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池中藝術網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藝文跨界時事觀點

時間形態與人們的距離,南美館「時間眾像:給每個人的歲月景觀」形塑的探造性場域

時間眾像:給每個人的歲月景觀臺南市美術館

2023-05-22|撰文者:王玉善

南美館和國立成功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具長期的合作關係(以下簡稱老年所),過去經常以推廣教育的方式,創造藝術與觀者之間的連結。本次為了讓觸及的群眾更為廣泛,選擇開啟了和高齡議題有關的展覽製作,進而促成了本次展覽「時間眾像:給每個人的歲月景觀」的成形。而根據內政部資料統計,台灣於1993年時已邁入高齡化社會;國家發展委員會也推估2025年時會邁入超高齡社會。也因此人口結構老化的問題和跨世代群眾之間的共伴關係,在未來人們的現世生活裏面,會更明顯的被突顯出來。再者以南美館與其地緣關係而言,樂齡相關議題的展覽發生,實際上也探照著城市目前面臨到的社會狀態,如將軍、七股區之人口結構老化的比例相當高,反映了區域性的人口消長關係,以及少子化的問題,像是展場展出知名電影《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的紀錄片《北將七》,該部電影便是以台南北門、將軍、七股三個靠海的鄉名之合稱為題。

圖說:「時間眾像:給每個人的歲月景觀」一展入口處。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時間眾像:給每個人的歲月景觀」一展入口處。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圖說:展場展出知名電影《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的紀錄片《北將七》。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展場展出知名電影《大佛普拉斯》導演黃信堯的紀錄片《北將七》。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在展覽理念的規劃上,策展團隊(林睿洋、柯春如)以較廣義的時間性來梳理老年化和社會之間的對話關係。同時於展場結構的面向中,將作品彼此之間的相互關聯性,輔以重新編輯化的視角,藉此讓觀者進入展場的空間性時,可以從感性經驗中體會到時間光譜般的穿梭,以及和理性陳述中的現實狀態相互探照;展場主要被規劃為三個子題「名為回春的河」、「在時間裡交會」、「誰的時間?」。

狀態的對話空間與情感召喚

高齡化的議題對於觀者而言,通常容易直接聯想到社會性的陳述,抑或者在當代藝術的創作裏面,其也經常可能和生命的最後光景產生連動,也因此在調性上相對較具嚴肅的題材。然而歲月帶給我們的可能不僅僅只是身體上的機能轉換,其在心靈富足的面向上,其實也包含著更多的可能性。在南美館「時間眾像:給每個人的歲月景觀」展覽體驗當中,我們看到了策展團隊巧妙的從藝術品的選件標準,到整體展覽場域的氛圍安排當中,引導觀者在歲月時間軸線上,重新認識生命的本質與意義,並實踐美術館連結社會大眾的現世關懷。

「名為回春的河」展覽空間照。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名為回春的河」展覽空間照。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在展覽場域的觀看機制方面,策展團隊結合詩意與身體慣性,創造出近似角色扮演般的探索狀態(第一人稱視角),藉此建構作品與不同年齡層、背景的觀者之間的共鳴。像是入口處的展間「名為回春的河」,便以內嵌神龕式的方法搭配仰角的視點來呈現藝術家楊茂林的作品《北方無量光的尤達佛》,其一方面被視為高齡化且正面的象徵(註1),同時也以看似被神聖化的視覺感受,呼應著台南本身作為萬神之都的地區紋理狀態,而這饒富卡漫感衝突感而造成的詩意,亦引起觀者對於樂齡議題活潑化及美感上的想像空間。


圖說:楊茂林的作品《北方無量光的尤達佛》。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楊茂林的作品《北方無量光的尤達佛》。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環繞著對於高齡狀態美學意象之展場情境,策展團隊進一步的安排諸多不同媒介與時間光譜的藝術創作,開始進行了一場結合歷史與文化記憶,乃至感性經驗等各種層次的情感召喚。像是19世紀蘇格蘭的攝影師John Thomson拍攝過去台灣城市優雅老婦的樣貌,又或者是黃金樹的攝影作品也反映了當時年長者在生活狀態上的美感。再者關於年長者的展覽探照,也體現於高齡且智能障礙的人士當中,如現場展出日本社會福祉法人信樂會協助高齡身障人士晚年的創作,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們儘管沒有受過學院的訓練,但自身的藝術潛能卻充分的發揮於創作意念,體現了自我的身分認同。

圖說:19世紀蘇格蘭的攝影師John Thomson之攝影作品。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19世紀蘇格蘭的攝影師John Thomson之攝影作品。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圖說:黃金樹的攝影作品。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黃金樹的攝影作品。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圖說:日本社會福祉法人信樂會協助高齡身障人士晚年的創作。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日本社會福祉法人信樂會協助高齡身障人士晚年的創作。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伴隨著第一人稱視角的探索,觀者也可以在展場的作品編排中發現其塑造出具有「多重感官的對話空間型態」,這樣的狀態不僅可以讓觀看的路徑不被局限於身體感知上的單一性,同時也可以產生更多意識空間上的對話關係。如矗立於展場正中央的裝置作品是蔡欣穎的《果菜寫真館》,其以錄像中所散發而出之年長者的歡樂氛圍感染觀眾,同時輔以其它媒介的運用(燈箱、攝影等),將市場的有機環境複製出來,進而將具有速度感且正向的意像,並和周圍其它的作品產生共伴關係,同時也將整個展場表達的意念相互扣合,最詮釋了隱藏於回春狀態之下所欲傳達的意志-「高齡並不是一個限制」


圖說:蔡欣穎的《果菜寫真館》是其於新化果菜批發市場的現地製作計畫,在歷經長時間與市場攤商老闆培養感情與默契之後,最後邀請他們跳一支舞,並將過程製作成錄像。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蔡欣穎的《果菜寫真館》是其於新化果菜批發市場的現地製作計畫,在歷經長時間與市場攤商老闆培養感情與默契之後,最後邀請他們跳一支舞,並將過程製作成錄像。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圖說:張瑞夫為萬秀洗衣店第三代,其以客人久未取件的服裝,為自己的阿公阿嬤進行造型,延伸出受到各界矚目的攝影計畫。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張瑞夫為萬秀洗衣店第三代,其以客人久未取件的服裝,為自己的阿公阿嬤進行造型,延伸出受到各界矚目的攝影計畫。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圖說:梁任宏的作品以不銹鋼為媒材,呈現出西藥般的「特效強效」之狀態,並回應展覽子題「回春」。圖/非池中藝術網攝圖說:梁任宏的作品以不銹鋼為媒材,呈現出西藥般的「特效強效」之狀態,並回應展覽子題「回春」。圖/非池中藝術網攝

時間光譜的軌跡

承自上個子題「名為回春的河」引起觀者在情感上的共鳴以後,展覽路徑來到了「在時間裡交會」的展區,該區呈現了時間光譜之下,所催化出的物換星移,並將其意念承載於作品的年齡、身分、景物狀態之中;目的是希冀以多元的文化角度讓不同年齡層及心理狀態的觀眾和其產生對話關係,找尋屬於心中自我的認同,同時也將我們從感性經驗的層次帶入現實狀態的理性陳述。「在時間裡交會」特別安排了兩種較特殊職業的藝術內容進行闡述,分別為神職人員和藝術家。攝影師莊媖智鏡頭之下的作品,以帶有溫度的光影色感,搭配西方新聞報導攝影的模式,以及策展團隊「敘事性的作品編排」後,將神職人員晚年的光景狀態及其回憶重塑於展場的空間狀態裏面。而與之對照的為藝術家何孟娟依據南美館的場地與狀態,重新製作的裝置作品,內容重現紐約非營利聚落「魏斯貝絲藝術公寓」數十年的日常樣貌,反映了藝術家的高齡狀態,據統計其中65歲以上的藝術家,佔據聚落60%以上的人口結構。


圖說:攝影師莊媖智作品。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攝影師莊媖智作品。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圖說:何孟娟的作品「魏斯貝絲藝術公寓」。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何孟娟的作品「魏斯貝絲藝術公寓」。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在時間裡交會」另一個展間將媒材延伸到更多元的表現形式,連結到更多文本議題的探討,包含社會性議題、科技與人本、詩意、物哀等多重性感知。舉例而言,王雅慧的作品《海》藉由海景的影像片段和玻璃杯中的水相互映照與變形後,近而產生海浪之間的拉扯狀態,來討論「攝影的時間」和「現實中的時間」之間的對應關係。黃俞綾以黑白攝影為創作形式,引導觀者理解畫面美感形式上的純粹性,並藉由花卉為植物生殖器的符號意象,辯證美學與物象之間的疆界。許家禎的創作長期體現了關係美學的模式,其作品《一塊碎語-畸零地人聲》陳述的是自身在花蓮三角市場進行田調的過程中,遇到攤販並和其相處的歷史經驗;她透過記錄攤商故事的同時,再以自身的觀點邀請他們回到過去當下的心境狀態,以廣播的方式進行故事的分享與作品的呈現。


圖說:「在時間裡交會」展區空間照。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在時間裡交會」展區空間照。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圖說:王雅慧的作品《海》。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王雅慧的作品《海》。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圖說:黃俞綾的黑白攝影作品。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黃俞綾的黑白攝影作品。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圖說:曲家瑞的作品《母親蘭》體現了其自身與生病的母親之間的對話關係,如其將植物的生命力和母親的狀態相互結合,一方面作為一種具有生命力的體現,同時也表達個人期望母親依舊健康的狀態。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曲家瑞的作品《母親蘭》體現了其自身與生病的母親之間的對話關係,如其將植物的生命力和母親的狀態相互結合,一方面作為一種具有生命力的體現,同時也表達個人期望母親依舊健康的狀態。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圖說:陸先銘的作品《飄飄何所以》,畫出了台灣當時經濟起飛時期的社會現象,像是將城市的冷漠和公園中溫暖對話的年長者之間進行對比。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陸先銘的作品《飄飄何所以》,畫出了台灣當時經濟起飛時期的社會現象,像是將城市的冷漠和公園中溫暖對話的年長者之間進行對比。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圖說:徐叡平的作品《空椅子》呈現一件輪椅的型態,然而卻將人類身體可以接觸到的地方,轉換為玻璃材質;詮釋一種冰冷、不安穩感、危險的狀態,說明了人和科技之間的關係。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徐叡平的作品《空椅子》呈現一件輪椅的型態,然而卻將人類身體可以接觸到的地方,轉換為玻璃材質;一種冰冷、不安穩感、危險的狀態,引發觀者思考人與身體的關係。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解放時間的框架與定義

「誰的時間?」展區不同於前兩個子題探討時間的形狀和人心、景物之間的相互關係,而是在於將人們既定印象的時間觀念去除後,將其視為美感經驗的創作媒介,重新提出時間如何被看待,如何被體現的相關問題,並藉由藝術創作的角度以及作品之間的相互參照進行詮釋,進而觸動長期隱藏於觀者內心深處的生命感知,引導觀眾以思辨的角度,重新省思自我的日常軌跡。如展區中間選用導演黃信堯的紀錄片《北將七》,黃信堯從2005年移居到台南七股,並於2009年開始以溫柔的角度凝視與記錄日常的風貌,在歷經了長達十二年的影像封存的記憶裡面,剪輯出三小時的影像作品,內容以去時間性的角度,詮釋當下、過去的當下,又或者是未來的當下等地景之風貌與可能困境。陳順築的《家族黑盒子》挪用其嬰兒時期的照片作為創作媒材,透過切割的方式將攝影的刺點突顯而出,呈現了攝影當中的時間性又再次被切開的概念,促使我們思考人的存在隨著時間無可避免的會產生流逝與變化。

圖說:導演黃信堯的紀錄片作品《北將七》。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導演黃信堯的紀錄片作品《北將七》。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陳順築的作品《家族黑盒子》。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陳順築的作品《家族黑盒子》。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整體而言「時間眾像:給每個人的歲月景觀」一展並不是要去向觀者證明當代藝術如何以哲學上的思辨,來討論時間之於我們的相對關係,其更重要的是體現美術館本身實踐的社會關懷。也因此我們不難發現展覽的策辦,從選間的機制乃至現場性的塑造,是以較為直觀易懂的手法,來將美學關係帶入觀者的感官體驗當中,像是每個展間從作品的配置上,我們都可以發現展間中央都有設置可以和觀者產生互動性的裝置創作,並將其藝術文本上的跨域共感和周圍的其它作品產生連結,從中引導觀者思考高齡化在身體及心靈上的各種狀態,以及時間之於我們的想像與意義。而這樣的展示規劃與安排,就如同引導觀眾進入一場以提問是作為結尾的演繹當中,從身歷其境,乃至細節展現,最終進而引發觀者對於自身與世界之間的依存關係上的再思考。

圖說:石晉華的《行路一百公里》為其於高美館的現地製作,屬於走筆系列的創作。藝術家藉由比的消耗比喻人的生命狀態,同時也以一百公里的鉛筆痕跡描繪出來的刻線,呈現出一百公里的繪畫性。圖說:石晉華的《行路一百公里》為其於高美館的現地製作,屬於走筆系列的創作。藝術家藉由比的消耗比喻人的生命狀態,同時也以一百公里的鉛筆痕跡描繪出來的刻線,呈現出一百公里的繪畫性。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成忘老太太在臺南—來美術館的午茶 2023年4月22日參與式行動計畫。圖/ 臺南市美術館提供成忘老太太在臺南—來美術館的午茶 2023年4月22日參與式行動計畫。圖/ 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成忘老太太在臺南—來美術館的午茶 2023年5月6日跨域戲劇行動計畫。圖/ 臺南市美術館提供成忘老太太在臺南—來美術館的午茶 2023年5月6日跨域戲劇行動計畫。圖/ 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圖說:展覽主視覺。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圖說:展覽主視覺。圖/臺南市美術館提供

註1:尤達佛是電影《星際大戰》裏面的虛擬角色,設定上為一位高達900歲的智者,其教導著絕地武士並且幫助過許多人們,形象富含正面能量。

【展覽資訊】
展覽名稱:「時間衆像:給每個人的歲月景觀」
展覽期間:2023年2月18日~2023年5月28日
展覽地點:臺南市美術館2館一樓展覽室A~D
展覽資訊:https://www.tnam.museum/exhibition/detail/391
展出藝術家:大杉和夫、木野良和、王雅慧、石晉華、曲家瑞、何孟娟、李明則、村田清司、和田利人、約翰湯姆生、張瑞夫、徐叡平、張哲榕、莊媖智、許家禎、陳順築、陸先銘、湯皇珍、黃金樹、黃俞綾、黃信堯、楊茂林、蔡欣穎、藤野公一、梁任宏。

時間眾像:給每個人的歲月景觀臺南市美術館
REACTIONS
喜愛

2

好美

1

0

0

厲害

3

猜你喜歡

view all

焦點新聞

美術館策展

南美館迎五周年由聶永真操刀設計主視覺,公佈2024年度重點營運計畫

2024-01-24|撰文者:臺南市美術館 / 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5108

焦點新聞

當代藝術美術館時事觀點

臺南400前哨站,南美館舉辦「臺南美術400+」論壇

2023-09-08|撰文者:臺南市美術館/非池中藝術網編輯整理9911