈的作品皆以手工編織方式呈現,透過綿密的編織過程中思考我們在數位時代與消費時代的生活模式,同時挪用當今社會特別具有影響力的符號作為主題,包含像是現今網路世界流行的迷因圖,都有可能成為她作品中出現的元素。而透過編織的方式,這些線條層層交疊的印記在凱菈的作品中將成為一格格的像素符號(pixel),它們包含著複雜的歷史意義、政治色彩或當今文化潮流,將其編納成一幅幅看似幽默詼諧的平面風景。
凱菈.麥茨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亞洲藝術中心展位。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5. 藝星藝術中心 | B10

梅丁衍的作品《孤島》延續著藝術家長期對於社會、歷史和政治的觀注,透過具象而超現實的油畫詮釋著台灣錯綜複雜的文化現況。從原住民到不同時代的移民文化,台灣在歷史政治的主體性反覆被拆解與重構。這樣的現實,在群體的記憶中形成了一種未定甚至混亂的敏感性質。於是藝術家凝視著生活周遭常見的消費圖騰,擷取其中被賦予的象徵意義、在繪畫中重組。深橘色的黃昏下,背光的高樓環繞著水域。水域中的孤島佈滿了軍隊與國家的嚴肅象徵,卻又寥無人煙。從畫中給予的訊息中,無法確定島上居民是足不出戶甚或人去樓空,以一種緩慢又強烈的視覺語彙,明確側寫著台灣的未知處境。微妙地講述著在台灣群體的意志中,熟悉卻無法排遣的無力感。同時在深沉的筆調中,真實地表達了藝術家對於這座島嶼的眷戀及憂慮。
梅丁衍,《孤島》,112x145.5 cm,油彩,畫布,2022。圖/藝星藝術中心提供

6. Blierider ART | E02

藝術家Marck的錄像雕塑(Video Sculpture)作品《Waterfall (XXL)》在類似燈箱的裝置中,相當微妙地運用了「雙面透明的LCD顯示器」和內外對稱的四組木塊。讓表演者與水流的動態,在中空的木箱裡呈現出平面與立體錯置的視覺觀感。藝術家以「女性存在於框架中」的意象,反應社會群體對於個體的束縛、限制、刻板印象。影像裡三位不同年齡、膚色、體態的表演者,分別以三種不同的姿態活動(共約30分鐘)。拍攝的過程中,藝術家並未指示表演者們該如何演出,而是讓她們隨著直覺表現自我。最終呈現的,是再怎麼與邊框、木塊或水流的互動,表演者都仍被框限於某個無法跨越的方塊之中、手無寸鐵地對抗著這個世界。在新穎亮麗的手法中建構一種超現實的質感,從中展示出人類企圖突破制約的精神需求。
Marck,《Waterfall (XXL)》,165x90x50 cm,Unique Wood, glass panel, LED light, media panel, LCD player, ventilation, transformer, aluminum, iron, paint,2018。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7.  双方藝廊 | E05

藝術家于軒的複合作品《克萊因‧赫茲-NO.50003溫室》透過純手工的方式,充滿創意地打造了一個科幻而浪漫的世界觀。藝術家經由寫實繪畫、FRP翻模、電路組裝等多重的媒材途徑,如同編劇般創造出了一名試圖研究鱟魚血液、替女兒治病的科學家。在這一間「過往的實驗室」內,科學家打造了獨一無二的「保存人類生命儀器」和「維持鱟魚活力儀器」。物件所顯現的細節與獨創性,讓人幾乎就要相信故事的真實性。然而在偽紀錄片裡,劇情最終中止在儀器啟動的瞬間、並未揭示科學家的女兒是否康復,留下了巨大的懸念。作品也同時將各種物件(例如自製油畫靜物)的創作過程再轉換,重新與標本對話、裝裱出跨越生死的意象。藝術家透過幾近現實的氛圍,將對於生命、情感和缺憾的感知醞釀在了作品裡。非常細膩地與觀眾們分享一份藝術家心中「殘缺的美感」。
于軒,《克萊因‧赫茲-NO.50003溫室》,尺寸隨場地而定,繪畫及多媒材,2022。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8. MIT新人推薦特區 | 黃婷毓

MIT新人推薦特區的黃婷毓取得文化大學美術學士後,赴美國馬里蘭藝術大學取得第二個美術學位,對於藝術創作的媒材使用上有著更加多元的認識,因此在她的創作中大多將膠彩繪製於棉布上,使顏料附著於畫布上的尺度從平面慢慢堆疊出厚度,再透過色鉛筆細碎的線條加以綴飾,在東方媒材的界線中搭建出新的可能。
黃婷毓的創作最初以中國屏風為設想,將線性的故事劇情逐一切割於不同畫面視點上,如此一來它既可是人生活原件組成的集體意識,同時也能夠作為擷取事件獨立片段存在的個體,走動來理解畫作也成為觀看的必要。因此作品〈劇情推進者的指引〉在立體的空間繪畫中,蘊含著時間、角色、文化潛規則、家庭環境、權力、身體等元素和議題,結構的錯落與變形,將現實物件切割成非具象的表徵,就像是腦海中被我們切碎的生活片段,被收復於內心深處,卻又難以再次拼湊成完整的畫面。
黃婷毓作品〈劇情推進者的指引〉。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黃婷毓作品細節〈劇情推進者的指引〉。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9.  索卡藝術 | F05

藝術家王依雅的作品《與子》取自詩經「執子之手 與子偕老」的典故。而提款「鳳兮鳳兮歸故鄉,遨遊四海求其凰」則是取自古琴曲〈鳳求凰〉,昭示了所描繪的是漢代司馬相如與卓文君私奔的愛情故事。構圖中宮殿風格的船艦裝飾精美,不同裝束的仕女宴飲其中,花卉、雲朵甚至鳳凰怡然穿梭,鋪墊了有如夢中仙境般的典雅氣質。畫中並未出現男子,卻透過航向他方的意象,含蓄地表達存在於愛情中的勇敢和一往直前。擅以典籍入畫的藝術家,期望詮釋的不僅僅是古典的符號形象,也同時將遙遠的故事與自身的感受經驗相互印證。或許隨著時光流轉,會有許多的事物發生轉變。然而藝術家用輕柔的調性,訴說著「或許古今人們對於情感的感知與追求,並未有太多的不同」。而生命中值得的事物-無論時空如何變換,都總是會值得的。王依雅,《與子》,114x208 cm,絹本設色,2022。圖 / 索卡藝術提供、非池中藝術網攝。

10. 丁丁藝術|G05

丁丁藝術空間本次在台北藝博展位面積來到全展會最大之一,呈現多位國內外藝術家作品,其中德國藝術家Katharina Arndt(1981-)首此於台灣亮相,作品以壓克力結合麥克筆,簡單的塗鴉方式營造出高度辨識度的創作風格。Katharina出生於德國後旅居於西班牙,作品氣質隨著不同國度的氛圍而有所改變。而此次展出作品題材大多圍繞於當今人使用社交軟體之現象,強調人們沈浸於照片修圖、打卡、經營個人品牌等,在網路的世界中充斥著與線下不同的偽裝狀態。
就像是在〈Intensely discussing terrifying global climate change〉,畫中主角為當今借助名人效益帶起曝光量和話語權,呼籲與提倡大家重視全球環境議題,而實質上卻是沈浸於紙醉金迷的生活。Katharina以具有光滑和塑料質地的漆布當作繪畫基底,透過快速流布的筆觸和刻意留下的鉛筆稿線,諭示網路時代資訊爆炸,我們無法輕易辯證照片與資料的真偽。同時,這樣的社群效益也將加速我們對流行物件的追求,以至於快時尚的出現或低質量物件的氾濫,與藝術家作品中直觀的繪畫語境相互映襯。
Katharina Arndt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Katharina Arndt作品。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11. 赤粒藝術|B04

赤粒藝術帶來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部雕塑系教授林武史之作品,他擅長藉由設置複數,且不同形狀的石頭來營造抽象空間的狀態,藉此討論人與空間、環境、自然、文化之間的關係。本次展出的作品為《石間–野》,該件作品藉由一種具有美麗灰色條紋的白御影石進行雕刻製作,模擬出日本傳統家屋裡面的茶室隔間「四帖半」的尺寸,並在造型上融入突出的小山丘等自然元素之象徵,藉此詮釋日本茶道在禪學上的輕靈美感。再者,當觀者佇足於作品上面也會感受到石頭之間帶來的細微搖晃,其真實的身體感知也與我們踏入「四帖半」空間的感受相近。
赤粒藝術展位。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武史(Hayashi Takeshi),石間–野,白御影石,87X287X32cm,2018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林武史(Hayashi Takeshi),石間–野,白御影石,87X287X32cm,2018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12. 椿畫廊|F23

椿畫廊(Gallery Tsubaki)展出北村奈津子(KITAMURA Natsuko)的作品,其1982年出生,2006年畢業於多摩美術大學油畫科,相當的年輕。屬於Y世代的她已舉辦過許多個展,但有個共同點是她個展的名稱和作品形象之間的連結,具有時下年輕人面對壓力生活的詼諧調侃,甚至是面對社會期待下的無奈,如2020年在椿畫廊的個展名稱為「我只是在做夢」。再者她也藉由作品整體形象來進行呼應,如本次展出的作品” Ideal Woman”,以躺在奇特動物形象上的女性來進行詮釋,另觀者聯想到大家理想中的生活狀態是否都想「躺平」,或者是對於人生怎麼那麼難的輕鬆吶喊。
椿畫廊展位。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北村奈津子(KITAMURA Natsuko),Ideal Woman,複合媒材,h36x52.5x15cm,2022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13. 前川+竹春|F15

前川+竹春(maekawa+takemura)帶來天明屋尚(HISASHI TENMYOUYA)的作品,其1966年出生日本,在歷經了唱片設計的工作之後,轉而成為一名藝術家。他的作品看似沿用日本畫的傳統形式,然而實際在媒材的選用上,卻將礦物性顏料轉為壓克力顏料,讓畫面具有明亮的色調及線條表現上的速度感。他將自我的風格稱之為”BASARA”,這在日本語中被解釋為婆娑羅,是階級較低的角色做出不符合自己身分的「僭越行為」,而這個詮釋正如他所提昌的「新日本畫」(Neo Nihonga)概念,看似傳統的形式,卻具有當代的藝術語彙。
天明屋尚,青龍,gold leaf, acrylic on panel,60x75cm,2017年。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14. 加力畫廊|C11

梁任宏出生於1957年,被知名導演且同時為國家文藝獎得主的黃明川稱作「動人的南方傳奇」。他擅長藉由不銹鋼製的動力裝置雕塑,來討論天地、自然、宇宙之間的哲學性,並在作品運轉的過程中,體現生命能量的流動。今年展出其最新系列作品《轉進論》,藉由彷若行星環的圓弧狀態中的無限循環,詮釋生命本質上的意義。正如藝術家曾言:「如果有永恆的存在,那就是變動,而人生與時間在不停歇的變動與和外界互動中生發出火花」。此外,梁任宏的創作的另一個特點是將金屬本身的鋼硬與銳利感進行轉換,將媒材變的溫潤,並賦予其能動性及生命化。
加力畫廊展位。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梁任宏,轉進論11AO10341035,最大運動高度170cm 寬度110 cm 靜止高度134 cm,不鏽鋼、銅、動態雕塑,2022。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15. 羲之堂|C13

李義弘出生於1941年,今年剛於臺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回顧展,其作為臺灣戰後第一代水墨藝術家,並師承江兆申。他的創作路徑風格多樣化,除了對於傳統皴法與墨韻層次的熟稔以外,更對於水墨在當代性中的呈現有獨特的見解,也因此發展出了幾何性狀態的石頭物語、石頭時代系列等。而本次展出的其中一件《咕咾石問浪圖》也是獨具特色的另一個系列之一,其透過自動性技法結合筆墨層次的有機型態,進而在日本金箋紙上描繪出看似生命狀態的石質紋理。李義弘的創作擺脫了媒介性在本身框架內的運用,故我們可以看到他的畫面不斷的有新的思維想像及實踐,讓水墨這個材質有更多的可能性。
羲之堂展位。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
李義弘,咕咾石問浪圖,彩墨,100x183cm,2016年。圖 / 羲之堂提供。

ART TAIPEI 2022 台北國際藝術博覽會 展覽資訊

貴賓預展|10.20(四)-10.21(五)
預展時間|10.20(四)15:00-21:00、10.21(五)11:00-14:00
展覽日期|10.21(五)-10.24(一)
展覽時間|11:00-19:00(10.24至18:00)
展覽地點|台北世界貿易中心展覽大樓-世貿1館,(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5號)
線上展廳|https://artemperor.tw/event/art-taipei2022/?new
專題報導|https://artemperor.tw/featured/35

台北藝博ART TAIPEI2022台北藝博
REACTIONS
喜愛

8

好美

0

1

2

厲害

3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藝博會時事觀點

ART TAIPEI 2022 藝術教育日,豐沛的國際藝術資源提供予偏鄉及美術班學子

2022-10-25|撰文者:社團法人中華民國畫廊協會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4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