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編織是對記憶的一種整理:廖敏君最新個展「曖曖-記憶的盒子」,在層層線條中爬梳個人與眾人的集體記憶
2023-02-16|撰文者:張家馨
2017年高雄獎得主的廖敏君,近期於多納藝術華山館呈現「曖曖-記憶的盒子」個展,帶來藝術家不同系列的創作,其中涵蓋著她對家人、對兒時、對時間的闡述,擅以工業素材結合編織手法,創造新舊記憶的結合,將時間的痕跡停留在某一刻度,並利用碳纖維線的串聯與顏料的疊加,成為一道幽微、隱晦的影像。
記憶對任何人而言,就像是無法用手捕捉到的風,快速得稍縱即逝;抽象得無法清晰刻劃;難以用詞句言說的形象;無法具體闡明;觸手並不可及;無特定形式及外觀,而人們經常透過某些介質重新編列出我們對它的印象、想念與想望。
「曖曖-記憶的盒子」廖敏君個展展場一景。圖 / 多納藝術提供。
「曖曖-記憶的盒子」廖敏君個展展場一景。圖 / 多納藝術提供。
「曖曖-記憶的盒子」廖敏君個展展場一景。圖 / 多納藝術提供。
藝術家廖敏君。圖 / 非池中藝術網攝影。
在廖敏君的創作中,總是藉著編織的方式,在茫茫渺渺的的片段中,拾回即將消逝的記憶殘影。「記憶總有一天會不見。它有多模糊,作品呈現出來的畫面就有多模糊。」她說,難以用清晰的方式看見腦海中某件事物的輪廓,那種害怕與不安的感受,促使她進一步思考自身與記憶的連結,竟是這麼近,卻又那麼遠。
「母親為了幫忙照顧弟弟的小孩北上多年,每天總打電話叮囑我要記得替家裡的佛堂燒香和澆陽台的花。但我因為過去的經驗,對植物裡面可能藏有的毛毛蟲感到害怕。所以實際上,我從未澆過花。而是跟其他手足達成默契,一人燒香,一人澆花。」
《靜靜等待風的到來/樹與海》系列,是廖敏君以個人記憶與母親之間連結出發的創作。在藝術家過往經驗中,曾有被昆蟲驚擾的經驗,自此之後烙印在心中的恐懼便揮之不去。母親在電話那頭叮囑她記得澆花,卻因為害怕花叢裡的昆蟲,從未做過此事。但當轉移至創作狀態後,能夠任意地變造它的生長方式與色彩配置,擬造出屬於藝術家個人對植物的期待。得以剪開因過去經驗而被繭束縛的內心,藉著作品向已逝母親對話,完整了現實生活中失落的一角。
照片一直是廖敏君創作圖像的原型。母親過世後,整理舊物與照片在剎那間成為日常。當她爬梳母親寫了數十年的日記,並在泛黃的照片中找到記憶的刺點,成為接連「過去」與「現在」相遇的橋梁,遂為對他者思念的一種方式。因此在廖敏君往後的幾個系列中,並非僅以舊照片傳遞記憶,更多的是新舊影像與腦中記憶的再呈現,將記憶與想望經由創作媒介得以永續。
〈靜靜等待風的到來-1〉,透明壓克力、 透明 1.75 碳纖維線、透明免燒玻璃顏料,50 x 50 x 10 cm。圖 / 多納藝術提供。
〈靜靜等待風的到來-7〉,透明壓克力、 透明 1.75 碳纖維線、透明免燒玻璃顏料,50 x 50 x 10 cm。圖 / 多納藝術提供。
〈靜靜等待風的到來-海-3〉,透明壓克力、 透明 1.75 碳纖維線、透明免燒玻璃顏料,36 x 65 x 9.5 cm。圖 / 多納藝術提供。
廖敏君創作初始先是以油畫仿造照相機柔焦鏡的效果,傳達時間與記憶快速飛逝的平行關係。但她發現,這樣的繪畫狀態難以直搗個人內在情感,直到遇見編織——纖細的線條;經緯度的錯縱關係;層層疊加而建構出的立體空間;如同記憶的線性脈絡,將欲表現的影像呈現出模糊不清的曖眛狀態,像是記憶曾經被刪除、抹拭、取消、再次強迫憶起的複雜關係。
廖敏君以碳纖維線取代畫布做為繪畫載體,先是將欲描繪的圖像繪製成單色線稿草圖,依照作品尺寸等比例放大後,再繪製一次符合該尺寸的草圖,並將其襯於編織的外框底下;而線條的生成方向,由縱橫交錯的方式向上生長,每編織一層,都將經歷玻璃彩繪顏料的上色。憑藉著顏料具濕滑潤澤的特性,線條接觸空氣後,凝結成帶有光澤度的半透明狀態。
在圖像的呈現上,作品平均每件都將編織8至10層。當線條疊加的層次越多,底下草圖被遮擋的面積也就跟著增長,因此當畫面停留在第三層時,多半借助的是藝術家腦海中對影像的記憶。對廖敏君而言,編織的過程就像是雕刻中減法的概念,越到上層,圖像細節的處理也就跟著銳減,甚至只需在部分線條上以顏色點綴,使影像呈現更為完整;換言之,圖像成形的與否取決於編織初始,對形(Shape)的定位。
「曖曖-記憶的盒子」廖敏君個展展場一景。圖 / 多納藝術提供。
「曖曖-記憶的盒子」廖敏君個展展場一景。圖 / 多納藝術提供。
「曖曖-記憶的盒子」廖敏君個展展場一景。圖 / 多納藝術提供。
廖敏君作品中顏料與顏料之間的關係若即若離,並未直接碰觸、混色、縫合,而是讓單一線條承載單一色彩,並在線條以縱、橫、斜面三種方向構築成形的空間關係中,讓光線有機可趁作為一抹浮光,顯明了部分輪廓;它們彼此疊映交織,使影像的生成既隱晦又真實,淡淡的掠取我們對符號和影像的共同經歷。
《我們的曾經》是大多觀眾最先認識廖敏君的系列作品,繪製了多個知名的動畫角色,像是藍色小精靈、頑皮豹、科學小飛俠、多啦A夢、湯姆貓與傑利鼠等人物,在本次個展中再次帶來更多耳熟能詳的人物。在這個作為闡述藝術家個人記憶的題裁上,回應過往伴隨著成長的虛擬角色,同時勾起觀者的共同經歷。因此這個「曾經」,不單單是藝術家的曾經,也作為你我記憶中的曾經。
〈我們的曾經-65 飛躍吧! 小叮噹〉,透明壓克力、 透明 1.75 碳纖維線、透明免燒玻璃顏料,80 x 105 x 9 cm。圖 / 多納藝術提供。
廖敏君作品-〈我們的曾經-80 普普小叮噹〉,透明壓克力、 透明 1.75 碳纖維線、透明免燒玻璃顏料,90 x 90 x 9.5 cm。圖 / 多納藝術提供。
〈我們的曾經-58 小天使 (阿爾卑斯山的少女 )〉,透明壓克力、 透明 1.75 碳纖維線、透明免燒玻璃顏料,48 x 48 x 9 cm。圖 / 多納藝術提供。
〈我們的曾經-57 花仙子〉,透明壓克力、 透明 1.75 碳纖維線、透明免燒玻璃顏料,48 x 48 x 9 cm。圖 / 多納藝術提供。
「每一次的創作都像是在整理記憶。」廖敏君說,在編織的過程,必須讓外框緊靠身體,使眼睛維持在最能夠仔細端詳畫面的距離,無法輕易將目光移去;深怕一移去,腦海中對影像和身體勞動的記憶就會有所遺失。而線條幾十次的來回穿梭、縫製、綁線、上色等,就像是不斷梳理藝術家個人記憶的過程,在這當中讓她拾回更多被伏案在內心深處的碎片,多年之後才將這些零散的片段重新串起。
以《曖曖-紅色吊帶裙》為例,畫面中小女孩頭頂西瓜皮髮型,身著紅色吊帶裙,卻並不指涉任何對象。在廖敏君記憶中,兒時的她,衣櫃一直存有一件正紅色的吊帶裙,卻在翻看過去的照片堆,未見任何穿著紅色裙子的身影,唯有母親縫紉剩餘碎花布料縫製而成的吊帶裙。這時她才發現,一直以來的記憶,不過是潛意識自行填滿了未被滿足的物質慾望而已。不知道這樣的誤會是因為記憶的重疊、缺失,亦或是某種共時性的巧合,但她再一次地,透過創作完整了心中的想望。
由上述系列延伸的作品〈紅色吊帶裙〉,每一個小女孩擁有相似造型—西瓜皮髮型與吊帶裙,唯獨不同的是,透過紅線的編織,她們穿戴起不同動畫角色的特徵,從米奇、原子小金剛、北海小英雄、多啦a夢,如角色扮演般,女孩搖身成為眾人都曾想成為的偶像,希望擁有相同的性格或超能力,透過作品,疊合著大家過往的記憶,實踐了兒時天馬行空的想像。
廖敏君作品〈曖曖-紅色吊帶裙〉,透明壓克力、 透明 1.75 碳纖維線、透明免燒玻璃顏,80 x 118 x 11 cm。圖 / 多納藝術提供。
廖敏君作品〈曖曖-紅色吊帶裙〉,透明壓克力、 透明 1.75 碳纖維線、透明免燒玻璃顏,80 x 118 x 11 cm。圖 / 多納藝術提供。
〈紅色吊帶裙〉,透明壓克力、 透明 1.75 碳纖維線、透明免燒玻璃顏料,60 x 80 x 9 cm。圖 / 多納藝術提供。
〈曖曖-她她〉,透明壓克力、 透明 1.75 碳纖維線、透明免燒玻璃顏料,65 x 65 x 9 cm。圖 / 多納藝術提供。
本展唯一一件的裝置作品〈曖曖-他們呢?〉,曾獲109年全國美展綜合材料類銅牌獎,畫面中將一百多位孩童的照片像素化,去除特定人物的指涉,在牆上投影的「你們呢?」三字,就像是在試圖勾起觀者與影像之間的對話關係。藉著多位人像攝集結的眾生相,意旨世間各種人的表現和面貌,在觀看過程中尋找屬於自己的影子,同時紀錄下眾人的集體意識。
廖敏君的作品跳脫傳統表現形式,編織的手法將勾勒出腦海中如夢幻泡影的記憶,以詩意的影像和結構來處理心裡的怦然,從草圖的繪製至各層圖像的編程與上色,打開原本被摺疊於腦海中的圖紙,重新回憶再替它繪上色彩,完整原本未完成的圖畫,作為記憶與想望的延續。
照片、影像、文字等作為提醒我們某個經歷片段的媒介,深怕遺漏人生中的重要時刻,而這些媒介亦是廖敏君創作的重要源頭。她先是以個體經驗出發,梳整昔日的記憶,從歷時性的片段發現共時性的巧合;閱讀母親的日記後,在文字中觸摸到對方的生活狀態,將內心的悸動成就在畫面的生長;最後轉向至眾人的經驗的統整,漸漸地,藝術家將自己抽離於回望個人記憶的狀態,更多的是以旁觀者的角度參與在其中。
廖敏君作品-〈曖曖-他們呢?〉,透明壓克力、 透明 1.75 碳纖維線、透明免燒玻璃顏料,67 x 93 x 5 cm。圖 / 多納藝術提供。
廖敏君作品-〈圖形積木-加號〉,透明壓克力、 透明 1.75 碳纖維線、透明免燒玻璃顏料,20 x 20 x 9.5 cm。圖 / 多納藝術提供。
「曖曖-記憶的盒子」廖敏君個展展場一景。圖 / 多納藝術提供。
「曖曖-記憶的盒子」廖敏君個展展場一景。圖 / 多納藝術提供。
展覽資訊
「曖曖-記憶的盒子廖敏君個展」
展期|2023-02-08 ~ 2023-03-12
地點|多納藝術華山館(台北市中正區八德路一段1號 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 紅磚區 西7-2館)
REACTIONS
熱門新聞
1
國美館重磅展覽「所有令人屏息的-2024亞洲藝術雙年展」明日正式開幕,全球35組藝術家共同揭示歷史與人、地方的緊密相連
「2024臺北美術獎」邱子晏作品《曼德拉記憶》探究歷史與記憶的交互辯證獲得本屆首獎
富貴三義美術館呈現「材境交匯」石•陶•鐵的材質重塑創新之美 創作聯展,再詮釋媒介、形式、創新之間的觀點交匯
城西生活節:start it underground 向下扎針再向上發展,呈現多元並行的萬華文化
第60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袁廣鳴:日常戰爭」圓滿閉幕,同場加映宣布2026年代表臺灣參展藝術家
2025綠島人權藝術季公布參展藝術家名單及國際交流計畫!由高森信男擔任總策展人,探索島嶼感知的多重時空
旅途與鏡影:白田誉主也《旅路9》詮釋生命經驗的綿延積澱
金車文藝中心首項書寫類補助計畫「2025金車藝文書寫工作坊」開放徵件中
「第三屆橫山書法研究論文獎」轉型雙軌制徵集即將開跑 首獎新臺幣15萬,邀請全球書法研究新銳參與!
藝術與科技交融下的策展實踐:探討兒童藝術教育與博物館機構的未來可能性——高美館30週年國際論壇紀要
站內推薦
猜你喜歡
view all四季與人生的流變:佐垣慶多「四季狂想曲」中的符號融合與生死價值觀
2024-11-14|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整理1326
從「五象之境」談跨域真實與虛構之間的風景構築
2024-10-07|撰文者: 非池中藝術網王襦萱編輯2161
似近還遠:模糊感性的邊界與身體限縮 洪千惠個展《靄》
2024-01-18|撰文者:王襦萱4266
《物思人》策展導讀|「物」語:以非人編織一張非線性的記憶之網
2023-11-14|撰文者:張文豪4297
奧拉維爾.埃利亞松(Olafur Eliasson)「地球的氣息」與「日常世界」開啟公共空間的感知重塑
2024-11-27|撰文者:非池中藝術網李亦涵編輯整理156
「翰墨無邊—國際書法名家邀請展」 跨越國際,盛大展出世界各國名家作品
2024-11-27|撰文者:桃園市立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